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优秀5篇
写作好帮手1/26七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优秀5篇【导读】这篇文档“七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优秀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岁的际遇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内容。3、体会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的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2、诗意盎然的语言蓄满深情。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2、教学器材:投影仪;北大图片;有关北大的文章。写作好帮手2/26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流畅朗读;2.直观形象观看、阅读图片、出示相关资料;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发表见解;交流、组织交流、评价;4.北大对我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再读课文,重点研读第二部分文字,组内交流讨论;布置任务,引导思路;5.体会本文语言文字的优美找出自己喜欢的文句、段落,谈自己的感受;组织交流,参与活动;6.拓展片段写作、组织写作、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课:北大军训故事(略),为什么北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严肃、庄重的力量?究竟北大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真阅读一名北大学生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1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二、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借助工具,扫除文字障碍。三、组织学生观看阅读相关图片。写作好帮手3/26四、学生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提示思考:作者对北大有着什么样复杂深厚的感情?五、文章思路与内容:按文章给出的时间顺序理清作者在不同的年龄段发生的与北大有关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完成。参考:7岁时,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10岁时,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13岁多时,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即将16岁时,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六、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写作好帮手4/26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七、作为1篇为校庆而作的文章,作者回忆自己的金色年华,最让人感动的是作者笔下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蓄满了作者对北大深刻的感情而显得异常丰富,你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字有些什么样的体会呢?小组讨论总结。八、拓展作业: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自己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岁的际遇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词语,弄清一些成语的意思和用法。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音、形:3、掌握下列词语的解释:际遇莫名稚气尘缘白驹过隙蓦然穹隆不胜写作好帮手5/26恍悟茫然若失骤然津津有味不折不扣迷离徜徉涉足絮语摒弃犀利一视同仁谈笑风生绅士风度古朴凝重耳目一新安恬撷取惆怅4、掌握一些修辞知识:比喻:即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就是比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运用比喻,可以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浅显、易于理解。二、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2、品味本文语言优美的特点。3、体会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三、情感目标1、细细体味作者激情洋溢的文字,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激情。2、学习作者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写作好帮手6/26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二、思路结构本文用空行隔开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在弹指一瞬间孩时的梦想实现并且已在北大生活了两年,欲向北大诉说心语。第1自然段,写从泛黄的照片上初识北大,梦想产生。第2自然写乘车路过北大,表现少年的自信。第3自然段感慨时光飞逝,第4自然段再现初入北大天真浪漫的“我”和如今的茫然若失。第5自然段欲向朝夕相处的北大诉说心语。第二部分:回顾两年来,北大的哺育和给予,展现北大的精神魅力。这部分写的主要意思是北大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知识魅力:第6自然段写由参观图书馆而顿悟自己的无知。第7自然段写与北大的际遇,是又一个新的开始。第8、9自然段写书籍为我打开新世界,北大为我开启智慧和真理之窗。人格魅力:第10自然段写北大学生的物质。第11自然段写北大老师的风采。写作好帮手7/26第三部分:倾诉对北大难以分割的浓厚情感和歌颂之情。三、。写作特点:1、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同时大量地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散文的语言更具有诗样的美感,饱含了特殊的情感。2、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在人称转换中,作者也完成了时空的转换。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四、优美的语言表达例如第四自然段,作者将两年前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对比着描写:“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写作好帮手8/26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文中类似如这样神妙的比喻比比皆是。例如,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把向往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与船工,都十分贴切。又如,以“不系之舟”自比,“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是与“不系之舟”相关联的一系列比喻,“玫瑰”“绿阴”是两岸诱人的景色,“宁静的港湾”是“不系之舟”前进中的“避风港”。这一系列相关,极富表现力,将“我”渴望创造,不断求索的形象展现出来了。作者用诗一般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北大的特殊感悟,细细咀嚼,慢慢品尝,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五、拓展性阅读教学建议本文为拓展性阅读,只要求学生大致感知课文,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揣摩一些精彩语句,积累词语即可。1、鼓励引导后,让学生独自准备,扫除字词障碍。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发现哪个词用得好,并说出它的妙处,喜欢哪些语句,说说为什么等。写作好帮手9/263、不采用全班就同一问题发表意见的形式,以利于每个学生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发现”。4、只要学生能积极发言,教师就给以恰当的肯定。教学过程一、导入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二、默读全文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写作好帮手10/265、朗读10、11段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B、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小结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写作好帮手11/26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设计思想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岁的际遇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2、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教学重点写作好帮手12/26目标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教学设想一课时,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教学过程一、导入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要求学生默记要点)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二、默读全文写作好帮手13/26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一、七至十六岁的生活七岁时的十岁时的十三岁时的十六岁时的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北大的图书馆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5、朗读10、11段写作好帮手14/26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优秀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35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