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诫子书公开课教案(通用4篇)
好范文解忧愁1/11诫子书公开课教案(通用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诫子书公开课教案(通用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教学难点:【第一篇】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诫子书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3、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教学难点: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猜这些故事都与谁有关?好范文解忧愁2/11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2、你认识我吗?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二、题解《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三、你读我读,读熟课文(一)听录音,找出错误的字音。夫君子之行(fú)淡泊(dànbó)淫慢(yín)遂成枯落(suì)(二)全班配乐朗读四、再读再品,疏通文意要求: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一)你会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吗?好范文解忧愁3/11(1)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2)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3)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振奋精神)(5)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6)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二)你会翻译这些句子吗?(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译:真知必须在宁静中得到,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好范文解忧愁4/11五、你思我想,理解精髓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那一句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你认为这个观点中哪一个字是最重要的?“静”字(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六、你谈我谈,畅所欲言如果你是诸葛亮的儿子,你听懂了父亲的哪些叮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你谈我谈,分享家书好范文解忧愁5/11提示:可以说说亲朋好友对你的劝诫,书信、短信、微信均可。八、你读我读,积累名句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名句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其一》陆游小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却名垂千古,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忘初心,笃志前行。教学重点:【第三篇】1、背诵课文。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诫子书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好范文解忧愁6/11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二)初读,读熟课文: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2)注意词句停顿。3、提示长句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好范文解忧愁7/11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1)巩固强化:A、词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B、句子: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好范文解忧愁8/11(2)处理措施: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四)研读,赏析文章: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由此引申:1、集体探究:(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好范文解忧愁9/11(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五)朗读,积累词句: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好范文解忧愁10/11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好范文解忧愁11/11(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本文标题:诫子书公开课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36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