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XX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XX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为全面了解我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市人大民侨委及相关单位人员组成调研组,就我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和市委有关民族工作的要求,认真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产业的发掘、保护、传承等工作,围绕“生态、长寿、民族、红色”等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扶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品牌、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同时,我市相关部门编制出台《XX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十三五”规划》《促进民营文化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XX市发展大旅游实施方案》《X市构建大健康实施方案》《XX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XX东融先行示范区(XX)发展规划(XX-2025年)》等系列规划文件,在文化发展中融入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建设,推动民族文化与体育、旅游、健康休闲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大体育、大文化、大健康、大旅游联动发展的全产业体系,目前我市已建成各级非遗工作保护平台13个(包括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工坊、非遗传承示范户等),建成XX民族文化博物馆(XX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XX语言文化博物馆,按计划推进XX四馆建设,全市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二、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市位于XXXX省东北部,处于南岭民族走廊中段的核心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族群聚集、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我市虽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但民族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特点比较明显,特色文化产业占全市经济的总量小,规模以上民族文化产业企业少,仅有民族文化产业小微企业、个体及家庭作坊。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对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民俗文化由节庆习俗、民间艺术、民族手工艺品、饮食习俗、社会习俗、婚丧习俗、宗教习俗、民族服饰和建筑等构成,文化产业包括旅游、科技、教育、体育、医疗康复,建筑设计等等,但通过文化产业呈现的民俗文化少之又少。有部门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混淆,或是认为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部门或民宗部门的事,致使对待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在文化部门“热”,其他部门比较“冷”的现象;因受现代文化意识、文化形式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逐步被淡忘消失,部分年轻人甚至把自己的传统文化看成是贫穷和落后的象征。由于对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在传承、挖掘、整理和开发过程中,降低了民族文化的纯度,有的甚至缺失严重。(二)支撑和保障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措施乏力。一是缺乏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文化产业发展涉及宣传、发改、旅游、民宗、工业和信息、工商、科技、住建、统计、财政、税务、广电等相关部门,各部门职能分散,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同题共答。二是财政资金引导力度不够。目前,我市各级均未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或专项基金,对文化产业企业的支持,除了纳入“非遗”名录体系的保护性传承经费外,缺乏对产业化开发的资金扶持,企业在用地、融资等方面的困难较多。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大都没有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因缺乏资金及专设机构,许多的民族民间传统技艺濒临失传。三是扶持政策无“干货”。全市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大多是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但我市出台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主要针对大型企业,对小微企业除了保障纳入名录体系的“非遗”保护性传承经费外,缺乏对产业化开发的政策扶持。(三)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较为粗放,整体实力不强。一是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比例低,真正属于可产业化发展的优质文化资源不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技艺传承为例,如XX族服饰,虽然为我市争到了多项荣誉,但至今都还停留在小规模家庭作坊和手工制作的时代,在生产手段上,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未实现有效融合。在市场营销方面,大部分没有品牌知名度,企业规模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低,产业化程度低。二是观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我市大部分文化产业开发均为资源依赖型开发,仅止于对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的直接使用,缺乏现代意识和文化创意的提升。如XX年我市被国际相关组织评定为“世界长寿市”,但对于长寿文化开发不足,缺乏文化底蕴、实体项目以及相应产品和服务的支撑。(四)后备力量不足,特色文化遗产传承难以为继。由于人才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完善,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与目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面临的激烈竞争趋势不相适应。传统手工艺行业成本高、周期长、利润低,掌握好一门技艺周期长,现在的年轻人多不愿学习手艺,导致老艺人后继乏人,技艺面临失传。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人。现我市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结构偏老龄化,从事工艺美术创作、制作的90%以上为民间传承人,大多从小跟随长辈学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占总人数的50%以上。55-69岁的占总人数一半以上,年龄在25一40岁的很少,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三、意见和建议(一)凝聚共识,合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各部门要树立XX民族文化的发展意识,努力营造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氛围,通过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它作为未来XX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谋划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当地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科技实力等方面作为出发点,最大限度的与城市定位和城市形象等其他“基因”要素相匹配。有关部门要做好民族文化产业企业摸底调查,做好数据统计,包括个体及家庭作坊。抓住“十四五”规划编制机遇,各部门整合资源,协调沟通,形成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合力,统一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资源的融合发展。建议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职能分工,抓好贯彻落实,把文化产业发展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细化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目标考核细则和办法,实行定期监督检查。(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对民族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建议市人民政府要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的预算,每年至少要X万元以上;二是加大优秀传承人表彰奖励力度,市政府要将非遗基金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国家配套资金增设非遗发展基金额度。鼓励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带徒传艺,每新培养一名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或工艺美术大师,分别一次性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市政府每年给予非遗传承人专项补助;三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有条件的要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用于文化艺术创作表演的奖励、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扶持、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可利用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每年办一两件大事。四是注重培育小微文化企业新主体。坚持大型民族文化企业和小微文化企业、个体工商户并重发展战略,各级政府要积极拓宽文化发展投融资渠道,注重通过政策引导、政府关怀,创造条件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民族文化产业的振兴发展。五是支持举办相关交流研讨活动,为拓展特色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提供平台。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文化艺术机构的合作,加强对XX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基础研究,推进工艺品业与院校、演艺业与艺术院校的交流合作,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创意设计和产品研发中心,引导创意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三)进一步培育和打造民族文化产业特色品牌。继续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品牌培育战略,加快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骨干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全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应在“世界长寿市”这个整体上进行铺展与延伸,打造医疗康养品牌。XX年4月17日,XX市委书记XX对中医药工作做出批示指示:结合XX实际,认真抓好省《中共X省委员会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XX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要充分发挥“世界长寿市”品牌优势,大力发展我市中医药、XX医药产业,不断培育壮大“长寿·养生”经济。把旅游、演艺、工艺美术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产业作为重点部类,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元素,着重创意提升和内容创作生产,有选择地引进先进地区文明健康、科技含量的现代文化项目,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层次上和内容上都开拓创新,力争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工艺美术业、医疗康养等方面,分别打造出一个有影响力的民族特色品牌。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与农业、住建、互联网等产业尝试融合,开发衍生产品,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丰富活跃文化市场,促使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形成文化产品延展性开发的新格局、新体系。同时要注重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避免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那必将得不偿失。(四)加强政府引导,规范民族文化产业市场化建设。建议职能部门规范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规范民族文化产业的产品销售、广告、维权等。同时职能部门要正确引导文化产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规章制度和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如XX省出台了《XX省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XX财规(XX)X号),对文化产业的资金使用作出明确规定。(五)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的运作需要大量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市场规则的人才队伍,需要大最文化创作,文化经纪文化科技创新、策划等专业队伍,通过政策倾斜和市场化运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XX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一要完善非遗传承人档案。注重民族非遗传承人培养,重视保护他们的精神财富,引导传承人改变传承方式,做到既传承又发展,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加入到传承和保护的行列。将部分非遗纳入学校兴趣课程,特别是民族县,民族乡学校,定期选派专家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指导开展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非遗文化进校园可借鉴河池市的相关经验和做法。二要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机制。鼓励文化产业单位与高校和其他培训机构联合等措施,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培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专业化人才群体。三要重视人才的引入机制。出台激励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高端管理、创意、营销人才引进的力度。相关部门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谨慎筛选,切实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避免资源浪费。
本文标题:XX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13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