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孔子观后感【精选4篇】
好范文解忧愁1/11孔子观后感【精选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孔子观后感【精选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孔子观后感【第一篇】看完《孔子》,只记得一句话: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许可能加上一句:虽未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内求的信念,是反求诸己,而非外求他人。也许,无为方能无不为,但无为而非不能,无用安知不是大用。为何在乎结果,而非过程,无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无因而无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么?有A点方可到达B点,无起点何来终点,无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证明,有因无果,那是勇气,无因有果,那是荒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撑果价值的艰辛。也许,两点之间,直线不是最短。我们的意志和良知告诉我们,我们是有选择的自由的,能负职责的,可是我们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经验中却受着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们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们的生命最终也要服从因果律?以前我们提“曲线救国”,由于直好范文解忧愁2/11线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这样理解,两点之间,是不是就能够说曲线最短。遇山遇水,我们搭桥铺路,甚至挖隧道,从经济学层面说,这不是最经济的。路总要随着地势,你搭桥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坏自然。如果我们要到达山顶,是不是也能够搭桥、掘坑?所以詹天佑的“人”字形铁路才是伟大的创举。一切伟大的创举总不能置于别人或自然代价之上。孔子知不能为而为之,实则无畏,因其思想方能流传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讨论其作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许在功利社会的当今,有因无果,不成主流,实认愚蠢。所以当今最短这样思想理念,所以成功学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车有房有美女嫁个有钱人。有人说有钱人就是等有了钱才是人,学好数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钱就能活在天堂,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在于有钱否,再也不是好人与坏人的区别了。如今社会最喜欢树立英雄,所以孔子只能作为圣人。伽利略说过: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所以如今最缺的是圣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为之,实则时代赋予的职责,也是良知应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国,谈的是权、钱和关系,所以时代的使命必与之相反,那又有几个人能够明确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有时我们说个人的伟大,其实历史并不使单个的人好范文解忧愁3/11不朽。虽然孔子知不能而为之,但他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曲线前进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个人想用直线式打断历史循环前进,那某些个别事例、事迹或事件,也同样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无论何时,只要人们追求他们的目标,像耕种那如果没有他们的劳作,就无所出产的土地,若强迫自由飘荡的风扬他们的帆,越过不停翻滚的浪,也就打断了无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内翻转的运动了。所以影片中说,夫子的思想又有谁能够理解。所以当我们在一种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深思历史的本质、国家的历史命运及它们的沉浮兴衰时,永远不能寄托于个人而忽视历史过程必定是循环的。我们所有的人都经过出生来到这个世上以及这个世界经过诞生而持续更新。也许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历史总不能靠个别人来承担。既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回归孔子儒学不知可否?孔子最终回鲁国讲学立着,我们也能够反思下如今的教育。从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标不是把年轻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带入世界的一个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随着教,没有学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说教,可是没有教育也能轻而易举地教,一个人即使活到老学到老,也不必须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留给专家和教育局研究的细节。好范文解忧愁4/11其实,教育的要义在于,我们要决定我们对国家的爱是否足以让我们为国家承担职责,是否要让它免于毁灭,由于若不是有新的、年轻的面孔不断加入进来和重建它,它的毁灭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育是立国之本,不是说来玩笑。强国战略无不是人才战略,而不是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但也不是不无关系的,只是轻重之别。孔子观后感【第二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铭记战争的教训。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间,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好范文解忧愁5/11保卫和平的年代。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应当吗?珍爱宝贵的生命。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由于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孔子观后感【第三篇】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人、伟人,他们为好范文解忧愁6/11我们人类的精神文化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他们的伟事一直广于传颂,赞为佳话。