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国有企业ESG管理体系:历程、现状和若干建议
国有企业ESG管理体系:历程、现状和若干建议国有企业ESG管理体系:历程、现状和若干建议近年来,作为国际可持续发展主流理念的ESG在全球获得认可并快速推广。在我国践行ESG发展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管理体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ESG的概念及发展历程ESG是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nce(治理)三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机构投资与企业行动指南。ESG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主要为解决发达国家早期“重经济轻环境”产生的环境问题而获得提倡。与企业传统的“三张报表”的财务指标不同,ESG可视为企业另一张重要报表,重点关注的是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是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方、促进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评估,是从更大范围,以长期主义视角评价并引导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种重要管理体系。总体来讲,ESG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萌芽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该阶段强调企业不能为了利润,牺牲环境和员工的权益,也要避免种族和男女歧视。如1971年的美国“和平女神世界基金”就提出拒绝投资在越南战争中获利的公司,并强调劳工权益问题;1983年,英国梅林生态基金提出将仅投资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1983年,全球第一家ESG评级机构VigeoEiris成立,1987年,联合国明确了“可持续发展”定义。处于萌芽阶段的ESG,更多地聚焦在企业的环境保护和慈善等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概念传播广度不足,企业投入整体不大,投资机构在筛选投资标的时关注度不高。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19年疫情暴发前)。2004年,联合国发布报告《WhoCaresWins》,首次提出了ESG的概念;2006年,联合国发起了“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首次明确了ESG的标准和评价体系;2018年,我国证监会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明确了上市公司应披露环境信息以及履行扶贫等社会责任相关情况,确立了ESG信息披露基本框架;2019年,美国181家大型企业首席执行官签署了《关于公司宗旨的声明》,承诺继续带领公司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会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初步改变了“股东利益至上”的美国传统商业价值观,体现了美国企业界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价值转向;2019年,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发布了《ESG报告指南2.0》,为上市公司提供了ESG报告编制指引。这一阶段,ESG的管理理念快速传播,初步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评价标准及体系,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部分企业都发布了ESG管理报告,大量投资机构也把ESG良好作为投资标的选择的重要参考。三是全球流行阶段(2020年至今)。2020年以来,从全球主要经济体来看,美国重返巴黎协定、欧盟推出全球首个碳边境税、中国提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均彰显了全球主要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从政策层面来看,2020年,美国金融服务委员会强制要求证券发行者要制定清晰的ESG指标并明确ESG和长期战略的内在关联,2021年,约92%的标普500公司发布了ESG报告;2021年,我国生态环境部印发《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标志我国首个ESG信息强制性披露机制形成。2022年,我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明确规定在投资者关系管理沟通内容中首次纳入ESG;从投资领域来看,根据GSIA(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发布的2020年度报告统计,全球ESG投资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2年的13.20万亿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35.30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13.02%,远超过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整体的6.01%。根据《中国ESG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成立的ESG主题基金达200只,总规模超2578.4亿元,ESG主题基金整体业绩表现不俗。这一阶段,全球对ESG认识的逐步加深,特别是全球灾难性事件频发和新冠疫情流行给世界发展增添了许多不确定,也促使更多企业反思,如何与环境、与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提升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绿色”成分,如何注重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更加和谐。国有企业建立ESG管理情况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达成“30﹒60双碳目标”、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支柱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有企业活力动力和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增强,但在一些重要指标如绿色资产投入、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构建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等方面与世界一流企业仍有一定的差距。将ESG发展理念纳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有利于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现代国企管理体系,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更好地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总体来看,国有企业ESG管理体系总体处在不断探索和深化过程中。一是国家政策大力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央和地方先后出台了30多项政策从发展绿色金融、加强环境保护、鼓励产业低碳转型、将ESG纳入社会责任工作范畴以及上市公司开展ESG信息披露等方面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ESG管理。如2019年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根据行业分类实施差异化的考核指标,对节能环保型企业重点考核能耗、污染排放等指标,对公益类企业,重点考核与服务社会相关的产品服务质量、成本控制等指标,要求各中央企业从战略地位出发,关注在财务与非财务方面的综合效益。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要求中央企业要建立健全ESG体系,推动更多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做到“全覆盖”,同年云南国资委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ESG)的意见》,要求云南国资国企要对标一流,全面推动ESG体系建设,到2025年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可见国家和地方对国有企业开展ESG管理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二是ESG披露数量快速增加。