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建国方略读后感【实用4篇】
好范文解忧愁1/16建国方略读后感【实用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建国方略读后感【实用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建国方略读后感【第一篇】首先,我要对本书的作者做以简要介绍:《建国方略》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著作组成。三文发表于1917年至1920年之间。其中,1917年完稿的《民权初步》事关“社会建设”,1918年底完稿的《孙文学说》事关国民“心理建设”,1919年2月完稿的《实业计划》则是一份全面快速进行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为中华民族复兴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其作者便是我们熟知的孙中山先生!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好范文解忧愁2/16其中《孙文学说》是孙中山先生的主要哲学著作,他针对当时普遍流行的“知易行难”的思想,提出了“知难行易”的学说。认为,中国所谓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从古至今深人人心,从而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辛亥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党人对革命事业失去信心,就在于他们长期受“知易行难”思想的束缚,既不重视革命理论的作用,又缺乏实践的勇气,因此,孙先生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鼓励人们勇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而《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先生精心制定的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伟大计划。孙先生认为,中国近代之所以被动挨打,就因为经济落后。他把这个问题看作是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实业计划》是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实现国民经济全面近代化的具有纲领性的建设计划。包括:在我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建世界级先进水平的海港;修筑十万英里长的六大铁路系统和百万英里长的公路网;治理、疏浚长江、淮河、黄河等内河水系;大规模移民开发边疆;全面开发各类矿藏;以近代化方式改造农业,对衣食住行等涉及民生各方面的建设规划。该《计划》的首创性在于其规模之宏伟,涉及社会经济面之广泛,战略目光之远大,都是前人所未有的。其超前性在于:当时好范文解忧愁3/16缺乏如此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人才条件、科技基础。但其对中国近代化经济建设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是值得赞扬的。《建国方略》中的最后一个部分:《民权初步》孙中山先生教给民众实践民主的具体办法,《民权初步》虽然列入其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建国方略》的第三部分,但长期不受重视,甚至于被时人讥笑为“可笑的程序”、“繁琐哲学”,甚至于汪精卫在起草《总理遗嘱》时,也将其视作“小道”而“漏列”了。但该书在孙中山革命生涯中的重要性是里程碑式的。该书写作的缘起,是对袁世凯复辟的反思,完成于1917年夏天,也就是护法战争开始的前夕。换言之,本书具有“承前(反思袁世凯复辟)启后(指导护法战争)”的意义——欲否定与责难护法战争的学者和媒体,在否定与责难之前,都应该先仔细阅读本书。写作目的:提高国民民权素质,以抵制专制复辟孙中山在书中直言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民主素质。1840年英帝国主义用利炮轰开了清王朝那扇封闭的大门,从此,中华民族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此同时,为了把中华民族从苦难的深渊中拯救出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起抗争。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同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在这种好范文解忧愁4/16大背景下,孙中山《建国方略——物质建设》的前瞻性与宏大气魄只能被扣上不合时宜的帽子。史扶邻在《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描述了澳大利亚记者瑞纳关于孙中山首次展示他的宏伟计划时的情景,他显然和当时其他西方政治家与新闻记者一样,把孙中山看做一位夸夸其谈的空想家:“(孙中山)带了一幅约6英尺见方的庞大地图,把它摊在地板上……他不因地图上的。种种阻隔而气馁,只是握着画笔,在地图上尽可能地用铁路线填满各个省区和属地……他竟然天真地认为,画了这些线路,国际资本家就会提供足够的资本,在5至10年内把这项如此浩大的工程全部建成!”尽管如此,《建国方略——物质建设》的意义并未因它的前瞻试验性而丧失其意义,虽然孙中山平生领导和促发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影响深远的革命,一次果实被窃取,另一次则在端倪初发之时,他本人就已经与世长辞。但正如韦慕庭在《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结尾所说的那样,这个文件系统性地把经济建设、国民精神建设和政体构造结合了起来,并最终引导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后逐步实现了他为中国谋求解放的梦想。通过一个多月的速读,我从中深刻体会到孙中山对于中国发展的远大理想。深刻体会到:《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外察世界潮流,内审中国国情,并在认真反省数好范文解忧愁5/16十年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他为争取民族独立、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的理想而殚精竭力的思想总结。最佩服他的地方当然就是,孙中山先生在10年前便能清楚的预料到十年后必定要发生的社会现状。他的理想与展望大都得到了印证。我想这正是这本著作流传至今的根源吧。作为一个理科生,第一次亲身体悟到查资料辅助阅读,再从阅读中得到自己的感悟的快感。以及中国历史的可研读性。我会一直为中国拥有孙中山先生而感到自豪!~凭借所查资料结合书本后的个人拙见,如有错解原作之意,望见谅。建国方略读后感【第二篇】知与行,孰易孰难“知易行难”是我国几千年以来存在的说法,源自孔子的“言知之易,行之难。”以及《尚书》中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由《孙文学说》中“由是数千年来深中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可见此说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但《孙文学说》亦提到“此说者予生平之最大敌也,其威力当万倍于满清。夫满清之威力,不过只能杀吾人之身耳,而不能夺吾人之志也。乃此敌之威力,则不惟能夺吾人之志,且足以迷好范文解忧愁6/16亿兆人之心也。”