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好范文解忧愁1/15兵车行教案精编3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兵车行教案精编3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兵车行教案1教学目标: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2、教师引导学生初读全诗,在疏通诗意、理清人物事件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基调;3、再读诗作,品味语言探究深意;4、选择角度描摹形象。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作掌握诗意;2、品味语言探究深意;3、选择角度描摹形象。教学方法:朗读理解法,质疑探究法教学时数:1课时课文分析:好范文解忧愁2/15《兵车行》是历史上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诗圣”杜甫通过征夫出征、家人送别的凄惨场面与征夫的对话,真实地再现了唐王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代长期的拓边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和广大中原地区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势的深深忧虑。教学时引导学生能“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联系已知(《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诗)感受诗境,品味语言探究深意;质疑激趣,探究细节;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实践情况,拟以诵读为出发点,侧重质疑探究,以细节为突破口,玩味文本内涵。因此,结合“课标”精神,确定本诗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详述如上。教学过程:一、展示图片造氛围(幻灯出示几幅战争照片)师:同学们,看到这几幅画面,你作何感想呢?生……师:战争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夺走了人民的生命。战争是黑色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看看杜甫笔下描写的战争带给老百姓怎好范文解忧愁3/15样的生离死别吧!课前要求你们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并且初读全诗,理清人物、事件等关系;这节课我们主要体味诗的低沉,压抑,怨愤的朗读基调和沉郁顿挫的风格。重点品味语言,探究诗作深刻的内涵。二、指导诵读解诗意师:谁先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和学生评价)师:范读或听录音,说说你对全诗的感情基调有何感受?生:(作答并评价)(低沉,压抑,怨愤)师:理清全诗人物、主要事件。生:(家人送别,役夫申恨)师:(诵读指导)同学们还记得《石壕吏》吗?我们从诗中官吏抓丁的背后想象到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何等的惨痛?假如你就是阅尽人间沧桑的诗人杜甫,你又在《兵车行》里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请从诵读中体现出来。生:(朗读,齐读,交流、点评)师:同学们,给你10分钟时间再细心琢磨玩味诗的语言,看看你有没有更新更深的发现?生:(质疑,分类,整合,准备探究)好范文解忧愁4/15二、品味语言探深意(一)循文探意知“妻子”师:《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同为杜甫的诗句,同有“妻子”之语,意思是否一样呢?先说“妻子”古今意思一样吗?生:师:在《兵车行》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样吗?生:师:为什么?说说理由(联系背景知识及杜甫身世家况)。生:师:(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杜甫51岁,可是他的儿子年龄却小。上元二年〈76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知他的孩子较小。)学生若有不同意见,追问如何看待?生:师:引导学生从“愁”字上做文章。“却看妻子愁何在”中孩子愁不愁,只是在于不同于大人的“愁”罢了,站在大人的角度看,他还不会“愁”呢,就自己而言,他也有本身的不欢乐。可见,循文探意,具备古今好范文解忧愁5/15语言文字知识是必要的,但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二)咬文嚼字话“惨别”师:《兵车行》一诗,开头勾勒了一幅悲戚又撕心裂肺的画面,一个“走”字是写“行人”还是写“送行人”,或是另有它意?生:师:“走”字把“惨别”描画得撼人心魄。“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不见”是写“行人”远去了,还是写“行人”“送行者”之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同学们说说。生:师:(评价)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顿、拦、哭,同学们能否做一具体描述?生:师:一“牵”一“顿”,把孩子扯住父亲衣襟,跺脚啼哭不肯放手的动作刻画得逼真传神。用一“拦”字,是妻子固执的阻拦,痛断肝肠的悲彻举止;是妻子与丈夫的生离死别,也是“征夫”爹娘久依材扉的无语凝噎。多么撕心裂肺的悲惨场面啊。这种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有没有渲染铺垫作用?生:好范文解忧愁6/15师:这种痛苦的根源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三)数词列举究根底师:我觉得好几个数量词很能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能详细探讨它们的作用吗?生:师:诗中的“十五”“四十”“北”“西”写战时久,征讨远,苦难重,是“点行频”的具体陈述和真实反映;“二百州”“千村万落”更是见证“点行频”波及范围之广。诗人以“汉武开边”来影射唐王朝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这也是“边庭流血成海水”的根源所在。诗人正是通过几组数据表示对穷兵黩武政策的谴责和抨击,表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和关怀。(四)反常之语见深意师: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最大的“反常”。在《兵车行》中,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正真变了呢?生:师:我认为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正真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好范文解忧愁7/15的愤懑与控诉。我们知道“穷则思变,变则思通”,受苦百姓处在困境,在万般无奈之时,萌生了“生女犹得嫁比邻”的异常意识,是情理之中的事。是不是真的生女好呢?生:师:(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的深刻啊!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探究下去,可能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希望你们用一双质疑的眼睛审视所有的已知新问。三、选择角度摹形象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将《兵车行》改写成1篇记叙文。(当堂可先练习写“出征”和“送行”场面)提示:1、切记所要做的是生动的“改写”,而不是简单的“翻译”成三一刀客。2、选择好叙述角度(从某一个特定人物的视觉来记叙),这是构思中重要一环。3、根据原诗的描写和情节,在场景、细节、动作、表情等方面给与适当的补充,使文章更加合情合理,紧凑生动。4、对原诗提供的几个人物(如行人、爷娘妻子、好范文解忧愁8/15道旁过者)和自己另外虚构的人物的言行予以详略得当、生动具体的描摹。板书设计:指导诵读解诗意诵读入情抓基调低沉压抑怨愤人物事件理清楚家人送别役夫申恨品味语言探深意循文探意知“妻子”“爷娘妻子走相送”“却看妻子愁何在”咬文嚼字话“惨别”牵、顿、拦、哭数词列举究根底“十五”“四十”“二百州”“千村万落”反常之语见深意“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选择角度摹形象“出征”场面“送行”场面兵车行教案2好范文解忧愁9/15一、导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1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二、简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三、诵读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3.诵读点拨(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一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好范文解忧愁10/15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四、鉴赏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明确:1.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①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好范文解忧愁11/15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来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进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劳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③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好范文解忧愁12/15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探究活动从《兵车行》看歌行体语言的音乐性(1)从押韵上研究:《兵车行》共用八韵,四平四仄,互相调换。一押萧韵,二押真韵,三押纸韵,四押齐韵,五押问韵,六押质韵,七押皓韵,八押尤韵。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2)从声调上研究:摹声叠词和顶真手法。(3)从句式上研究:开头三字句、七字句,音调铿锵,错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诉转为愤恨。句式由短变长,表现语言急促。牪味潦槟浚(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3)《怎样合辙押韵》,北京出版社。兵车行教案3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好范文解忧愁13/15点。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1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好范文解忧愁14/15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
本文标题:兵车行教案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292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