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华实验小学班主任培训讲稿漫谈班主任工作技巧非常激动,受学校委托,今天有幸与全体班主任共同探讨班主任工作的技巧。虽然自己在学生德育工作上摸爬滚打了10余年,但毕竟自己从未担任过班主任工作,所以,为了准备今天的讲座,我只有四处剽窃,拜读了众多优秀班主任的管理成果,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希望能给各位班主任老师以启迪和参考。何为班主任工作技巧?班主任的管理技术主要显示为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技巧与技艺。具体地说,这种技巧与技艺主要涉及一些处理“人事”的技巧与技艺。班级中的“人事”并不复杂。学生群体中的这些“人事”主要包括学习事件、情绪事件,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暴力”事件、“偷窃”事件,等等。作为班主任,常见的问题是:如果学生群体中出现“偷窃”事件怎么办?如果学生与某个教师发生冲突怎么办?如果学生破坏班级规范怎么办?1、万玮老师的“兵法”这些案例都是万玮老师的经验。万玮老师是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的数学教师。1973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4年出版《班主任兵法》,万玮老师因此书而迅速成为中国教育界年轻的“知名教师”。在《班主任兵法》这本书中,万玮老师讲述了不少细致的管理故事。我们推荐三份案例:一是案例“学生哭喊着冲出教室”;二是“怎样对待优秀学生的问题”;三是“怎样处理班级失窃事件”。案例1:“学生哭喊着冲出教室”有一次,杨良同学受到同学的围攻,老师到现场后也对杨良同学提出批评。没想到杨良大声喊叫地冲出教室。班主任让学生把杨良拉回来后说了一段话:有一点我想请大家考虑,如果全班所有人都批评你,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能承受得了吗?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你去办公室,所有的老师都批评你,你也会难以接受的……。所以,这一次杨良同学虽然犯了错误,跑了出去,但这个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大家说是不是?如果我们欢迎杨良同学回来的话,我们大家就一起鼓掌表明我们的态度。全班同学鼓掌,在热烈的掌声中,杨良的脸上现出了激动的神色。在接下来的课中,杨良听得特别专注,虽然他没有举手发言,但是从他坚定的目光中我能看出来,他已经被我收服了。(万玮著:《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案例2:“怎样对待优秀学生的问题”梅兰和菊花是班级里两个成绩非常好的女生,可是这两个人我怎么也喜欢不起来。我发现这两个人太傲慢了。大凡成绩好的学生都会有一点傲气,她们从心底里认为好成绩是自己取得的,而与老师关系不大,因此,即使教师表扬他们,她们也会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不会很感激老师。反而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没少挨老师批评,和教师的感情却十分深厚。他们知道自己表现不好,长大之后为自己以前的过错而深感不安,他们是真的感激老师,因此毕业之后也能时常记得回母校看望老师。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甭指望他们毕业之后还能回来看你。万玮老师“治理”这两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办法是:故意冷漠对待,使之孤立。冷漠、孤立之后再给予温暖。于是这样的学生就学会了尊重和感激。说白了就是:先制造痛苦,再出面拯救(电影《教父》里的人笼络人心时,好像也经常用这样的办法。)案例3:“怎样处理班级失窃事件”对班主任来说,班级里发生失窃事件是极为头疼的。对失窃事件的处理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巨大考验,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尴尬境地。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用言语感化。比如说:同学们,今天,某某同学的什么东西丢了,而拿东西的人就在我们当中。在老师的眼中,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纯洁可爱的。我不相信有人会故意做这样的事情。我想,一定是有人觉得某某同学的东西好玩,就借去玩了,但是后来却忘了还……。言语感化之后,再告诉他们还东西的方式:第一种是规定一个截止时间,在这个时间前希望这位同学来找老师。这个办法比较困难。第二种是让这位同学自己悄悄地把东西放回去。第三种是比较绝的办法:准备一个只开一个小口的大箱子,每名学生在教室外面排队,每个人轮流进去一次。到最后,打开箱子,东西便会在里面。万玮老师不用这些老办法,他提供了两个案例:1.小光的“好译通”被人偷走了。这个“好译通”是他妈妈花2000多元买的。晚自习快结束时,老师宣布:我们班的小光同学丢失了一个很贵重的好译通,这个好译通可能现在还在我们教室里。我们今天晚上要好好地找一下,争取把它找出来。