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观音文化节义工培训-2
观音文化节义工培训观音文化节义工培训观音文化篇丛林常识篇义工须知篇观音文化篇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观音文化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观音文化观世音菩萨,在随类应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不过观世音菩萨本身的大菩萨相,是大丈夫相。比如《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唐代以前的观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也现女相。但到后来,特别是妙善公主的传说流行以来,汉地的观音形像越来越趋向女性化,如提到的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像,基本都是女身。一些学者,则直称观音为东方的女神。观音文化佛教所说的慈悲和女性的某种内心特性具有类比性,女性所具有的慈忍柔和,表现为日常行为中即是爱,比如母亲对于儿女的爱是深重和无微不至的。但是佛教认为:世间的爱是私我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而慈悲是爱的无我扩大。印顺法师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被塑造为女性的重要原因。因为观世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救度一切众生,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以观世音应现女身,扩大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众生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观音文化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观音文化丛林常识篇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形成了八宗并弘的繁盛局面。唐宋以降,佛教许多宗派因不能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广大信徒的兴趣爱好而渐趋衰落,唯有禅宗和净土宗日渐繁盛,受到了广大信徒的推崇。尤其是被誉为“一花独秀”的禅宗,由于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极力推崇而尤为兴盛。禅宗在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以后日渐走向正规,百丈禅师针对丛林的现实情况,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丛林清规》,这套清规被后世禅宗学徒继承和发展,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丛林组织和切实可行的丛林制度。为了使读者对丛林的基本组织制度有全面了解。本书对分专章对丛林清规方面的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解说。丛林常识信徒朝拜寺院,不是盲目的见佛菩萨就礼拜,而是需要对所拜佛菩萨的身世和宏愿有个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去拜,本书针对一些信徒的希望了解诸佛菩萨身世及宏愿的愿望,对丛林殿堂和部分常见佛菩萨的身世作了通俗的介绍在丛林中,出家人根据所从事的职务和身份的不同,分别有不同的名称。佛教独特的称谓方式,对许多人来说,感觉有些陌生,这就造成了一些人见到出家人,虽然很尊敬,但由于称呼不当,常常闹出一些笑话。其实,佛门中有一套完整的称呼体系,这些称呼分别为佛门尊称、谦称、俗称等不同的称谓,在称呼一位出家人前,选用恰当的称呼用词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表现出自己的涵养。为满足读者全面学习佛门称谓的要求,本书中分别对佛门中的不同称呼作了列举和说明。丛林常识殿堂是寺院主要房屋建筑的总称,亦是殿与堂的合称。一般来说,殿主要指供奉佛菩萨及天王金刚等像以供礼拜祈祷之处,堂主要指说法行道及处理日常事务的所在。又有称寮室,亦与寮的用法相近,行法之处亦称道场。又称房、舍者,主要指僧众起居生活之处。其中堂的用法比较宽泛,供佛像处及起居生活之处,有时亦称堂。寺院房屋建筑中又有楼阁建筑,多藏经典,亦称藏经楼、藏经阁等。