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江南》精编教案【4篇】
写作好帮手1/11《江南》精编教案【4篇】【导读】这篇文档“《江南》精编教案【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教学目标【第一篇】1、认识8个生字,认识新部件,并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第书写4个生字,感受汉字美。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感受古诗展示的。美好意境,激发阅读的兴趣。课文《江南》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姿势规范。2、正确认读9个生字。3、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4、感悟民歌内容。写作好帮手2/11过程与方法:仔细聆听课文录音,畅谈自己的所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多种形式,熟读诗歌;大胆对文本内容提出质疑,多方互动,解决问题,深入感悟诗歌内容;形式多样,感情诵读,赞美江南的美景,共享采莲人的快乐;邀请家长参与,亲身实践,亲自分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合作探究,识记、学写生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江南,激发孩子们热爱江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2、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策略方法:播放课文录音,鼓励孩子们仔细倾听,畅谈所得,促使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诗歌的大致内容;鼓励孩子们大胆质疑,引领他们在问题解决中感悟诗歌内容,体味江南水乡的秀美以及人们劳动时的快乐;提供与诗歌内容和谐一致的优美乐曲,促使孩子们很好的诠释出江南的美景,采莲的欢愉!鼓励孩子们与家长一起,亲身实践,亲自分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教学准备:1、课文的录音磁带;写作好帮手3/112、写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戏曲、中间、东南西北”等词句的小黑板;3、生字卡片;4、计算机课件(荷花、荷叶、莲蓬图);5、与诗歌内容和谐一致的乐曲。教学设计:一、录音美读,畅谈所知,引入课题。师: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歌,听完后,说一说:你听懂了什么?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听得最认真,听懂的内容最多。(播放课文录音)生听,边听边想。全班交流汇报。师:同学们听得可真认真!自己听录音,就能听懂这么多的内容,你们可真了不起!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首写江南采莲时的景色的诗。师边说边板书:江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生齐读课题。二、熟读诗歌,识记生字。(一)形式多样,熟读诗歌。1、生自己尝试着读,勾画出认读困难的字。2、师范读(或听录音),生听读,重点听认读困难写作好帮手4/11的字的读音。3、指名大声范读,生小声跟读。4、自由读。5、小组读。(二)小组合作,认读词句。1、师出示写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戏曲、中间、东南西北”等词句的小黑板。小组互助,合作认读词句。2、师检查词句的认读情况。全部会认的组奖励一面“小红旗”。(三)合作探究,识记生字。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2、全班交流方法,识记生字。3、(出示生字卡片)师检查识字情况,并把东、南、西、北四个字贴在教室的相应方位上。三、质疑问难,感悟内容。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2、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重点理解:其一,“田田”是什么意思?(课件映示荷花、荷叶、莲蓬图,看图描述“荷叶怎么样”,以理解“田田”的含义)写作好帮手5/11其二,人们采的究竟是什么?(结合图理解)其三,鱼儿们在干什么?它们在荷叶间玩耍时,心情怎样?想象一下,它们会说些什么?其四,采莲的人们的心情如何?(结合美丽漂亮的荷花、鲜嫩碧绿的荷叶、风满硕大的莲蓬、在荷叶间自由自在玩耍的小鱼来谈)3、假如,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到了美丽的江南,亲眼看到了这种景象,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除了这些问题,其余的问题也可以提。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四、感情诵读,体味其情。1、依据自己的理解,看图,自由感情诵读,可以边读边加动作(尤其是东、西、南、北等几个方向的指示)。2、指名配乐感情诵读。3、全班配乐感情诵读。五、合作探究,指导书写。1、小组合作,书空交流“东、西、南、北”四个字的`笔画、笔顺。2、全班交流。3、讨论:“东、西、南、北”四个字怎样写才好看?写作好帮手6/114、自己在书上练习书写。5、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书写规范的奖励“小笑脸”。六、课外实践,明辨方向。1、利用早晨晨练的时间,面向太阳,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邀请家长参与此项活动)2、将亲身实践所得的结果,填写在书中。3、全班交流。教师反思:听课文录音,畅谈自己的所得,既可以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锻炼他们的听力;又能使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诗歌的大致内容。同时,加之教师热情洋溢的激励,促使孩子们信心十足的进入新内容的学习。把东、南、西、北四个字贴在教室的相应方位上,既有助于认读、巩固识字,又有助于对方位的感性认知。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师生共同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引领孩子们在问题解决中感悟诗歌内容,体味江南水乡的秀美以及人们劳动的快乐。面对真实的画面,聆听着教师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定会身临其境地去欣赏江南的美景,共享采莲人的欢乐!写作好帮手7/11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配以优美的乐曲,加上个性化的动作,孩子们一定会很好的诠释出江南的美景,采莲的欢愉!分辨“左、右、东、西、南、北”等,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是有相当难度的,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分辨清楚的。因此,邀请家长参与,亲身实践,亲自分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举措。课文《江南》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认识5个字,会写6个字。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3、了解词的内容,由《忆江南》体会江南春景之美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由《清平乐》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适悠闲以及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4、查找有关资料,阅读有关词作,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江南春天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难点:写作好帮手8/11理解这两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过程:一、诗词对照,导入课题。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读议。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江南春景)2、江南春景之美,是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唱歌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板书课题)出示文本,读一读,比较诗词有什么不同。3、简介词及词牌名。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这首词,词牌名原是谢秋娘,自从白居易用忆江南为题填了三首词之后,词牌名就由谢秋娘变成忆江南了。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本文的知识?写作好帮手9/11(学生参照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适当补充。)1、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大多反映中唐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其中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2、朗读情况:注意谙读作ān;最后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3、诗意理解。(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说。)4、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简要板书,留待课中解决。)三、朗读感悟,理解词意。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带着以上问题,分组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1)江南好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写作好帮手10/11(2)风景旧曾谙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4)能不忆江南?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写作好帮手11/114、指导背诵。(1)再读体会。(2)根据诗意想象画面。四、阅读拓展,深入赏析。白居易的《忆江南》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为后人吟咏赞颂,那么这寥寥数语为何能成为千古佳句流芳百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忆江南》。投影出示: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复习生字、指导书写【第四篇】特别指导学生写好“采”和“鱼”两个字附:板书
本文标题:《江南》精编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47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