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5篇2022年学习总书记在新疆考察的心得汇编
2022年学习总书记在新疆考察的心得汇编(5篇)目录1.传承“兵团精神”绽放“青春模样”22.从“新疆之行”感悟“国之大者”73.弹好人才“引育用留”四部曲104.凝聚“共同体”合力促进民族团结共融共享共进145.在“俞秀松路”上修“必修课”17传承“兵团精神”绽放“青春模样”兵团的存在和发展绝非权宜之举,而是长远大计。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考察。这里承载了一段新中国屯垦戍边的革命历史。曾经的石河子是一片寥无人烟的戈壁荒滩。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的将士们进驻茫茫戈壁滩,拉开了屯垦戍边的序幕。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开启了新中国屯垦戍边新篇章。近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铸剑为犁,代代坚守,接续奋斗,谱写了“沙漠变绿洲、戈壁建新城”的壮美诗篇。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发展进一步转向“建城戍边”,大力推动形成以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发展新局面,为当代中国奇迹提供了最生动鲜活的注脚。历史之光昭示未来方向。认真学习兵团历史,汲取兵团“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16字精神养料,党员干部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民族复兴赛道上,绽放青春应有的“模样”。“热爱祖国”、对党忠诚,青春的底色是“革命红”。王震将军曾写下了“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道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革命红”底色。“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这支从战火中走出的人民军队,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刻,迅速脱下军装、就地转业,成为屯垦戍边的先锋力量,成为“不拿军饷、不穿军装、永不换防”的戍边队伍,在茫茫戈壁沙海中开辟绿洲,在亘古荒原上书写“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人间奇迹。这份家国之情、赤胆忠心,彪炳史册、光照千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忠诚是为政之魂,是最重要的政治操守。”对党忠诚、热爱祖国是党员干部的首要品质,我们要弘扬兵团精神,把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把智慧、勇气和力量融入党的事业、国家的发展建设中,做“我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砺“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本领担当,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不负历史、时代、人民的精彩篇章。“无私奉献”、我将无我,青春的本色是“大我红”。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革命人“心底无私天地宽”,兵团从成立之日起就遵循“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不惜白手起家,开垦耕种,兴办工业。兵团人就像大漠深处的胡杨一样,不论多么艰苦的环境,不论多么大的困难,都能顽强扎根,德被一方。据统计,新疆每3亩耕地中就有1亩是兵团开垦的。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在兵团,兵团棉花单产多年保持全国纪录。成绩的背后,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兵团人对“大我”青春的追寻,是兵团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最生动的实践和写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一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是兵团人始终跟随党的旗帜,党旗所向、众心所聚,“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精神追寻。我们当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用好百年党史,让青春在无私奉献中不断延展、丰厚,做红色江山的捍卫者,做兵团精神的传承者,做一心为民的实践者。“艰苦创业”、志气磅礴,青春的模样是“奋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困难是怯懦者的“绊脚石”,是奋进者的“垫脚石”。兵团受命开拔到驻地,彼时,遭遇的是“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沙漠、荒原、碱滩,可谓与风沙同行、与野兽为伴。面对在外人看来并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兵团人没有被吓倒,反倒迸发出更加强大的战力。为了节约国家资金,老军垦战士王德明和战友们从不主动要求领取新军装,他们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现收存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的一件军大衣,竟有“296”块补丁之多,这件大衣恰是那段艰苦创业历史的集中写照,已经成为军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初心不忘,方能行远。面向新征程,我们当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永远保持一颗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学习兵团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愈是艰险愈向前的奋斗精神,敢驶“顶风船”,敢向“迎头浪”,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勇为闯将、干将,在不懈奋斗中,团结带领人民将“中国号”巨轮,驶向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新航道。“开拓进取”、锐意创新,青春的风采是“开创”。由“屯垦戍边”到“建城戍边”,兵团人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止前进,一刻没有半分松懈的念头。“事不避难者进”,兵团人以“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为己任,不断夺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个制高点然后再出发新高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近年来,兵团人将视角投向更加恢弘的远方,以百姓心为心,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最大追寻,始终和时代同频共进。“千磨万砺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一个个田连阡陌、渠系纵横、林带成网的绿洲生态体系,一个无比光明的未来,已经分外清晰地舒展在奋斗的方向。见贤思齐焉,我们当向兵团人学习,摆脱“佛系”心理、“躺平”心态,大力发扬开拓进取精神,保持“日日新”的昂扬状态,一日有一日之进、一周有一周之得,保持马不停蹄的奋进姿态。“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神州美丽画卷已经铺展在眼前,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要时刻不忘“为了谁依靠是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在开拓进取中,绽放青春最美的风采,在开拓奋进中,以智慧、汗水和奉献,给出青春最亮丽、最富活力的答卷。从“新疆之行”感悟“国之大者”2022-7-15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考察了新疆大学、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天山区固原巷社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了解新疆加强人才培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情况。党员干部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疆之行”中汲取经济建设、民生服务、文化事业等重点领域的工作方法,胸怀“国之大者”,更好地为建设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贡献力量。从“再接再厉,前途光明”中感悟“经济建设”是“国之大者”。两千多年前,一串串脚印、蹄印、车辙贯穿新疆的草原、戈壁、雪山,开拓出横贯东西的古丝绸之路,兴盛久远。