根据winds统计,我国A股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含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从2011年的518份增长到2021年的约1400份,披露数量持续快速增加。2021年有超过600家A股国有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披露率约为48%,较A股上市公司平均披露率超出了18%,较2020年国有上市公司披露率的44%也有较大提升。根据中证ESG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4月底,在中证全指的404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248家披露了单独编制的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率达61.39%,相较于上一年度增长了5.36%,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ESG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走在了前列。三是ESG披露内容逐步丰富。2016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我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聚焦在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狭义的社会责任3大主题,其中经济责任主要包括维护股东、投资者与合伙伙伴利益等,环境责任主要包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狭义社会责任主要指国有企业保障安全生产,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热心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等。2020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根据交易所关于ESG管理框架,更加突出强调践行ESG理念和相关指标。在环境维度上,更加突出资源利用、气候变化、污废管理、生态保护;在社会维度上,更加突出员工发展、合作伙伴共赢、产品质量安全和社会贡献;在治理维度上,更加突出股东治理、董监高治理、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的及时准确性等。四是ESG管理机构和机制初步搭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19)》显示,约80%的中央企业成立了社会责任领导机构,97%的中央企业成立了社会责任主管部门,58%的中央企业制定了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以及60%的中央企业对社会责任工作进行了考核。根据云责任研究院等机构调研和统计,截至2021年8月31日,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基本具备ESG专业基础,仅9%的成员没有“ESG”资质或从业经历。另外,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近五成已明确ESG主管部门,超六成公司参与过ESG培训。特别是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了社会责任局,明确将围绕落实“双碳目标”、安全环保和践行ESG理念等内容作为职能定位,从顶层统筹抓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立,推动中央企业开展ESG管理。总体看,我国部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和国有企业已逐步认识到建立ESG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整体上还处在从社会责任管理向ESG管理转型的阶段。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对ESG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部分国有企业仍然认为开展ESG管理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利润,对建立ESG管理体系的意愿也不足;同时,我国仍然尚未建立统一的国有企业ESG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完备的国有企业ESG披露制度,已披露的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国有企业开展ESG管理的政策建议为有效将ESG发展理念作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长期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从四个方面加快ESG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ESG评价管理体系。目前全球的ESG管理体系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行的ESG指标体系也是基于西方的公司管理理论和伦理要求设立的,与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明显的水土不服等问题,而我国目前则还未形成统一的ESG指标和评价体系,根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10种以上的ESG标准在同时使用。因此,要从国家层面明确ESG管理的牵头机构,由其协调金融监管、交易所、国资监管和第三方机构,统筹做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ESG指标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要充分吸收借鉴全球ESG管理的标准和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要剔除一些如肤色多样性、种族歧视等明显与我国实际差异较大的指标;要充分考虑“中国特色”的一些指标,比如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但国外ESG评价体系对这个重要维度缺乏相应评价指标;比如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关于“两个一以贯之”,国外ESG评价体系也缺乏这个维度及相应的指标。二是要提高国有企业对建立ESG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国资监管、金融监管等相关部门要通过出台考核、激励和金融政策,开展ESG专题培训等方式引导国有企业充分认识到建立ESG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让国有企业充分认识到,目前全球发达国家ESG管理正在由鼓励型、自愿型向强制型披露转变,如果我国企业要想在这些国家资本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就要按照发达国家的ESG准则进行披露,否则已上市的要退市,没上市的则很难实现融资;要让国有企业充分认识到,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把企业ESG管理体系建设纳入投资审查的重要环节,有的甚至把ESG体系的某些指标列入了负面清单,如果国有企业不重视ESG管理,那么也很难获得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支持;要让国有企业充分认识到,对企业的评价体系从财务绩效体系向ESG体系转变,背后是从股东视角向利益相关方视角转变,是商业文明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应对未来挑战的必然;要让国有企业充分认识到,ESG的本质是帮助企业去提升企业管理。实施ESG管理可能短期会提升企业成本,但将ESG纳入企业经营管理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业务方式和技术创新,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会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三是要建立国有企业ESG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ESG管理的贯彻和执行需要有组织完整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做保障。要建立从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构成的ESG管理组织体系,在董事会层面要下设ESG委员会,具体职能包括制定公司的ESG战略、向管理层下达ESG的考核指标、监督ESG战略的执行情况、识别ESG的机遇与风险并指导ESG风险处置等;在管理层层面要明确ESG工作的主责部门,也可采取组建跨部门柔性团队的方式开展ESG工作,但无
本文标题:国有企业ESG管理体系:历程、现状和若干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83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