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的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详案精编3篇
写作好帮手1/16人教版的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详案精编3篇【导读】这篇文档“人教版的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详案精编3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八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幻小说的及作者的有关常识。2、扩大词语的掌握范围。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4、锻炼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的道理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预习作业及课前准备:1、收集科幻小说及作者的相关知识。写作好帮手2/162、字词积累与运用。3、喜欢绘画的同学用漫画的形式来表达课文内容。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哂()笑牟()取众目睽()睽棘()手铆()钉贪婪()履()行5、解释下列词语哂笑:讥笑。牟取:谋取名利。棘手:形容事情难办,象荆棘刺手。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任劳任怨:做事不知劳苦,不怕别人埋怨。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的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不容质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二、导入新课让学生根据课堂准备展示漫画,解说故事内容。(教师提议:看漫画的内容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写作好帮手3/16看谁画的最好,看谁表达的最精彩。)学生交流科幻小说和作者的相关知识。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说说文章的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相互交流看法)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1、文中的故事是否真实?明确: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在里面。2、你认为故事围绕的。话题是什么?明确:环境保护问题。3、洞真的是无底的么?明确:表面上是,正象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4、题目用“喂──出来”有什么作用?明确:首尾呼应,同时有表现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环境污染中将危及人类生存。5、洞比喻什么?明确: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6、文中写了几种人?这几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人是不是有他们的影子?明确: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写作好帮手4/167、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明确:一切破坏环境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到头来危害的的是人类自己。四、探究活动1、探讨文章的主题提示:这篇小说写的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学生看研讨联系二,小组交流讨论。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2、想一想,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循环式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五、布置作业1、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小说结尾,进一步想象生动具体的情节,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适合表达能力稍弱者)2、自拟题目,写1篇形式新颖,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适合表达能力较强者)写作好帮手5/16八年级语文教案2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2、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1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写作好帮手6/16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幻hua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吟咏yinyo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绮qi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绚xuan丽:灿烂美丽。殷yan红:带黑的红色。殷yin勤殷殷yin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2、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明确要点: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写作好帮手7/16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写作好帮手8/16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写作好帮手9/16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明确要点: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三一刀客★√象的描写。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写作好帮手10/16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明确要点:过渡段、承上启下6、本文是说明文,文章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1、导入: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2、品读课文第二段(1)指名学生朗读(2)正音,全班齐读(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写作好帮手11/16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第二: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第4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第5段作者从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第6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事理。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排序(5241637)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第三: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第四:课堂小结:写作好帮手12/16本文是1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这篇文章对日落产生的自然景象缘于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因的说明,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引导学生要用心去感知身边的世界,培养学生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第五:布置作业八年级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体会朴素平淡的语言,通过人物的具体想象来表现人物高尚的品格。2、过程和方法:细读来选取人物最感人的一刻来把握中心。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弱者群体,用爱和正义来换取真情教学设计1、导入: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那什么算伟大的爱?什么算是小事呢?今天我们写作好帮手13/16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先生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看题目可知,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明确:老王。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的“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回忆老王的?四人小组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出声读课文,用文中的词回答。明确:愧怍(解释:惭愧)、不安、抱歉。3、解读课文:⑴“我”为什么“愧怍”?是我做了什么对不起老王的事吗?我对老王怎么样?哪些细节描写和所写的事情中可见“我”对老王很好?明确:我常照顾老王的生意、女儿送鱼肝油、我坐了车一定要给他钱、常关心老王的生活、老王送我东西我一定要给他钱。⑵由此可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善良。4、这么一个善良的人,老王却让她产生“愧怍”之情,这个老王到底有什么神通?细读课文,说说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哪里体现)(寻找相关细节,读)明确:心地善良,有道义、懂感恩、老实厚道,关写作好帮手14/16心他人,生活不幸(条件艰苦、精神凄苦、孤独、受嘲讽)。5、毫无疑问,不管是“我”对老王,还是老王对我的关心帮助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可是一个善良的人面对另一个善良的人时,为什么会产生“愧怍”?两个人的善良有什么不同?(独立思考,在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两个人的处境不同:幸福者、不幸者就是这么一个不幸者,一个最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帮助别人,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对他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愧怍。6、“我”对老王有什么不够吗?结合课文内容考虑:不够在哪里?明确:对他不够尊重(当他真诚地帮助“我”,当他送东西想表达谢意时,我却一定要拿钱给他──并没真正把他当朋友平等待他)。对他不够关心(最后一次到“我”家)。7、读8~21小节,以老王最后一次到“我”家为例,想一想,站在老王的立场角度,“我”还可以为他做些什么,我
本文标题:人教版的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详案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33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