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
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教法学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师生谈话导入。2、课件出示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成绩124108136132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参考资料,少熬夜!的成绩是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成绩/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介绍中位数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a、按大小顺序排列b、最中间的数据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4、教学例5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成绩/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参考资料,少熬夜!(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5、知识小结。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基本练习。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学生讨论自由解答。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中位数例4例5中位数(+)/2=按大小顺序排列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教后反思: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2总时:4时使用人:备时间:第十五周上时间:第十六周第3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平均数、中位参考资料,少熬夜!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教学难点: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第二环节: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点拨,学生合作解决,全班交流)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职员C职员D职员E职员F杂工G月工资/元60004000170013001200110011001100500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xx元。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参考资料,少熬夜!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1)月平均工资20xx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0xx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2)职员C的工资是12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1200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1100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用中位数1200元或众数11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0xx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让学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内容:1.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B.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C.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D.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答案:A2.20xx—20xx赛季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身高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本213页)3.(1)你前所调查的50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2)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参考资料,少熬夜!鞋?第四环节:堂小结(5分钟,学生思考问题,回顾)内容: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特征: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2.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映数据的平均水平。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本习题。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3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师: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参考资料,少熬夜!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有投机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师:你对此有何评价?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问题2:阿冲应聘(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然后提问:略)(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三)梳理概括,形成结构(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我们自己也试着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六)变式练习,扩展新知(结合课件)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都有哪些自己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平均数: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信息,应用最为广泛,但…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下面由我们自己去收集一组生活中的数据,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活动报告单》,深入到学生活动中,适当答疑)(教师视课堂具体的时间的情况选择是否讲解:假如你是一名厂长……)(五)反馈评价,提示作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请你分别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现实意义。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44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