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知识管理在高职教育的应用
知識管理在高職教育的應用台南高商陳坤德摘要在廿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中,知識逐漸取代土地、勞力、資本成為競爭力的表徵。組織如果能將知識帶至適合的行動領域,透過有效管理知識的儲存與運用,就愈能創造競爭優勢的機會。在知識經濟時代中,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民主開放與社會快速變遷,加上教育改革的要求,高職教育正面臨諸多挑戰。因此,高職學校勢必有所因應,才能提昇教育品質並培育優秀人才。本文旨在探討知識的意涵、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模式以及知識管理應用在高職教育的相關策略。關鍵字:知識管理、知識經濟、高職教育壹、前言廿一世紀是「知識的世紀」,知識的價值逐漸取代土地、勞力、資本成為企業競爭力的表徵(Thurow,1999)。全球將轉變為以知識為主軸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員素質與知識將成為企業最珍貴的資產。聖吉(PeterSenge)更是強烈的指出,未來競爭優勢的唯一來源是組織所擁有的知識,以及組織能夠較其競爭對手擁有更快速學習的能力(Senge,1994)。因此,在組織需要之際能將適合的知識帶至行動的領域,透過有效管理知識的儲存與運用,就愈能創造競爭優勢的機會(Morey,1998)。在知識經濟的年時中,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民主開放與社會快速變遷,加上教育改革的要求,高職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內在需求方面,包括:如何提昇教育品質、提昇學生競爭力、貫徹高職教育新課程及教育經費1不足等問題;而外在因素方面,則包括:教育改革的推動、國內產業景氣低迷、失業率攀升、招生不足、以及我國加入WTO後對教育的衝擊(鍾瑞國,民90),以及未來少子化的超大招生問題。因此,面對知識經濟時代所帶來的衝擊,高職教育學校勢必有所因應才能提昇教育品質並培育優秀人才。本文旨在探討知識的意涵、知識管理的意義與內涵,進而利用知識管理的理論應用高職教育上,使每個學校能更具競爭力。貳、知識意涵的探討一、知識的意義「資料」(data)就是原始資料,是一件事實、一個圖片或數字,例如:街道名稱、電話號碼等。「資訊」(information)則是將所得的資料有目的地加以整理,藉以傳達某種訊息,例如:統計資料、期刊中的文章等。「知識」(knowledge)則是把資訊加上學習經驗及價值認知。「資訊」必須經過學習的認知、情意、技能的學習經驗,才能形成知識。有知識的人不僅擁有資料和資訊,還要具有就其經驗與判斷,加以分析、整合資訊(王如哲,民89;賴鼎銘,民89)。二、知識的分類近代知識類型的分類方式中,就知識之屬性而言,大概可分為兩大類型(Nonka&Tackeuchi,1995;王如哲,民89;計惠卿,民90):(一)外顯知識(explicitknowledge)外顯知識是一種正式化的知識,能以一種正規化的語言、文字或數字來表達,通常表現在書面文件、參考手冊、媒體或資料庫中。包含知其何(Know-what),有關事實現象的知識,如統計、調查等;以及知其因(Know-why),知道為什麼原因的知識,如原理、法則。外顯知識能藉由正式化、系統化的方式快速傳播。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外顯2型知識被儲存在數位化的電子檔案中,加速了外顯知識的擴散。(二)內隱知識(tacitknowledge)內隱知識為高度個人化、與特別情境有關的主觀知識,保存在個人的行動和經驗中,是具有情境依賴性的知識,個人所知超過所能言明。包含知其然(Know-how),即知道如何去實行的知識,如:經驗、竅門;和知其誰(Know-who),知道誰擁有自己需要的知識。這種知識是經由非正式的學習行為與程序而取得,通常無法清楚地直接辨識或用文句、口語表達,因此必須透過組織成員的有效溝通、協調以及情境的配合,才能表現出來。