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篇
写作好帮手1/18《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篇【导读】这篇文档“《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课时:写作好帮手2/18一课时。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二、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教师再作强调。)2、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写作好帮手3/18评。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a、朗读的节奏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7、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灯片4)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⑴月色入户窗户⑵欣然起行高兴地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b、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写作好帮手4/18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研读及赏析。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谈谈。(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月光如水皎洁空灵4、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幻灯片8(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写作好帮手5/18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明确: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7、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幻灯片10)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四、小结。(幻灯片1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写作好帮手6/18洒人生的难能可贵。五、拓展延伸。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老师可作适当的点评。)六、布置作业。1、把拓展延伸的练习“月夜下那最美丽的一刹那”重新修改并续写完毕。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板书设计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抒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自我排遣的达观写作好帮手7/18《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二篇】课程标准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评价设计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教学设想《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1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习,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近苏轼。教学目标写作好帮手8/18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写作好帮手9/18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户念遂至寝步盖)(PPT出示:句子大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念无与为乐者)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一)品“乐”之内涵。通过设问一学习文章记叙部分: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写作好帮手10/18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二)探“闲人”心境。1、通过设问二学习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PPT出示: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2、通过设问三学习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追问:“闲人”如何理解?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写作好帮手11/18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齐背全文。五、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写作好帮手12/18《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3、理解作者的情感4、文言积累教学设计:一、导入: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请学生发言汇报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二、朗读,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写作好帮手13/18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上来)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三、背诵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3、背诵四、品味出示课件问题: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教师总结: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写作好帮手14/18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五、拓展延伸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四篇】内容预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写作好帮手15/18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本文标题:《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31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