2013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新疆牢牢把握住了新发展机遇,让千年丝路穿越历史风沙,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欣慰地说,“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一个核心区、一个枢纽地带。”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新疆的经济飞跃中汲取“满眼生机转化钧”的智慧,提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斗志,将各地区的经济建设积极融入到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中来,因地制宜激活“新引擎”,积极落实配强“转速表”,让发展的“东风”吹送“经济之花”大放异彩。从“我很重视社区工作”感悟“民生服务”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很重要,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很多工作都要靠社区去完成。”社区是最接近群众的基层党组织,社区工作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社区基层党组织要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社区各方面服务工作搞好,将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旗周围。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涵养“此花此叶常相映”的服务态度,身入基层更要心入群众,把工作“沉下去”“落到底”,在“接地气”中“务实效”,真正了解人民的急难愁盼,真正解决好燃眉之急,做好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勤务员”,不断增进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从“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中感悟“文化事业”是“国之大者”。穿越五千多年的历史烟云,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离不开强大的向心力、包容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做好保护者、传承者、展示者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义务。“学不可以已”,党员干部尤其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了解、学习传统历史知识、各民族文化精粹,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内源,增强保护意识守护好“精神家园”;“走近”更要“走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含菁咀华中增进文化自信,利用网络化、数字化等创新方式让古文明之树在现代沃土上“开枝散叶”,做好“文化活水”的传承者;积极搭建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发挥文明互赏互鉴的“乘数效应”,让全世界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瑰宝”的经典魅力。弹好人才“引育用留”四部曲2022-7-15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考察了新疆大学、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天山区固原巷社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了解新疆加强人才培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情况。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抓好人才引进,培育人才队伍,必须坚持目标导向,精准发力。人才兴,农业兴;人才强,农业强。各地要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上下真功夫,出硬招实招真招,得人才更要得人心,让人才愿意来、留下来,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力量。找准定位、靶向“引”才,把“实际需求”作为第一考虑。准确定位、明确需求是招才引智的前提。要立足当地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沉下身子,深入基层一线,切实摸清当地人才家底,准确把握当地人才队伍结构和制约人才队伍发展的短板弱项。引进人才,不是学历越高越好,人越多越好,而是岗位刚好需要,专业刚好对口最好。引进人才,要做好“精”字文章,把握“准”字导向,既要立足本地,鼓励当地人才返乡创业,打好“乡情牌”;也要打开思路,吸引外来人才落地生根,打好“政策牌”;也要优配班子,发挥年轻干部有生力量,打好“责任牌”。要以“硬杠杠”选人,弄清楚“选什么人”和“哪里选人”的问题,严把选人“政治关”“能力关”“作风关”,找准乡村振兴“需求点”,制定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办法,明确引才目标、路径、主体、范围等,打破地域限制,打破学历限制,打破思维定势,以更广的视野、更活的形式、更优的政策去“引才”,推动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创新模式、科学“育”才,把“能力提升”作为重要任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重大育才工程,始终把人才培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是时代要求,更是强国之举。各地要通过搭建农村实用培训平台,选派到农业技术学校,聘请技术专家下乡指导,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互联网”等培训模式,提升乡村人才生产工作技术、现代农业经营本领,培养出农村实用型、实干型人才。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准方子,确保月月有收获、年年有安排,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高校、干部学院等联合办班,学深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又要依托红色资源,打卡“红色地标”,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要有计划、分批次把人才选派到乡村振兴重点村去真刀真枪磨砺,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增长才干。要精心选派人才到模范单位挂职锻炼,让他们更新理念、开拓视野、积累经验,实现自我提升。搭建平台、合理“用”才,把“人岗相适”作为基本准则。“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培养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能否合理用才,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才是关键。如果只引进不培养,只培养不使用,人才就会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各地要用好人才,着眼乡村振兴事业发展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大胆使用年轻人才,及时重用成熟人才,适当压担子,合理给位置,让人才在岗位上得以施展才干、大显身手、脱颖而出。要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格局,坚持“人岗相适、以事择人”的原则,把人才的特长优势与岗位的需求相匹配,让“好钢用在刀刃上”,让优秀人才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大的价值。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用其长、容其错、避其短,为敢担责、能干事的优秀人才撑腰打气,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郁氛围,让其放开手脚、消除顾虑、专心致志投身到乡村振兴浪潮中去。强化保障、诚心“留”才,把“正面激励”作为主要手段。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引才引智计划如雨后春笋般展开,大批人才翻山越海奔赴而至,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然而,这些异地招来的人才受到当地风俗习惯和人才制度的影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安不下心,留不住身。各地要想破解“留才难”,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服务意识,既要“留身”更要“留心”,让人才汇聚成潭、凝聚成势。
本文标题:5篇2022年学习总书记在新疆考察的心得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43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