丛林常识—丛林殿堂佛寺殿堂建筑大略可分为修道区与生活区两大部分。基本的建筑包括佛殿、法堂、禅堂、僧寮、库房、大寮、山门等七大堂口,因此有“七堂伽蓝”之称。如果加以细分,修道区又分为两类:安置佛、菩萨像和祖师像的大雄宝殿、弥勒殿、药师殿、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蓝殿、罗汉堂、祖师堂、宝塔等;供讲经集会及修道用的法堂、衣钵寮、丈室、禅堂、念佛堂、藏经楼、云水堂、钟鼓楼等。生活区的建筑有五观堂、香积厨、库丛林常识—丛林殿堂房、客堂、寝堂、茶堂、延寿堂、寮房等。就整体建筑的格局而言,寺院的建筑,当以能外现庄严的寺宇,内秘僧伽生活行仪的建筑为宜。一、五大堂口•近现代的丛林,往往设有“五大堂口”及其他小型机构以处理丛林具体事务。•五大堂口为禅堂、客堂、库房、斋堂、衣钵寮,大的寺院还有云水寮等辅助机构。•五大堂口的执事主要有八大执事和从林中的其他重要执事充任。丛林常识—丛林组织二、四大班首•四大班首亦称四大板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四大班首原本是指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寺职,现代丛林中其权限有所扩大,四大班首已成为方丈和尚的助手,辅佐方丈的工作。班首一般都由戒腊较长、威望较高的僧人担任,与方丈共同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最高五人核心班子。•四大班首平时住在禅堂两侧的班•首寮内,有事则入方丈共议。丛林常识—丛林组织三、八大执事八大执事就是指五大堂口的主要负责人及其他寺院重要执事僧,包括: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名纠察)、维那(寺院监察)、典座(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堂负责人)及书记等。各丛林根据自身的特点,所设的八大执事不尽相同。例如,当代有些丛林,接待云水僧人很少,云水寮形同虚设,工作多由客堂负责管理。但是,寺院经济发展,库房工作日显重要,因此,在八大执事中,取掉了寮元,增加了库头,仍是八位。丛林常识—丛林组织丛林常识—丛林组织丛林尊称是对佛门中德高望重,修学有成的四众弟子的一种敬称。有时也表示对佛门中人的一种尊崇委婉的称呼。佛门尊称体现了佛门中的道德和礼貌。今就佛门中一些常用的尊称分别介绍如下:丛林常识—丛林尊称•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称号,只有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可称为法师。而现在汉地用起来比较滥,往往将它与居士称谓相对应,作为僧人的通称。三藏法师:佛教在印度时就已有此名词,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又作三藏比丘。中国则专指通晓三藏,并从事翻译经、律、论之高僧,其中以玄奘法师最为著名,称为“玄奘三藏”或“唐三藏”、“唐三藏法师”。•经师: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讽吟梵呗之僧。在印度原指通晓经典之僧侣。《四分律》卷十三列举赞偈、多闻、法师、持律、坐禅等五项。特别是指善于读诵经文者。在中国,原专指巧于讽诵经文者,梁《高僧传》列有十多位经师传记并详述经师之沿革,后泛指通晓三藏中之经藏者。丛林常识—丛林尊称•论师:论师指通晓三藏中之论藏者。《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三举出经师、律师、论师之别。阿毗昙众特重论藏,而对论藏作解说者,称为论师。后成为造论阐扬佛法者之称,主要指大乘之行人。如造唯识论疏之十大论师即是。•律师:又作持律师、律者。即专门研究、解释、读诵律仪之人。如北魏慧光,唐法砺、道宣、怀素等皆称律师,以娴熟四分律见称。后则指对通达律仪之人而言,与经师、论师、法师、禅师相对。据《宝方经》卷五载,菩萨以十法得名为律师。•讲师:可大别为讲经、讲律、讲论。在印度,阿育王时代已有讲经说法之事。中国之讲经,始于后汉末年,曹魏时,朱士行开讲《道行般若经》,为讲经(僧讲)之始;东晋尼师道馨开讲《法华》、《维摩》二经,为尼讲之始;元魏时,法聪敷扬《四分律》,为讲律之始;姚秦时,鸠摩罗什授僧嵩法师《成实论》,为讲论之始。有关讲说者之称谓,或称为讲师、讲僧、或称讲主、讲士、讲近。唐宋之世,立有讲经科、禅定科、持念科、文章议论科等,以勘验僧尼,后一般以能讲经说法之师为讲师。丛林常识—丛林尊称•禅师:指通达禅定之比丘。原始佛教时代,阿罗汉为通晓一切禅法者;以后至部派佛教时代,比丘间产生各种专门人才,如经师、律师、论师、三藏师、法师、禅师等。其中专意坐禅,通晓禅定者称禅师。在中国,因禅宗之兴起,禅师之称,不限用于坐禅,扩为参禅,且多用于禅宗名德。