今晚要是不把这个好译通找出来,我们大家都甭想回去睡觉。第一,每个同学先把自己的抽屉和书包找一遍。然后,所有的人到教室外面去排队,由老师和几名班干部在教室里再找一遍。这一步保证好译通会在某个同学的口袋了。第二步,老师再宣布,五分钟后,准备搜身。现在想要上厕所的同学先上厕所。这时候有学生说要去上厕所。老师同意。另一个学生也要去,老师说,等一等,一个个地去,等前面的人回来了,下一个再去。很多学生上厕所之后,突然,有一个从厕所回来的学生大声喊:老师,好译通找到了。在厕所的窗台上。(编者按:但愿那个学生不把好译通扔进茅坑里。)2.灵灵的80元钱被人偷走了。很多同学说班上的旦旦同学翻过,很多证据表明是旦旦偷了钱。目标已经锁定了,但做老师的不能强迫旦旦承认。于是万玮找旦旦谈话,不问他是否偷了同学的钱,而只问他为什么喜欢翻同学的书包。然后引导他承认他翻过灵灵同学的书包。现在老师不愿意调查是谁拿的钱,也没人说是你拿了灵灵的钱,但是你总该为你做的错事付出一点代价。现在你拿出80元先垫给灵灵,这事就算解决了。你也算是花80元买个教训,以后别再翻别人的书包了。万玮的管理技巧大量地借助于“兵法”。以“兵法”来解决班级管理问题也许是不错的办法,一部《孙子兵法》、一部《三国演义》流行几百年而不断受人景仰和关注,本身就说明“兵法”是有魅力的。不过,如果教师以为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收拾”学生,就是为了让学生“听话”、“服从”、“驯服”,这就难免受人指责和非议。万玮老师在《班主任兵法》这本书虽然特意解释:以“兵家”为主,但辅之以“爱心”,但这本书处处显示为“如何收服学生”、“如何制服学生”、“如何收拾学生”。这是《班主任兵法》这本书留下的隐患和缺憾。有人看了《班主任兵法》之后,写过一篇很有意义的质疑文章:《我们为什么收服学生?》。这篇文章提醒说:“教师绝不是为收服学生而存在的……”。“磨掉学生的棱角再进行打造,这不是现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专制社会人(奴)才培养的模式。”在《班主任兵法》这本书中,我们确实也可以找到类似这样一些话语:“XX彼此以后再见到我时果然毕恭毕敬,谦卑无比。”“他完全恢复了一个普通学生的软弱模样。”“他两手并拢,贴紧裤缝,一副诚惶诚恐谦恭的样子。”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万玮老师是把“学生被收服了”视为自己教育的成功。如果我们从教育目的这个角度来看,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正好与万玮老师完全不同。学生的软弱、谦卑,不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目的,也不是达成教育目标所必须的条件。相反,张扬个性,鼓励创新,正是现代教育的要义。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谦卑姿态倒应该保持必要的担忧和警惕,没有必要通过种种手段让学生低下“高贵的头颅”。管理的根本精神是“民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这是管理的核心目的。2、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1999年李镇西老师出版《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本书至今在中小学领域都在发生影响。翻开这本书,有一句话立刻跳出来: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故事在中小学老师那里流传,下面这则事尤其让人心酸:安妮是初一下学期从外地转学到班上的。她身材瘦弱,脸色苍白,说话细声细气,学习较差还常请病假。但是,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她爱迟到。我曾把任安妮的母亲请来,问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困难。她母亲说,没什么,就是任安妮动作太慢。我多次找任安妮谈心,要她养成雷厉风行的好习惯。但没有看到成效。那天早晨安妮又迟到了,我让她站在外面。大约5分钟后我怕校长看见,便让她进教室。近来后她走到自己的座位想坐下。我说:“谁让你坐下?再站一会!”她流泪了,但顺从地站在自己的座位前,并拿出书和大家一起读。直到早读结束,她总共站了15分钟。两节课后,安妮来向我请假,说头昏,想回家休息。我很吃惊,问她是不是因为早晨站得久了。她说不是,平时就头昏,是老毛病了。我同意她回家休息。第二天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请假,说安妮病了,需要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息。这时,我开始感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可能任安妮当时已经病了,可我竟罚她站了那么久。过了两个星期,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说安妮的病情比较重,得休学治疗。我在吃惊的同时,内心深处暗暗庆幸自己总算甩掉了一个包袱!半年之后,安妮返校复学,降到下一个年级学习。在校园遇到我时,她总是羞怯而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喊“李老师好!”