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岳阳楼记》的精编教案设计(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岳阳楼记》的精编教案设计(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岳阳楼记》的精编教案设计(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课时【第一篇】一、预习背诵课文。二、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三、正课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放晴。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谗言,诋毁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四、小结1、一词多义。参考资料,少熬夜!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有时而或长烟一空国国家国恒亡或国都则有去国怀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通过初极狭,才通人居居住面山而居通顺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停了居十日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开朗则有心旷神怡旷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古今异义。古义:规律增其旧制古义: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制备今义:制度今义:准备古义:日光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景尝今义:景物今义:品尝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微今义:微小3、通假字。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4、虚词。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他,他们其必曰以因不以物喜其语气词其喜洋洋者矣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代词:他的必先苦其心志用来所以动心忍性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教学过程【第二篇】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谪守(zhé)朝晖夕阴(huī)迁客骚人(sāo)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潜形(qián)岸芷汀兰(zhǐtīng)皓月(hào)心旷神怡(yí)宠辱偕忘(xié)浩浩汤汤(shāng)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3、,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参考资料,少熬夜!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2、解题。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三、正课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四、作业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课时【第三篇】一、预习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2、背诵全文。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三、正课参考资料,少熬夜!1、朗读课文。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1篇之意。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参考资料,少熬夜!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四、小结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五.板书设计先后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天天↓↓参考资料,少熬夜!下下写景:暗明之之抒情:悲喜忧乐↑↑而而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忧乐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学法引导【第四篇】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本文标题:《岳阳楼记》的精编教案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11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