但对于天台宗、净土宗等专习坐禅者,亦称禅师。后朝廷亦赐有德之僧予“禅师”号。中国以禅宗北宗祖师神秀获谥“大通禅师”为最早,后有南宗祖师慧能于示寂后百余年获“大鉴禅师”。生前即有赐号者,以宋宗杲之受赐“大慧禅师”为始。•龙象:喻指修行勇猛、具大力量的人。多用来称赞住持正法的出家人,称之为“法门龙象”长老:指年龄长、法腊高而智德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等。在禅寺中通常用以指“住持”。丛林常识—丛林尊称•上人:指内有智德、外有胜行的僧人,以喻其出类拔萃,在人之上,故有此称。后泛用作对德行兼备之僧的尊称,亦用于对一般僧人的敬称。•大德:在印度,大德是对佛菩萨或高僧的敬称。我国汉地所称的大德是指有修有证有德行的僧人,后来泛指高僧。近代以来,使用范围扩大,凡对有德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词来尊称。•大师:佛经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众生之师范者,称为大师。•汉地通常将人师中之通晓佛教教义且有盛德者尊为大师。•师父:是指在家人对僧人的敬称,犹言以师、父般的礼敬。此词现通用于对出家男女二众的称呼。丛林常识—丛林尊称佛门俗称•佛门俗称是佛门中对于四众弟子的通俗的称呼,俗称是有别于书面语的称谓,在日常口语中所习用。现分别对日常常用的俗语分述如下:•善男信女:泛指一切归信佛法、一心向善的佛教徒。佛经中常称作“善男子、善女人”。•沙门:亦称桑门、丧门、沙门那等。译曰息心、静志、修道等。意为息心修道、消除烦恼。为古印度对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称,在我国则专指佛教僧侣。•和尚:亦称和上、和社、乌社,是安息国语,鸠摩罗什法师译为力生,谓师有能力,供给僧人四缘(衣、卧具、食、药)滋生色身。又有法味,教导僧众,增长法身慧命,故名力生。也意为“亲教师”或“师傅”之义。丛林中的习惯,只有住持称为“和尚”。原指僧人对寺院方丈等长老的称呼或受戒者对授戒师的称呼。•尼姑:尼姑是杂名,就是女僧也。释典名比丘尼,简称尼,俗称尼姑,为汉地对女性出家人之俗称。•僧伽:僧伽又作僧加、僧企耶等,简称僧,意为和合众,本指三人以上的僧团。后与道士相对,泛指佛教出家人。•居士:居士原义有家长、家主、长者的意思,又指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现在一般是对在家学佛者的统称。•护法:指护持佛法的意思。上自梵天、帝释、八部鬼神,下至人世保护佛法之人,皆称之为护法,常用于僧人对居士的敬称。弟子:随师受教者之称。一、佛弟子,佛教徒均皈依三宝,故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根本教师),而自称为弟子。因学于佛陀之后,故称弟,闻佛法而生解,故称子。二、对亲教师而言。三、亦可作自谦之词。•檀那:意译为布施,即给予、施舍之意。檀那又称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贫穷海,故称檀越。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后引生为施主之称。•施主:原为佛门中人对施舍者的称呼。后来成为僧人对来寺院进香礼佛者的敬称。•菩萨:义为觉有情、大心众生。本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圣贤,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等菩萨。现实中往往借用于对那些肯发心、修行精进、广做善事的居士的称誉。佛教称谓注意事项•佛家的称谓名称繁多,每种称呼都有一定的讲究,在使用每种称呼之前,应对这些名词有一定的了解,不能随便滥用。在具体使用这些称谓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对于僧尼,尤其是年长的、有学问的、有德行的和有身分的僧尼,要多用礼节性称谓,一般来说,对于僧尼均可称为师傅,也可在其前冠以法名或职务名,如说某某师傅、当家师傅、知客师傅等;对于自己的皈依师或年长德高者也可称为师父;对于有学问或有一定身分的僧人,可称为某某法师;对于寺院方丈可称为某某大和尚或某某长老;对于很有德行、具一定声望的法师和居士,可称为某某大德等。若是自称,僧人可称贫道、拙僧、弟子、晚学等;是居士可称白衣某某、弟子某某、学人某某。至于在戒场、法会、佛事活动等特殊场合,可根据要求作灵活变通,或称戒和尚,或称阿奢黎,或称上师,或称禅师等等。对和尚
本文标题:观音文化节义工培训-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74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