孙中山先生认为这一根深蒂固的“知易行难”的说法是导致他计划“半筹莫展,一败涂地”的主要原因,所以他提出了“行易知难”的学说,从日常生活、历史演变、社会进步、科学进步的角度,列举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论证了“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的道理,号召国民树立“以行而求之,因知以进行,能知必能行”的新观念,激励国民积极进取、勇于实践,为建立新社会将革命进行到底,同时效法西方的探索精神,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大进展。“知易行难”这一传统学说确实使得一些革命党人在经历了辛亥革命胜利后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失败的时候,认为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民国建设计划的理想太高,知易但实行起来很难,对革命前途失去了信心。孙中山先生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行易知难”,并痛斥“知易行难”导致国民“不知故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最终一切无为。而“行易知难”学说确实可以鼓舞国民勇气,不怕艰难,积极探索,建立革命的共同信仰,也是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孙中山先生这一“行易知难”学说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好成绩。那是否代表“行易知难”就是正确的说法呢?如果行易,那为什么在倡导世界和平之时,还存在有些国家人民处于**之中,生好范文解忧愁7/16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没能实现世界和平的愿望呢;如果行易,那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这么多年来都还没建立起来呢?胡适先生在对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中也提到孙中山先生做为学医的人,也没有举医学作为证据,一切书本的学问都要能用在临床的经验上,只有从临床的经验上得来的学问与技术方才算是真正的知识,而熟读了六七年的书,拿着羊皮纸的文凭,而不能诊断,不能施手术,不能疗治,才知道知固然难,但可见行亦不易。医学是最可以推翻行易知难的学说的,故孙中山先生没在《孙文学说》中提到。知与行都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从本质上来讲,知是引领行的方法,而行又是领悟知的路径,行而不知是盲行,知而不行也非真知,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至于知与行,孰易孰难这一问题,“行易知难”与“知易行难”都存在着片面性,“行易知难”容易使人鲁莽行事,而“知易行难”容易使人纸上空谈。这都是因人因事而异的,如果仅仅把“知”理解为知道,那通常都是知易行难,如果理解为真知,那“行”相对于“知”就太简单了;而对于擅长思考,缺乏行动力的人则是知易行难,对于悟性平平,执行力却很强的人则是知难行易。然而知行并举,既注重真知,又重于力行,好范文解忧愁8/16那么知不难,行亦不难。读后感【第三篇】观《小英雄雨来》有感石横镇电厂小学六年级王艺璇雨来,一个平平常常的名字。但是他却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他的英雄事迹让我感慨万千,我由衷的敬佩他面对日本鬼子面对危险时沉着冷静的神态,更赞叹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小英雄雨来》。电影主要讲了雨来的老师——启秀老师被日本鬼子抓走了,雨来知道后怒火不已。面对着佐佐木的问题和诱惑总是镇定自诺。后来雨来组织几位同学编好了周密的营救方案,最终趁日本人漫不经心的时候风驰电製的救走了老师。还灭了日本人的威风,成了小英雄。看了这部影片,才感到雨来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有着泰然自诺、大智大勇的精神。虽然他调皮淘气,爱玩,逃课,恶作剧地把癞蛤蟆放在老师做饭的锅里来捉弄老师,但当日本鬼子侵犯时,他神机妙算的捉弄鬼子,面对日本人狡诈的面孔,无所不惧。如果当时是我的话,恐怕我早就吓得手脚发抖、抱头鼠窜了吧!记得以前我数学一碰到难题就懒得思考,每次都找好范文解忧愁9/16爸爸讲解,自己根本不放在心中。自从这次看了《小英雄雨来》后我感觉意味深长,对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使自己认识到了困难就如同敌人,我们要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解决了一个难题就如同战胜了一个敌人。而且还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我要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学习小雨来敢于同日本侵略者做斗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更要做一个有节气、有想法、有正义感的好学生!虽然战争离我们已经久远,但我们时刻要有一颗爱国之心。我们一定会踏着他们的足迹永远走下去。祖国有了战争时期的雨来,有了和平时期的我们,一定会变得强大无比!观《小英雄雨来》有感石横镇电厂小学六年级王艺璇指导教师:刘瑞香建国方略读后感【第四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他提出了基本构想,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艰苦奋斗,而今孙中山在《建国好范文解忧愁10/16方略》中的诸多构想,已经成为现实。孙中山于1919年写就《实业计划》一书,与《孙文学说》等书,合称《建国方略》。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他提出了基本构想,当时曾被有些人斥为“空想”。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艰苦奋斗,而今盘点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的诸多构想,已经成为现实。崛起的中国,实现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是相互融合的,毛泽东说“不但在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在未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最忠诚、最彻底的实践者。”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所谓革命三民主义是随着历史进程渐趋完善的新三民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重新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他曾16次演讲阐述三民主义。他最后、最详尽的一次演讲内容中有:“民族主义,反对列强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民权主义,实行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好范文解忧愁11/16监察五权以治理国家;民生主义,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孙中山在多次演讲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必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这些精辟论述,十分切合中
本文标题:建国方略读后感【实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926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