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孔子了。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在《孔子》这部电影中最令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孔子鲁国公赴夹谷同齐国会盟,智退齐军的故事。当时,齐国君邀请鲁国君去齐、鲁两国的交界处——夹谷去签订齐、鲁两国交好合作的协约。而鲁国君便叫孔子来安排所有的事情,孔子想齐国乃虎狼之国,诡计多端,必定不会心慈手软,到时候肯定以武恐吓。于是孔子便到掌握军权的季孙氏借五百乘战车为鲁国君保驾,而季孙氏让孔子去问大将军公山狃借,可公山狃不肯给,无奈之下,孔子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先同鲁国公一起到夹谷,在商谈时若齐国君不讲道理则以礼为武器抨击齐国君,齐君大怒之下,便亮出军队,想要恐吓鲁国君,迫使其签订协约。而孔子发出信号,随之,十辆战车先出现,并且当着齐国君对孔子说还有五百乘战车在后面,随后在山后出现了万人呐喊及五百战车,其实那些全是牛车,是孔子的弟子们加以乔装,再者离得远,使齐国君信以为真,在协约上并没有占鲁国半点好范文解忧愁7/11便宜,且归还了鲁国的汶上三城。从这一片段可以看出孔子的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孔子在夹谷之会中,随机应变,用当时世人仍然十分敬重的礼仪作武器,进行斗争,以弱胜强,还不费一兵一卒,一举收回了被占多年的领地,成了各国争相传颂的一次了不起的胜利。孔子靠其胆量与齐君互不相让;靠其智慧使齐国退兵;靠其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使鲁国收回了领地,并成功签订条约使两国双方扯平,互不相欠。从孔子的这则故事,我们想到了三国里巧用空城计智退敌兵的诸葛亮。在错用马谡失街亭时使蜀军连失三城,于是诸葛亮便从自己所在的西城王往回运粮草,准备撤退,可同时,也就将西城暴露在前线。果然,司马懿马上率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城,可那时诸葛亮身边只有几个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士兵。当听到司马懿大军来犯,每个人都吓破了胆,可诸葛亮却十分冷静,没有慌张,而是镇定自若,他叫人大开城门,叫士兵乔扮成佣人在门下扫地,自己在门上弹琴,居然还真的使司马懿以为有诈,于是退兵。不管是从孔子,还是从诸葛亮,我们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出他们的足智多谋。齐国公曾一直认为孔子是个书呆子,一个只知诗书礼仪的文弱书生。后来经人打听,好范文解忧愁8/11才知道孔子能文能武。孔子曾经对子路说:“武,乃文之备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死读书,还要多锻炼身体,增强自己的体育锻炼。同样的在学习上也是这样,我们不能一味地去了解书本知识,还要亲身实践。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很重要的,只有实践了,才能获得真知。孔子观后感【第四篇】很早以前就想在看完电影之后写写观后感,没别的意思,权当记录感慨也好,但每次看的时候都是信誓旦旦,完事儿又觉得没啥可写的,其实就是懒闹的,刚看完《孔子》,痛定思痛,以后但凡是好电影或是看完比较有想法的电影一定要写写观后感。闲话少叙,正文: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得如丧家之犬——这是这部电影里在形容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句话,颠沛流离的生活,学难致用的遭遇,让这位大人物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先是在自己的鲁国,每天没事儿就去找定公,给定公上课,教育他,定公有时候也主动求教育,确实也是发于心,但到最后形势比人强啊,定公权度之间,止于行了。这下不要紧,直接导致老师在鲁国混不下去了,痛定思痛,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果断走人,带着好范文解忧愁9/11几个尖子生说好听的就是周游列国,其实就是逃荒去了。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用电影中颜回的话说就是:夫子道高,故当世者难用,只能说他们愚钝;孔老师到了陈蔡,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老师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老师截住。老师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电影里说是战争导致孔老师颠沛流离,到处挨饿,最后还是卫国前来接济…接着就是1号尖子生颜回命丧冰窟窿,只为捡回书简,颜回这样的典型的书念的太多了,自我修正能力已然就快没有了,你的授业恩师还活着什么书写不出来,你师父都说“天地间人为贵”,犯得上用你自己的小命为书简殉情么,我不懂,但我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信仰”!2号尖子生子路整冠而亡,难道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脑袋都没了,整冠有何用?也是信仰吧…后来就是季孙氏派人迎请老师回归祖国的桥段了。老师丧家之犬的周游了10多年终于“无限希冀兮归故乡”了,从此一心从事教育工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著书立言~!要是老师活到现在估计还得签字售书。本电影是以倒叙形式回忆老师惨痛过往。END,电影结束。好范文解忧愁10/11看完之后,我觉得老师的天下大同思想就像GCD的共产主义一样镜花水月,不着边际。天下人人懂礼法,懂谦让,哪里还会有战争,是这意思,你不如说天下人人都是孔丘来的实际。老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啊,天下好多人都不懂礼法,更有甚者,人家不想懂!你是想欲,但天下人不想施。老师的前半生一直在列国播撒礼法,仁政,仅仅是让世人认知有一个孔圣人的天下大同思想貌似还不错,而在战争的洗礼下,人们都在试图独善其身,所以,播散的最终效果:基本没有。其实老师学术宣传失败很好理解,就像跟一个乞丐谈论高雅艺术一样,想问题的方式和出发点不一样,乞丐说我就想吃饱而不死就行,高雅艺术关我p事。老师的学术也是这个道理,春秋时期战事不断,各国关系复杂难辨,有唇亡齿寒的,有明交暗斗的,有相互拉拢的,今天跟你交好,明天没准就带刀过去把你给端了。在绝对的利益面前,老师礼法,仁爱。被那时候的现实极具讽刺的嘲笑着。我觉得还不如到处止战的墨家来的实际呢,虽然墨家的尚贤兼爱非攻止战思想治标不治本,但问题是你根本治不了本啊。于是乎,老师郁闷了,没有人懂我啊,求一知己而难得,寂寞如雪啊,老师听说有个叫老聃的,挺有名的,抱着求交往的心态就去了。老子何许人也就不用多说了吧,绝对的高端,老师到那就被老子好范文解忧愁11/11一顿忽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由此可见,老子智商绝对高的令人发
本文标题:孔子观后感【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21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