綜上所述,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分界點在於『儲存』知識的方式;外顯知識因為具體化於紙張或電腦媒體中,因此容易被取用且不容易遺失;但是內隱知識則不然,若組織內人員的經驗或技術沒有傳承,則一段時間後可能會被人遺忘,對組織而言是一大損失(鍾瑞國與鄭曜忠,民90)。因此,組織為了能充分掌握其知識資產,除了要有分享外顯知識的系統與機制外,更要有快速編輯和獲取內隱知識的系統,當組織成員需要學習時,可以迅速獲得知識資產,組織就能不斷地創新知識。三、知識轉換與創新的模式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儲存的方式雖然不同,但兩者之間並非分離,而是相輔相成的,並且可以在人類創造性的活動中互相轉換(黃麗美,民90)。Nonaka&Takeuchi(1995)認為知識創新的過程是經由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互動與整合,進一步創新知識,其知識創新模式如圖1所示:即由內隱轉為內隱(共同化)、由內隱轉為外顯(外化)、由外顯轉為外顯(結合)、由外顯轉為內隱(內化),茲分述如下:1.共同化:是指藉由分享經驗而達成創造內隱知識的過程,例如學徒觀察師傅的技藝,徒弟經由模仿與練習的過程來學習師傅的內隱技藝。2.外化:是將內隱知識明白表達為外顯知識的過程,常見於觀念創造的3過程中。提供者的內隱知識通常透過隱喻、觀念獲假設表現出來,這種方式能夠刺激成員間的對話和集體思考,將觀念釐清。3.結合:將觀念加以系統化而形成知識體系的過程。個人透過文件、會議、電腦進行知識的交換與結合,不但有利於外顯知識的傳播,更能產生新知識。例如:在學校教育中,就是運用系統化的知識教導學生,由外顯的知識(教材)轉換成學生的學習成果(評量結果)。4.內化:當知識經由共同化、外化與結合後,逐漸內化為個人的內隱知識。內化的原動力在於邊作邊學,同時以語言、會談、故事傳遞知識與經驗,或將其外顯知識製作成文件手冊,均有助於將外顯知識轉化成內隱知識。目標(to)來源(from)內隱知識外顯知識內隱知識共同化外化外顯知識內化結合圖1知識創新的模式資料來源:Knowledge-CreatingCompany(p.62)byI.Nonaka,&T.Hirotaka,1995,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參、知識管理的意涵一、知識管理的意義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的定義為何?李伯衛茲(Liebowitz,2000)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自組織的無形資產創造價值的過程。歐迪爾與艾賽地斯(O’DellandEssaides,1998)更進一步指出知識管理是一種有意的策略,將合宜的知識適時提供給適當的人員,並協助人們分享,以及將資訊努力應用至增進組織表現的行動之中。尼霍夫則更完整的說明,知識管理是將4個人所持有的內隱知識外顯化,做更有效的應用過程;就組織而言,知識管理的重點不僅於個人,而是希望在個人、過程及組織三個層次皆有最佳、極大化的表現(Nijhof,1999)。綜合所述可知,知識管理是一種經由知識蒐集、儲存到應用的過程。組織內的成員透過整合資訊科技系統,分享和共用知識,進而融合有形的外顯知識與他人的內顯知識,並於個人已有的知識架構中並不斷創新成長,並進一步組織內部知識,以提昇組織決策能力、服務創新能力、與創新知識,進而提昇組織的績效。二、知識管理的目標知識管理的最終目標,即要提高生產力和創新,Duffy(1999)更明確指出唯有知識可以達成這兩項目標。可見,知識是提升組織的生產力與創新的決定因素,如何透過有效的知識管理與應用,以提升組織的生產力與創新能力,已成為影響組織成敗的關鍵。綜而言之,組織管理知識的目標在於(王如哲,民89):(一)確保組織能保有知識,即使擁有知識的人離開組織時,亦復如此。(二)減少新進人員之導入時間,使其在特定工作中具有完整的能力。(三)組織人員能擁有知識且更有能力。(四)在組織人員缺乏技能、經驗和知識時,組織能運用知識管理方案來提供所需的知識,以協助人員具備執行任務之能力。三、知識管理的重要元素知識管理著眼於將資料轉換為資訊再轉為知識的轉換過程,也就是組織內部知識的獲取、儲存、分享、擴散、創新與應用。