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4篇】
好文供参考!1/20《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湖心亭看雪》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教学重点:好文供参考!2/20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课型:赏读课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多媒体显示雪景。2、导入语:这是一幅什么图?能不能用几个词描述一下这图?同时它让我们想起哪首古诗?唐朝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明未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也写了1篇冰清玉洁的雪的文章。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一起到《湖心亭看雪》!(多媒体出示文章题目)二、多媒体展示本文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三、介绍作者与湖心亭多媒体显示:1、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好文供参考!3/20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2、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四、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划出句子朗读节奏。读一读,写一写。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教师答疑解惑。五、分步赏读领悟情感1、课文中有一处明显的前后意思矛盾的地方?哪个问题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另有奥妙?2、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好文供参考!4/20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如何解释?1、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1)张岱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2)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其痴行”,一起品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时,独往)(3)那么张岱冷不冷?(品“拥”、“独”字——张岱不但身体冷,而且心里也是感到冷清的)(4)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清高、孤傲。没有朋友,独来独往。不同常人。)(5)当我们了解了张岱是个清高孤傲、没有知己的人,是不是可以解决我们开始遗留下来的问题?(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舟子他们不理解他的心,这个“独”字更显出他的清高、孤傲。)2、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并好文供参考!5/20加以评析。(提示:可从修辞用字用词哲理表达感情\描写角度联想等方面来赏析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后一句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侧面烘托出雪笼西湖、水天之间茫茫一片的景色。体现出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小结: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后来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3、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1)、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万好文供参考!6/20万没想到会碰到像自己一样的人。他们这一相遇,心情如何?(大喜)(2)哪几个词重读,可以更好地表现他们的高兴?(更、此人)(3)这种人,指什么人?指有雅兴的人。(指张岱这样的痴人)(4)痴人碰到痴人,那他们是?(知己)(5)“酒逢知己千杯少”。于是,他们痛饮而别。我们把张岱他们在湖上相遇的这一段读一读,注意不要多读。(学生读“到亭上———金陵人,客此”)(6)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提示:你能不能联系作者的思想性格和“金陵”的特殊含义来想想?)“金陵”是南京。(7)南京和明朝有什么关系?请你联系作者对明朝的感情来思考。(会思念明朝、思念故国、因为张岱本来就是个不忘明朝故国的人。)四、评点张岱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奇遇”,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心,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孤独清高痴人超凡脱俗痴迷自然思恋故国内好文供参考!7/20心孤独)五、在音乐声中试背课文同学们,通过赏读,我们读懂了张岱其人,那么我们还要背诵张岱其文。大家自由诵读,试背全文。(师生共背。师背一句,生背一句。在朗朗的书声中下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常识,学习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怀。2、过程、方法:在“疏通文字——熟读文章——理解内容——想象风景——体味情味”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提炼本文“不叙常事、不绘常景、不抒常情”的写作特点,并尝试以它为标准来评价作文,或进行写作实践。3、情感、态度:能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及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能感受作者古人“天人合一、浑然忘我”的赏景境界、并能深切领会古士子的故国情怀。教学方法:好文供参考!8/20读出悟,议中思教学过程:一、忆诗词,导入学习忆一忆写西湖的诗词,学习本文二、读文字,理解学习(一)初读,了解常识与文意(二)再读,读出故事,感受景致。1:看雪的事情。本文究竟写了怎样一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古文把它们连贯地表达出来,看谁写得最完整,最连贯。看雪的时间新奇看雪的地点新奇看雪的过程新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请问后一句是实写吗?请问作者在哪里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致?(三)深读,讨论交流,分析人物,领会情绪情感、精神气质,学习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旁人形象。文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痴”。好文供参考!9/20感伤的,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张岱为什么要以舟子和他说的这段话收束全文呢?你认为张岱当时听到舟子这番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在舟子这个旁人看来,也知张岱遇见了知音,可在张岱听来不会喜反而悲,产生的应是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综上所读,可见《湖心亭看雪》表现出的是一个孤独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个冬日雪天经历的一番并不普通的心路历程。这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抒常情”。三、思内涵,悟出人生作者的“痴”好不好?我们如何对待?四、固成果,布置作业课后思考题与文科爱好者仁寿县满井镇初级中学校XXX20xx年9月22日《湖心亭看雪》教案【第三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好文供参考!10/20唐家泊镇中学刘晓燕学习目标: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归纳重点字词。2、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的意境。3、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学习重点: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2、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学习难点: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学习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西湖之美,人所共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何时西湖最美?古人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能领好文供参考!11/20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我们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西湖雪景之美。二.诵读课文1、师范读文章,请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句读、语气。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小组推荐学生范读课文。三.译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通译课文,并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提出疑问。(请学生通译课文,并点出重点字词句。教师指导。如:绝、更、拏、拥、毳、雾凇、沆砀、焉得、白等)四.品读课文(一)、情感铺垫张岱对西湖情有独钟,曾写过《西湖寻梦》,在《自序》中,他说“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真爱西湖者,舍我其谁?请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二)、课文探究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西湖情感的一个字,并从文中找出依据。(痴)(学生各抒己见,可以引用原文,可以拓展发挥。好文供参考!12/20如:痴在行为——更定看雪。痴在情感——拏船独往。)教师归纳引申,拓展学生知识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苏轼说“高处不胜寒”,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必然是孤独的。试想:大雪铺天盖地,西湖万籁俱寂,天色尚未破晓,“我”就冒着严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个中痴意,谁人能解?所以,“赏雪之情,无人领会”,只好“独往”了。那么,为什么刻意选择“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独往”呢?因为此时西湖最宁静、最纯净、最本色,未被践踏污染。所以,“西湖之美,必于无人处领会”,只能“独往”矣。“强饮”:可解“勉强饮”或“痛饮”,都是为酬谢知己。一“独往”一“强饮”,张岱真可谓是西湖的“痴情知己”啊!我们不妨改造苏轼的名句——何处无湖?何处无雪景?但少痴人如张岱者耳。2、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是褒?是贬?参考:舟子本意是贬,因为不理解“我”大雪中独往西湖的意趣。好文供参考!13/20作者引用是褒,是自得——“痴”亦常指最求理想境界的执著精神。(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满心自得的一片痴情。)(三)、写作探究1、西湖美景,是否真的无人领会?(生回答)从题目看,从“我”的情感看,都可以不写“亭中二人”;可作者不但写了,还花了不少笔墨,究竟有何用意?只是为了写此二人吗?(学生品味最后一段中对二人的描写,可讨论)教师总结,授之以渔。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处亦可以说:我见二客多痴情,料二客见我应如是。写痴情二客“大喜”,“拉余同饮”,正是借二客之眼,写痴情之“我”。一笔不写自己,却笔笔暗写自己。这种写法可称之为“对面落笔”,十分巧妙。2、第一段也有些句子,作者是刻意从独特的角度落笔(不一定是“对面落笔”),自由读一读,看谁先找出,也可谓是“张岱知己”了。明确:(1)“人鸟声俱绝”:从听觉写雪之大,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好文供参考!14/20中
本文标题:《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76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