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懂得要保护金丝猴。教学重点:1、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教学难点: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金丝猴资料、图片课时:1课时教学理念:给学生完全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表格、质疑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前几天到动物园中看到了世界上最小的猴,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种猴,它叫——金丝猴。在读课文之前,你想了解金丝猴什么?(困)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二、初读课文1、自己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准确,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读完以后看看课后认读字的音,争取记住读音。)2、标出自然段(同桌互相检查是否标得准确)3、同桌互相读(检查语句是否读通顺,朗读是否正确、流利)三、自读自悟1、回答问题(根据黑板上学生的提问进行朗读解答)2、默读课文,文中标划,口头填表样子食物敌害3、说说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板书设计:16、国宝金丝猴参考资料,少熬夜!样子食物敌害课后反思:文中的很多词语虽然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在预习时比较认真,从学生的读书情况来看,预习的效果较好。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2、理解课文内容。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二、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激趣引入: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评:上课伊始是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的美,配乐的美,是学生产生读文的欲望。初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2、把诗歌读熟。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参考资料,少熬夜!理解课文: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再次细读课文,发散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评: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方式。拓展延伸: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评:想象,和发问使学生产生探索人类祖先奥秘的兴趣。指导书写: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学生独立描红书写。评: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篇】《搭石》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知“美”。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这美丽的风景。二、精读课文,感悟“美”。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参考资料,少熬夜!(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2)理解“理所当然”、“伏”。(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4)朗读感受美。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小练笔。假如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总结升华,赞颂美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2、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3、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四、拓展延伸,发现美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读读句子:美就在身边,美就在妈妈千万次的唠叨。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美就在身边,……请大家也用这种句式把找到的美说一说。五、布置作业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发现美的心,回家后把你发现的美写出来。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通过写自己过节的经历,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2、能够有序地介绍出节日的场面或节日的来历,并能把自己的心情或所得恰当地表达出来。3、初步掌握点、面结合交替介绍的场面描写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参考资料,少熬夜!同学们,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真挚情感和美好愿望。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板书《过节》。二、明确范围,讨论理解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提示:在介绍自己知道的节日时,要从节日的来历、形式、特色以及自己参加过哪些节日或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场面、情景几方面来说,说时要有一定的顺序。2、学生读书上提示,明确本次的习作所要写的内容:写自己过节时场面和心情及节日的来历。3、小组交流。三、提供场景,打开思路1、播放录像。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元宵佳节扭秧歌,国庆节放礼花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场面中“点”的描写。2、交流归纳。3、好词花篮、好句筐。投影出示描写好的场面、气氛的词语、句子。(供学生参考)直冲云霄五彩斑斓天女散花香气四溢津津有味万紫千红……锣鼓催春闹元宵识字花灯显神威悟空降临元宵夜八戒背媳妇逗人乐随着一声声震天动地的礼炮声,一朵朵礼花在空中绽放:有的像绚丽多彩的降落伞,有的像五颜六色的蘑菇,有的像金色的绣球,有的像银色的星星,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音乐喷泉……美丽的礼花在空中盛开。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略)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诵读课文中老师和父亲的话,启发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观察生活。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重点难点:品读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悟出其中含义。教学方法:读中悟,悟中读引导谈话交流教学准备:杨桃图片,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看看老师手中的东西,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一说。2、为什么会这样呢?学习了今天的课文,同学们就会明白的。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交流读不准的字音。2、指名读文,指导读流利、读通顺。三、品读重点段落1、父亲是怎样教育我的?文中有一句话,同学们找到了吗?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1)出示句子:“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2)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3)指名读句子。(4)“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5)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2、图画课上画杨桃。(1)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我是怎么画的?(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参考资料,少熬夜!子画?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7)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3、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审视严肃和颜悦色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
本文标题: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695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