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部编本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
能力为重德育为先——品德学科学习研讨品德重要吗?如果一个人能力很大,而道德修养却没跟上,这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德育为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适应发展品格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力为重德育为先如何教??为什么说其他知识可以写在课本上,而道德不行?为何教育智慧必须在生活中去感悟生成?怎样转变教与学的关系?一点建议:1、站的高一点全局意识整体把握地气:(1)弄清教学中的重点和基本问题(2)做个实事求是的儿童研究者天气:(1)立德树人是根本问题(2)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天气”与“地气“德育为先,能力为重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新课标,要求根据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进行修订教材。低学段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低学段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四)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中高学段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中高学段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按照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的顺序,由近及远地设计了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等六大领域。同一领域内部,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如“我的健康成长”,在一年级侧重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三年级侧重学习习惯和安全成长,四年级侧重同伴交往,五年级侧重生活中的新问题等。在具体安排学习内容时,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如快乐过新年安排在寒假前倒数第二课,国庆节安排在秋季第三课等;涉及自然的主题,采用与教材使用时间一致的季节安排,方便孩子们观察体会。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内容是如何安排和设计的?站的高一点全局意识整体把握2、生活是源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关注儿童生活,体现德育的生活性新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把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源于生活例:该课内容从学生校园生活着手,激励共鸣,训练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高于生活体现时代和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传承中创新——教学关系的深刻改变发展中对接未来——适应社会发展核心素养融入教材——国家公民具备的能力高于生活生活是源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3、儿童主体最关键发现儿童回归儿童教材突出德育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设置情景——训练体验——感悟提升教材突出德育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活动引领拓展教学空间——生成教学资源教材突出德育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的呈现方式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的呈现方式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的呈现方式儿童主体最关键发现儿童回归儿童适应发展品格能力任务学习教材研究教学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一上教材整体框架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层次上的分解,设计若干儿童感兴趣的学习主题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A遵循低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B以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教材的基本线索C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包括4个方面,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其实质是对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活提出了4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按照以上内容标准和课程目标,进行了再创造,建立起了自己的教科书内容体系。以一年级新生上学为起点,根据学生上学后逐渐扩大的生活范围,即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进展为逻辑顺序,精选内容,每册设计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一上:适应新生活一下:养成好习惯二上:奠基公共意识二下:追求创造性生活(1)每册一个教育主题(4)同一主题不同册的逻辑上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低年级便以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形成一个主题,建立一个学习的模块,而各个主题相对独立,这便是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所采用的编写方式:“主题-课题”式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者共同构成了儿童的完整生活,这三对关系作为暗线贯穿于每个内容板块中。即:同一个教育主题,在不同册中,是逻旋上升的,教育的核心点是不一样的。如“我的健康成长”,一上,我是小学生啦,主要讲我的身份转换;一下,我的好习惯,从身份转换到对自我的关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不一样的;二年级,我们的节假日,如何过好自己的闲暇生活,如何过好具有文化意义的假日节日?二下,让我试试看,是挑战去做一些生活的事情,我会努力的,是自信心的找回和鼓励。同样对“我”主题的教育,在不同册次有不同侧重点,需要注意不同目标的把握。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依据课标“我在成长”的条目,分解安排了“幸福的摇篮”这一单元主题。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会性品质发展的起点。家庭的亲情,父母的疼爱,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们并不一定都能真正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所付出的心血,甚至会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疼爱是应该的,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接受疼爱,更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去感激和孝敬父母。本单元意在培养学生心中有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家庭分忧,懂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把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对落实“我在成长”中的过程目标十分关键。充分让学生调查了解相关知识(1、谢谢您,爸爸妈妈)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父母的亲情。(1、谢谢您,爸爸妈妈)(2、我能照顾自己了)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分组交流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我来学当家)加强活动拓展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我能照顾自己了)。(3、我来学当家)教师不一定是道德的化身,但教师具有道德很重要。教师应该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正向的发展。教师要恪尽职守去实现——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能到能的转换。品德教师的职责《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在教一个知识体系,也不是一些道德法治体系的拼盘。而是将各种知识、现实情景、人类情感、、社会规则、未来志向结合在一起而综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断、行动方式、决策能力等,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智慧的存在状态。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断)意—志(志向)决—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动(动手)教学《道德与法治》是培育生存智慧我们的反思德育综合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不仅是道德层面,还有历史、地理、法治、环境、科学等,它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储备。现实中,由于我们大多兼职,对学科的一些知识是不太熟悉甚至陌生,仅凭教学经验和学生兴趣来进行教学。因而,在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及开发课程资源能力、反思能力等明显不足。我们仍需努力。一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能力为重德育为先儿童主体最关键(发现儿童回归儿童)站的高一点(全局意识整体把握)生活是源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本文标题:部编本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8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