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编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爬山虎的脚》教案(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爬山虎的脚》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爬山虎的脚》教案1一、情境导入,预习交流(3)1、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了吗?(指名:爬山虎)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题目,齐读)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什么?(生答:叶子)有什么特点?(生答:绿均匀)。(师随机板书)3、这一墙的爬山虎美不美?(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齐读第二自然段)4、你们知道爬山虎的叶子长得这样茂盛,这么美是因为爬山虎哪个部位的功劳吗?(爬山虎的脚)是的,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写爬山虎的脚的。二、自主阅读,导学问难(6-8)1、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一读。教师讲解自学方法及要求。(a、带着问题默读课文3-5自然段。b、找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在空白处用简练的话进行概括)2、生默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3、同学们刚才自学的非常认真,下面咱们就来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综合答案)三、互动研究,精读体验(一)第三自然段(12)师: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小组代表汇报1、(1)交流脚的位置,相机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同时强调“反面”(a、你从哪句话找到的?(你能读读这句话吗?)B、再读这句话,继续寻找答案b、其他组补充)(2)(师板书)注意“茎”和“柄”的写法,茎字为上下结构,捺要变为点,“柄”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师板书,生注意观察并练写:“茎上长叶柄的反面”)2、(1)交流脚的样子,相机板书: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同时强调“枝状”“细丝”(学法同上)(2)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说明此时爬山虎的脚(很柔软)3、交流脚的颜色,相机板书:嫩红参考资料,少熬夜!4、师总结: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征。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爬山虎的特征。(随学生复述,师指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5、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生答: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现在他能把爬山虎的脚描写的那么形象、准确是因为他这次(认真观察)了。(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5)1、师:下面咱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呢?(指名小组代表读描写往上爬的句子)2、师:请同学们自己也读一读这个句子,在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下面画“▲”,体会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3、请一生反馈(触、巴、拉、贴),相机板书:触、巴、拉、贴。4、你是怎样理解“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呢?还记得我们帮助理解词语的几个方法吗?(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结合生活实际,位置互换进行比较)现在就请每个小组选取一种方法再来体会体会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5、小组讨论,进行汇报。(1)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2)阐述小组的理解(体会触、巴、拉用力的程度逐渐加深,“拉”用力向上的状态)。(3)从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用词的精准,爬山虎的脚的重要作用,爬山虎顽强向上的生长状态)。(4)带着理解读一读这几句话。教师小结:是呀,从爬山虎向上爬墙的过程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准,更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重要作用以及它顽强向上的生长状态。狂风大作阻挡不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脚步,他的脚——(接读),暴雨来临依然阻止不了它,它的脚——(接读)。看着这样坚韧的爬山虎的脚,你们佩不佩服?让我们读出对它的敬佩。6、(1)作者开始将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蜗牛的触角,现在它比作了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体会爬山虎的脚有力,能紧紧的抓住墙壁,一脚一脚向上爬),所以它才能(牢固)地紧贴在墙上。(2)谁愿意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爬山虎脚的坚韧、有力!(指名读,男生读)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1)现在,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墙是不是有参考资料,少熬夜!了更深刻的认识?那老师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呢?(不能)为什么?结合壁虎向上爬的样子体会: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2)师总结: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的用词多妙呀,既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又写出了它坚韧向上的精神。8、你们喜欢这样的爬山虎吗?请你自己再充满感情的读一读,争取把这段积累下来(生自主背诵)。9、结合板书一起背诵(三)学习第五自然段师:同学们,爬山虎能够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前提是?(触到墙),那么没有触到墙的呢?(生答:不几天就“萎了”。)师:是的,本来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植物。但叶圣陶陶爷爷却写的那么生动形象,这是什么原因呢?生:(观察细致,抓住事物的特征)四、拓展延伸,综合实践同学们,文章主要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题目也是爬山虎的脚,可是作者为什么先写它的叶子呢?一墙令人看着舒服、好看得很的叶子与脚有什么关系呢?(指名说说)师小结: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作者在这里先写了叶子,不仅给下文写脚做了铺垫,二这一墙美丽的爬山虎叶子,更加衬托了爬山虎的脚起到的重要作用。你们看,叶圣陶老先生不愧是个名家,他含蓄得自然,铺垫得巧妙,你们写文章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啊!五、反馈总结,感悟收获1、通过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说)2、师总结:叶圣陶先生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3、请你带着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对爬山虎的脚的敬佩之情再来美美的读一读课文。(机动)六、作业设计1、再次读一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2、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卉,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爬触→巴→拉、贴(牢固)参考资料,少熬夜!《爬山虎的脚》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2、反复读课文,结合挂图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学生准备:做好预习: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教学过程一、自读探究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脚的句子读一读。2、检查反馈:(1)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脚的样子、脚的形状、脚的颜色(3)提问:你平时注意过爬山虎有脚吗?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这一段哪一个词语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想看一下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吗?(4)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快快学习第四自然段。3、学生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分组学习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哪一些学生学得更快、更好。(1)找出写爬山虎爬的句子来。(2)找出表示爬的动词。(3)自己试着演示爬的过程。4、检查提问: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什么?(1)指名演示爬,问: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你们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吗?(2)学生找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3)提问: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是怎么知道的?(4)小结: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往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参考资料,少熬夜!所描写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看”。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呢?5、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学法指导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6、检查反馈:(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从“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了灰色”知道脚与墙有着密切的关系。(2)提问: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3)总结提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7、试背2、3、4自然段。二、拓展迁移运用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2、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样子:像……像……颜色:嫩红触——巴——拉、贴作业布置必做同步达标: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选做创造实践:课外练笔。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爬山虎的脚》教案3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参考资料,少熬夜!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的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的情况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第二课时一、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如何爬的动词。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参考资料,少熬夜!虎的脚如何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如何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二、学习第5自然段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没触着墙:(板书)萎了触着墙:(板书)牢固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三、总结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标题:《爬山虎的脚》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25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