勤業管理(ArthurAndersen,民89)提出知識管理的重要元素公式中(如圖2),我們可以看出組織知識管理是藉由科技(Technology)將人員(People)與知識(Knowledge)結合,5再利用分享(Share)的組織文化以加速知識的累積與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享的組為織文化,因它加速了知識的建構。由上可知,知識管理不僅必須具備嚴謹、實事求是與創新的科技精神,同時也必須兼顧人文關懷與知識工作者的責任感。因此,知識管理著重交流互動、分享以及激發潛能等特質;以人為核心的共享觀念,使知識的力量擴大並發揮更高的效能。圖2知識管理的重要元素公式資料來源: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頁39),劉京偉譯,民89,台北:商周。三、知識管理的實踐方式關於知識管理的實踐方式,可分為下列四項實踐類別,茲分述如下(劉京偉譯,民89):(一)知識的彙集與再利用知識的彙集與再利用可以從與組織成員最相關的事務開始實行,將相關文件整理,並以外顯化方式紀錄在文件中、儲存在媒體裡,以產生「共享的檔案」,提供組織成員分享使用。在這個階段知識管理的重點在於活用適切的資訊科技,並提昇知識檔案的KM=(P+K)SShare:分享Knowledge:知識資料、資訊、知識、智慧Techmology(+):資訊科技協助知識管理的建構People:人知識載運者6利用次數;其實施方式為將組織成員的相關資料分類儲存在檔案伺服器中,並建立成員用全體共享檔案來工作的觀念。(二)發掘問題與運用知識以解決問題此階段的程序是針對問題與全體人員進行溝通,對問題建立共識與彼此信賴的關係並針對問題擬定解決方案。為了運用知識以解決問題,可運用電腦終端機與資訊科技,使得儲存的知識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可運用工作團隊的方式,即時分析問題並同時解決問題。(三)組織學習與累積知識實行組織學習與累積知識的措施有二:1.建立跨部門之全體性的知識管理:將各部門所彙集的相關資料轉由其他部門所運用。2.將工作現場所彙集而來的知識予以系統化,進而建構方法與程序,累積成組織知識。透過個人層次的知識活用,可以強化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運用組織成員豐富的經驗對談與交流,則可建立學習型組織。在這個階段,必須建立適用於組織的評估標準,針對使用組織知識來提昇工作績效者,必須加以鼓勵;不僅其他成員會積極利用共享的知識,自己也會希望受到肯定而更樂於貢獻所擁有的資訊。(四)革新與創建知識組織中每一個成員皆能依其個別需要,將共享的資訊適當地加以分析、應用,並利用個人的創意產生有價值的新知識,進而達成組織的目標。此時,知識管理已經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部份,並且將創造出來的知識與實際活動相結合。知識管理的實踐能將組織內的經驗、知識有效地紀錄、分類、儲存、分享與創新,促進組織競爭優勢。以上四種知識管理實踐類型,是以工作現場共有之知識為出發點,促使組織成員朝向創造組織知識方向邁進,從而建構更高價值的組織文化。7肆、知識管理在高職教育的應用學校是知識的發源地,是一個學習組織,學校應該在知識管理中起帶領作用,建構知識管理的機制。管理學校的知識係指教育機構內之間的知識轉移,除了透過書面的方式傳遞外顯知識外,學校中有相當多有關教學的知識是隱性知識(Hargreaves,2000),因此必須建立知識管理與分享機制,將個人的隱性知識轉換為學校的外顯的專業知識。茲就高職教育中教學、學生事務及行政事務等三方面,提出應用知識管理之策略,分別敘述如下:一、教師的教學方面(一)加強各科教學研究會功能透過各科教學研究會中,邀請該科中有特色的老師,分享其教學經驗。並辦理教師校內進修研習活動,邀請在各領域學有專長或教學具有特色的教師擔任講師,分享其教學經驗與研究成果。(二)建立各科教學資源知識庫將教師的教學經驗文件書面化,建立電腦檔案資料,將有助於知識的外顯化。因此,各科教學研究會應可建立其教學資源知識庫,將教師們的教學檔案資料存放於「教學檔案」中,並彙整放置於各科辦公室或圖書館、或網路上,將有助於教學資料與教學經驗的傳承、擴散與分享。(三)強化圖書館支援教學功能學校圖書館長久以來被視為教師教學資源中心與學生的知識寶庫,更應在學校的知識管理中起帶頭作用,以專業知識
本文标题:知识管理在高职教育的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