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设计精编4篇
好范文解忧愁1/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设计精编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设计精编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开课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好范文解忧愁2/5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也不会陷入一潭死水的尴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这就是我对《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的教学反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2本文是1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等,一步一步来解决。一节课的内容竟然没有上完,说明:1、环节不紧凑,在一个问题上扩展的太远。2、随意性太大,往往在新生发出来的问题上扯得太远,想让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是不现实的不高效的。好范文解忧愁3/53、条理性不强,思维混乱,没有重点。4、对教材的理解片面,没有一针见血的点中要害。5、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应向庞春燕、刘雅君、张邦富、张梅恒、张勇、赵晓伟等老师多多请教。6、对五年级教材缺乏整体把握、还没有融会贯通。应加强研究与学习。恳请到家批评指正,多提缺点和建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3这是1篇略读课文,按照惯例还是以教材的蓝框导读语为指导,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1、梳理出季羡林和苗苗谈了哪几方面的问题;2、对不同问题,两人的见解是什么;3、同学间探讨读后感受。不足之处:1、根据教学重点,我由题目开始,提问:“这难道是1篇童话吗?”引起学生对题目中小苗和大树对应人物的思考。但是,孩子对于苗苗是小苗可以理解到,但是为什么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就只停留在岁数的差距上,忽略了象征含义:“小苗”暗指苗苗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求学路上需要汲取营养;“大树”暗指季羡林爷爷学识好范文解忧愁4/5渊博、学有建树,好似根深叶茂的大树。2、在寻找、勾画不同话题的见解时,没有直观的表格或者带箭头的板书,容易造成少部分学生虽然找得到每一次季羡林提出的见解,但是不能区分是针对哪一个问题提出的。(在同步练习时填空)做得好的地方:因为班级拼音普遍不好,特别是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所以我把学生向上网录音中错误率高的字整理出来,课前单独板书纠正读音,并举例强调字音。之后还可以将口音特别重的学生(谢欣钰),单独发送标准录音,让他们先听再跟读,再自己朗读,最后录音。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4《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1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好范文解忧愁5/5“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本文标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设计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174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