几个月后开始期中考试,那天刚考完最后一科,有学生来告诉我:“李老师,安妮今天早晨……死了……”我心里一颤,手中刚收上来的一叠试卷跌落在地上。20分钟以后,我和十几个学生赶到殡仪馆。安妮的母亲迎上来,用哭哑了声音对我说:“您这么忙还赶来,感谢您和同学们了!”我心情沉重地说:“太突然了,根本没想到。”安妮的母亲说:“安妮6岁就患上了白血病,当时医生说她最多能活3年。为了让她有个宁静美好的生活,我一直没有告诉她,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在许多人的关心下,她奇迹般地活了8年。谢谢您啊,李老师!任安妮在最后几天,还在说她想念李老师,想同学们。她复学后一直不喜欢新的班级,多次说她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可是,她就这么……”这些话让我心如刀绞。在安妮纯真的心灵中,尚不知道她所想念的“李老师”曾为她降到另外一个班而暗暗高兴!。我忍不住哭起来。这是我参加教育工作至今,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因愧对学生而流泪。当天晚上,我含泪写下一篇近五千字的文章《你永远14岁——写给安妮》。第二天,我含泪在班上为学生朗读,表达悲痛的哀思和沉重的负罪感。从那以后,我发誓:决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听到周围的人称赞我“特别爱学生”、“从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时,我总是在心里感谢永远14岁的任安妮,因为她那一双怯怯的眼睛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我……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后来李镇西老师的管理经验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近几年来,我思考得比较多的,不是所谓的“爱心教育”,而是民主教育。他认为,爱心不一定包含着民主,而真正的民主必然蕴含着爱心。“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这意味着班级管理的“法治”代替“人治”。在班主任工作中,李镇西逐渐认识到,过去的班级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人治”。因为“人治”,教师很累,学生很苦;教育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班级成了班主任的影子、师生关系成了“君臣关系”。使多年来提倡的师生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成了一句空话。于是,从1987年9月乐山一中高90级一班进校开始,李镇西尝试了一种崭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法治”管理。他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班规》,内容包括“学习纪律”、“寝室纪律”、“清洁卫生”、“体育锻炼”、“值日生”、“班干部”、“班主任”、“其他”共八个部分40条,每一部分中又有若干具体细则,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班规》还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对班主任订下许多制约规定。《班规》的每一条都写明了执行者,并对执“法”不严者也有明确的惩罚规定。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管理智慧显示为:最初以“爱心与教育”成名,后来以“民主与教育”成家。3、魏书生的“民主与科学”(略)目前为止,班主任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以上这三个“民间英雄”:一个是魏书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个是李镇西,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一个是万玮,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魏书生的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魏书生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李镇西的关键词是“爱心”。万玮的关键词是“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本人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他们三个人的差异和特色在于他们三个人所秉持的管理精神不太一样。万玮的管理精神大体是以“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尽管万玮老师的做法引起一些非议,但一个年轻的教师,能想那么多的办法成为一个让学生敬畏的班
本文标题:班主任培训讲座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2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