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醉翁亭记》 设计【最新5篇】
好范文解忧愁1/18《醉翁亭记》设计【最新5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醉翁亭记》设计【最新5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醉翁亭记》教案【第一篇】《醉翁亭记》是1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学目标: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好范文解忧愁2/18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2)课型:赏析课。教学步骤: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好范文解忧愁3/18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醉翁亭记》教案【第二篇】好范文解忧愁4/18一、设计理念《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遵循四个“重”。一重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从出发点到教学目标到课堂生成都应该围绕全体学生进行设计。师生在课堂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明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二重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教学碎问碎答、枯燥无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要充分备课,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悟。三重自主性。如果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仍旧是学习的被动者,就会使课堂氛围及效果变成黑白色。学习的自主性源于学生的内生动力,黑白色的被动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相反,倘若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究、挖掘语言文字的美感,就会使语文课堂变得色彩斑斓。四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仅仅把课程目标着眼于对文本意思的了解、掌握上,那必然是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教学设计力求让好范文解忧愁5/18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优化语言建构能力,提升思维逻辑高度,表达审美体验与价值观。二、学情分析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九年级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发掘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本篇课文是古文名篇,兼写景物与人物,蕴含无限情思,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描写景物、人物的段落进行反复诵读和补白,感受作者笔下山水的绝美景色与百姓的安居乐道,收获自己的心得与情感体验,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三、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篇课文,该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底蕴为主题展开,作者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醉翁亭记》是1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欧阳修以“醉”“乐”为主线,由醉于山水之乐到醉于与民同乐,抒发自己与民同乐的志趣,展示了自己旷达乐观的胸襟。四、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范文解忧愁6/18出韵律、读懂文意,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2、通过诵读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难点品悟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六、课时安排:1课时《醉翁亭记》教案【第三篇】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好范文解忧愁7/18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好范文解忧愁8/18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好范文解忧愁9/18“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掌握翻译方法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好范文解忧愁10/18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好范文解忧愁11/18容见《我的积累本》。《醉翁亭记》教案【第四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3、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学内容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2、⑴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⑵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⑶“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⑷全文线索:“乐”3、课文分析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⑴自然环境好范文解忧愁12/18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⑵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⑶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⑵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⑶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⑷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⑴四层(一句一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⑵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⑶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⑴禽鸟鸣林的乐趣好范文解忧愁13/18游人的乐趣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⑵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2、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3、课外拓展⑴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⑵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三处理课后练习题(略)四板书设计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与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民醉翁亭记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乐《醉翁亭记》教案【第五篇】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好范文解忧愁14/18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1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
本文标题:《醉翁亭记》 设计【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88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