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
1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课的设置一、国际高中课改的趋势1、改革的目标与内容(1)强调高中课程的基础性(2)提倡高中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3)提倡课程的综合性2、改革的主要理念及实施(1)强调人文素养(2)强调学生的活动及活动课程(3)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课程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1)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4)理念实施的四大要求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实用的语文课程(4)关于语文素养①言语信息的积累主要有音、字词、句、修、逻等,主要属识记的知识。而对于“语文知识”这一概念王荣生、韩雪屏编著的《初中语言知识新观点》有新的概括:第1章汉语音韵与情绪的表达第10章辞式的扩展第2章汉字的形体与意蕴第11章句子成分的应对性与语序易位第3章汉语数量词的修饰性第12章流水句与欧化句第4章词义与语意第13章句式的选择与变换第5章词语的形象色彩第14章句子的动态分析第6章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第15章复句系统与句群组造第7章言辞选择与词语变异第16章句子语气类型第8章比喻的探究第17章语体的分类与渗透第9章对偶与对仗第18章非语言因素的表意功能②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含课文、名著的阅读、理解、识记等。③语文智慧及运用技能如语感能力、发音、朗读、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学鉴赏能力等。④语文认知策略2关于学习程序、方法、能力、思维品质等,如记忆理解汉字、文体阅读法、构思取材法等。⑤语文情感与态度含个性、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学习态度等。三、关于学分制管理和语文学分的建议1、高中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116+选修28(其中选修=至少为6)=144(基本学分)(2)必修116+选修60≈180(理想学分:上大学深造者)2、语文学分设想(18—22)(1)必修(1)—(5)=10学分按9周每周4学时,每模块36学时/2学分,共10学分,实际一般每周开5—6学时。(2)选修4—7个模块=8—12学分①建议我市全体学生是必选4模块+任选1模块=10学分②欲深造或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是必选4模块+任选2--3模块=12--14学分△至于具体的选修建议与安排,放在“选修课的设置”部分再论。以下是必修与选修的模块的学分和排列:语言与文学大致内容构成表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必修(10学分)选修一(8—12学分)选修二语言与文学语文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文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学校按有关规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外语(以英语为例)英语1英语2英语3英语4英语5(六级、七级)系列1,提高系列(英语6-8,提高系列,达八级目标)(英语6-11,可创造条件开,达九级目标)系列2,拓展系列(含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欣赏类)四、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一)课程目标保证基础学力,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是基础,“感受鉴赏”重在审美能力,“思考领悟”重在探究能力,“应用拓展”强调应用能力,“发现创新”强调探究和创造能力)(二)课程主要内容`按课标说法,语文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大块,但不少专家认为,有关“语文知识与语文学习策略”内容也应该纳入课程之中.这种说法颇有道理。1、阅读与鉴赏(1)课标的五方面要求(总要求)①根本目标是“立人”、育人。这强调的是阅读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最终目标。②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这着眼于一般的要求,其中有三层含义:首先是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然后是“善于发3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分析、判断、阐发、质疑、评价(这里强调的是阅读的主体性与多元性);最终应落实到语言层面上,防止架空分析及无限引申,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防止脱离文本语言的阅读与探究,热衷思想观念的思辩而徘徊于文本之外很不可取,语文课首先姓“语”。)③提倡个性化阅读,强调阅读活动中的个体差异。A重视学生个人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个人阅读感受和体验。B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反思,进行探究和创造性阅读。C反对对文本进行无界限读解或过度阐析(例如孔乙己会奋起反抗、父亲(“背影”)是一个反动的旧官僚等)④掌握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不同文本的阅读要领和几种基本的阅读方法。课标中关于不同文本的分类提法和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这种分类一方面基于这几种文本的性质和功能,一方面参照了现代思维学理论中分析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提法,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语文能力要求,即分析探究能力、实用(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言语特点,不同的目的决定了阅读不同的形式:前者如政论文和诗歌,后者如精读和浏览等。⑤“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涉及的是方法、能力、技巧,实际上要恰当表达出文本的“情感”并非易事。(2)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阅读与鉴赏”中的“鉴赏”,是专就文学作品的阅读而言的,这反映了新课程对文学教育的格外重视。①鉴赏目的和态度“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涵养心灵”,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人的文化品位、人生境界。②鉴赏能力培养的重点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③鉴赏的高层次要求是“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伟大的作品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如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爱的赞美,对人性的讴歌,对美、善、真的褒扬是人类的共同文化心理。如《老人与海》、《罗密欧与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等。(3)古代文学作品鉴赏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如《史记》、《红楼梦》、《论语》的学习。