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论语为政篇感想【汇集4篇】
论语为政篇感想【汇集4篇】【导读】这篇文档“论语为政篇感想【汇集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论语为政篇读后感【第一篇】论语为政篇读后感600字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第1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2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还未到达上位仅处在中途的时候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来配合,才能促使现实生活尽快达到这个上上位的境界。其实道德不仅对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正是从高层入手,从对整个国家建设入手(对一个小集体而言,就是这个集体的建设),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政清明,世风必然淳朴,因为人人心中都时刻装着道德的天平,无论行走坐卧,都不会逾越道德这道线,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危害他人,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论语为政篇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1.《论语为政篇》读后感2.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范文3.论语学而为政心得4.论语为政篇心得5.论语读后感3000字3篇读后感论语为政篇读后感【第二篇】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和第1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2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1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2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论语为政篇读后感【第三篇】《孔子》为政篇读后感陈颖初读《论语》为政篇,觉得此篇大部分内容为倡导人之德孝,或为《学而》篇的继承,但读完之后,细而思之,为君子的每一种品行和学与思的能力都影响着一个君主的王业。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算是为政篇的中心句,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他。孔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施行德政可以得人心,孚人望,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这句话表达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行德治仁政,天下的人就会发自内心的走向正确的轨道。强调仁政在政治生活的核心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就是德治,而非严峻刑法。“仁”是蕴藏于内的品质,发抒于外而惠及他人因而形成人格力量的即为德。这种人格力量充满了吸引力、凝聚力和感
本文标题:论语为政篇感想【汇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683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