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范例4篇】
好文档,供参考1/40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范例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范例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德育论文开题报告【第一篇】本文主要从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抓学习研讨;抓实践体悟;抓反思重建等,具体材料请详见下文: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中学原一年级160人,原二年级150人,原三年级170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30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好文档,供参考2/40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好文档,供参考3/40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好文档,供参考4/40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实验研究表明: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好文档,供参考5/40略。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为。因此,学校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好文档,供参考6/40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3.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好文档,供参考7/40德育论文开题报告【第二篇】一、选题缘由1、课题界定中职生消极情绪问题是指中职生心理上存在着某些障碍和疾患及由此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中职生消极情绪问题研究就是根据中职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常识课等方法,达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学习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动机等几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几项内容,比如:情绪状态这个维度包括焦虑、抑郁、孤独、敌对、恐惧、敏感性、生理反应等;人际关系包括异性关系、同性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和应变能力等。2、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多是中考“双差生”。他们入校后,心理压力大,自卑感较重,消极情绪相当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有自卑心理,觉得比其他普通中学出来的学生低一等,觉得受家长、老师、同学、亲属、社会上人的歧视。二是由心理负担,他们担心出路,年纪尚小就要面临人生抉择,他们担心中专毕业后找工作难好文档,供参考8/40或对口上大学继续深造难。三是学习压力重,中职专业课学习要求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要强,因而学生入职校后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感觉学习难度大,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学不会,从而缺乏自信心,相继表现出诸多的情绪低落状况,如紧张、烦闷、焦躁、恐惧、失眠、及心理障碍等状态,影响了学习生活质量。四是中职生比较普高生还有一个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其中许多父母外出打工,他们感受家庭温暖和教育甚少,与父母交流甚少,在心灵得不到倾诉的时候,如果缺少教师的教育引导,这些学生要么就自我封闭,要么就以消极的情绪进行发泄,进而出现个性偏差、网瘾、早恋、休学、退学现象。中职生正处于情绪变化最为丰富的时期,同时也处于最容易受情绪困扰的时期。本课题的研究是针对当前中职生消极情绪及行为的突出表现,探索化解中职生不良情绪及行为的方法、途径、模式,给予中职生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学会一些心理调节以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与学习效率,从而建立起长效机制,以形成、维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好文档,供参考9/40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理论依据:①情绪的ABC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经过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创造了ABC理论,其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通过ABC理论,探讨农职中学生不同个体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农职中学生与普通中学生消极情绪产生的异同,从而探讨有针对性地解决途径和方法。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七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好文档,供参考10/40重、认知、美、自我实现,每一个层次的需要都要以上一层次的需要为基础,缺失和错位都会导致心理不健全、心态的变态以及情绪的波动,农职中学生由于文化成绩较差,就业压力大,其安全感、归属感极其缺失,从而导致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缺失,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③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尹德认为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绪。可见加强青年学生特别是农职中学生不良情绪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研究现状述评: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有关学生消极情绪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农村中职学校学生消极情绪及行为的研究尚为缺乏。湘北职业中专学校作为一所农村重点职业中专,在课题研究上一直走在全县甚至全市同类学校的前列,在农村中职生情绪及行为问题的研究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总结当前我校对学生情绪问题的研究,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主要表现在:①从教师的教育观念看,许多教师认为提高教学效果,要使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在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好文档,供参考11/40加强教学管理,没有意识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的影响,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积极、主动、开心地学习,这也是一种素质教育。②从教育方法来看。过去那种粗放型、棍棒式、家长式的教育方式仍没有彻底改变,面对学生的消极
本文标题: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468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