②理解和把握评价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历史观与现代观念相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不苛求古人;“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不迷信古人。如学生以现代民主意识读《愚公移山》,认为愚公不民主,听不得不同意见,是有道理的;但断定屈原愚忠而认为不可取,则是苛求古人。(4)文言文的阅读①目标定位于“读懂”、“理解”语句及文章内容。②方法以诵读、背诵、感受、积累为主,在这基础上进行梳理。③适应高考要求,能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例:唐宋八大家散文、《史记》等。)④理解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5)课外阅读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品位,保持阅读量,形成阅读习惯和兴趣,切实培养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4如规定学生“课外自读文字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是否太少?)△我主张在高中开设读书课(读书指导课),经典和流行均可包含在内。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人教版)“阅读鉴赏”内容安排表单元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一品味与赏析情感与意象(中外诗歌)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节与语言(小说二)二写景与抒情(古代写景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感受与共鸣(唐宋诗)情思与意境(词曲)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三思考与领悟品人与品文(中外记叙散文)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融会贯通(文艺学论文)四沟通与运用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对话与交流(演讲)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知人论世(古代传记)概括与归纳(自然科学论文)2、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对话是一个蕴含丰富的多层级命题。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作为读者,各自与文本对话在前,师生间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在后。成功的阅读对话是有效的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和基础。(1)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首先要区别文本的性质,如写实性文本和虚拟性文本,前者重在理解的客观性,后者则需体验、想象和再创造。阅读教学的文本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创作文本,二是教学文本。①与创作文本对话注意两个切入口: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的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②与教学文本对话A领会编辑意图B用教材去教(2)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交往性、互动性、多主体、多向度、多层次。①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垂直性互动教师发挥首席作用,可以提示方法、设置问题、设计专题,引领活动。②学生之间的对话——水平性互动既可是个体间,也可是小组间的。阅读经验是基础,批判性是对话发展的支点,促进学生主体认知能力的建构是目标,阅读主体的往复对话相互作用是基本形式。关于教学中的对话,中外专家认为,课堂上垂直性对话互动和水平性对话互动交织进行,可以使课堂的信息交流状态呈现出向度多、数量大的特征。正如林格伦在他的《课堂教5育心理学》中所描述的下列各种不同的相互作用样式:图中1型是教师的单向传递流。2型是教师想要确认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理解,使学生逐一作出反应的形态。3型是2型的改进,旨在促进相邻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4型是包括教师在内的班级全员相互对话的形态。从1型向4型的变化,反映了从教师权威的传统教学结构,向民主平等的教学结构的转移。在1型与2型中,学生与教师存在着心理距离,容易陷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在4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接纳学生,是学生交往的伙伴,和学生展开对话,平等交流。阅读教学就是在这样一种多重、多向的网状关系中进行的。阅读教学中牵涉到四方面主体:教师是施教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文本是创作者主体,还有是教材是编辑主体。(1)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与教师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教师对文本首先是理解接受,开放性和批判性思考必须建立在对文本作者主体性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教师的施教主体性体现在他有以自己感受和体验认识和解读文本的权利,其次他还有组织教学的主动性和自由性,应体现个人教学个性等。学生对文本首先是“倾听”、理解、感受而非评判,然后才是发现和批判,而构建主体的审美能力及高尚文化品位是主体阅读的目标以及发现和批判的基础。当然学生也只有进入文本,站在平等的立场感受文本,才能有真正的发现和建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必先感受理解苏轼的境遇、情怀,才可能对他“人生如梦”的感叹作出科学的评价。(2)教学文本文化价值及其认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大多是人类(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以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创作者的主体性,感受和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它对当时社会、人的价值和意义,还应认识其创造精神和过程的可贵。而教师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的知识6分子,一方面要认识、理解、尊重人类文化优秀遗产,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古代文化(包括创作者)神圣化、绝对化,使现代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俘虏或膜拜者,失却可贵的批判和创造精神,导致现代文化的衰弱和现代人主体地位的缺失,如同对《论语》、《红楼梦》就是这样。4、课文“阅读与鉴赏”教学模式的思考和设计建议按照普通高中课时设置计划,语文每周4学时,9周共36学时完成一册4单元的阅读教学、写作与口语交际,还有知识的整合梳理工作,不太现实,因此至少得增加一课时到两课时。但改革阅读教学模式,也是语文新课程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的保证(包括高考阅读能力考核的要求)。提议实行单元多课型阅读教学设计活动,每单元课文四篇:其一为精读(讲读、教读),选最规范、精美和文化含量高的文章(有学者称之为“定篇”),可以教师的教、讲为主,但要讲得精,讲出语文味,讲出情理趣,以引导学生体味语文的魅力,热爱语文和阅读;其二为导读,或教师指导学生读,或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04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