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高一语文课件大全(精编5篇)
好文供参考!1/15高一语文课件大全(精编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高一语文课件大全(精编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高一语文课件1一、教学目标1诵读文章,理清全文思路。2品析语言,把握文章内容。3了解百年北大的历史,体悟北大精神。二、教学重点1诵读文章,理清全文思路。2品析语言,把握文章内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引出北大。(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让学生快速阅读几遍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2、学生没有必要对每一部分进行文意概括,只需明晰回顾过去——直面现在——寄望未来的总体思路即可。好文供参考!2/15(三)品析语言,把握内容1、师生共同完成课后第二题。2、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用语凝练、准确的句子,加以反复诵读,品味。或者是教师给出诵读提纲,师生共同诵读。(四)了解北大,体悟北大精神教师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下北大及北大精神,同时可让学生就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五)扩展阅读快速阅读鲁迅的《我观北大》,口述文章的思路。高一语文课件2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2)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3)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2、过程和方法目标:(1)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好文供参考!3/15感情特点。(2)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2)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好文供参考!4/15“北平的秋”为题呢?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2、诵读评价。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1、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台孤寂的柳影里……你能接着说下去吗?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2、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确实令人回味,但文章还有一段,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这几段迥然不同,你能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要旁逸斜出、节外生枝?好文供参考!5/15生找到后个别朗读第12段,余者思考:这段的关键句是什么?生讨论交流,找出关键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师小结:这一段议论有关秋的诗文,创造了一种文化的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填一层文化的气息,彰显故都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显示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同时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3、正如作者所说,秋能引起人们“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那本文作者是悲秋吗?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吗?生分别在开头和结尾找到相关语句,师生讨论达成共识:作者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并用博喻写出自己对故都的爱。作者在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悲凉来颂秋,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深沉的爱给故都的秋。4、那作者为何此时心中有如此浓重的哀愁,哪怕在故都的秋光中,这哀愁仍然挥之不去呢?你能联系1934年的中国和作者谈谈吗?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好文供参考!6/15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烽火不断,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因此文中这个“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是作者当时苦闷心灵的折光。(五)学法指导,披文明理了解背景,知人论世,是散文阅读的重要方法,除此,散文阅读还应做到如下几点:反复诵读,体会感情;展开想象就,领略意境;圈点批注,品味语言。(六)创造阅读就,读出自我文艺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如果撇开写作背景不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悲秋的情怀的?请你打开古诗文的记忆仓库,拾取几片金黄的秋叶,再思考上述问题。学生交流,师屏显资料:小结:秋本是个平常的季节,但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的凄清景象容易引发游子、思妇、久戍不归的征人等敏感人群的感喟,引发他们思归、怀乡、叹逝、伤生等等的情愫,于是,秋叶、秋花、秋声等自然景观就作为一种悲的意象被固定在古诗文中,悲秋作为一种文化的因子积淀在中华文化的河流之中。有着深厚古典文学基好文供参考!7/15础的作者也未能“免俗”,秋在作者的心中便悲凉起来。(七)小结全文,布置作业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不管是写作,还是阅读,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正如郁达夫所说“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八)作业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已“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1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或以“家乡的春(夏、秋、冬、雨、雪)”为题,写1篇抒情散文。四、教学反思学生也不曾预习,所以整堂课上,我像一个并不高明的导游,指点江山,带领学生欣赏我眼中的美景,教好文供参考!8/15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突出,我平时教学中最爱、最容易出彩的质疑环节也不曾设置。所幸的是整堂课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多元解读的理念得以确立。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文化解读过程中对本文、对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凉美不曾涉及,从而坐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良机,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高一语文课件3一、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由叙事到说理的自然过渡。2、分析评价本文的哲理。3、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语言片断。二、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本文的哲理。2、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语言片断。三、教学过程(一)第一步:初读——感知哲理诵读文章,初步明白作者意图揭示的哲理是什么,体会由抒情到说理的自然过渡。(二)第二步:再读——理解哲理形成的基础穿插诵读文章几次写到黄鹂的片断。学生讨论,发言,点评这几次描写。好文供参考!9/15(三)第三步:三读——评价拓展哲理教师学生朗读末几段,学生再次体会哲理,并思考——你怎样评价这一哲理,由这一哲理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顺向,可逆向——但必须在理解作者的前提下,发表有理有据的见解。(四)第四步:四读——揣摩精彩语段教师选取精彩的文段或者让学生自己选取精彩的文段诵读,揣摩语言。教师不要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分析评价,教师做适当的总结即可。高一语文课件4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2)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3)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好文供参考!10/15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1、结构分析:#课件#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主体:(4~26)飞天航程。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自豪、赞美。4、本文#课件#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描述,也是评论。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好文供参考!11/15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生动感人,有情感。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6)“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主要有哪些困难?(1)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2)安全返回技术。(3)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四)理文章线索文章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好文供参考!12/15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五)写作特点1、以倒叙为主要叙事结构。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首尾呼应,这是本文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2、语言凝练,具体生动。(六)作业布置编写中国航天大事纪(世界航天大事纪做参考)。高一语文课件5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揣摩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3、体会全文激情飞扬,及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揣摩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好文供参考!13/15三、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点拨。四、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我期待着那一天》主要内容:由一个黑人孩子为了黑人的利益放弃了自己足球梦想的故事,扩展到全世界的和平问题,反映了美国仍存在种族歧视问题,以及仍然有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有武装冲突。让我们期待那真正和平、民主、自由的一天。(二)导入:的确,在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仍然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即使在富裕的美国也有一部分人——黑人在生活条件及差的环境里生活。让我们共同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其实这个期待早在40年前就提出来了,这个人就是马丁•路德•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有一个梦想》。(三)复习: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领悟了文章的主旨,那么主旨是什么呢?明确:通过这次演讲唤醒黑人,给黑人以信心,去为争取自由和平等作出不懈努力。(四)学生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五)归纳演讲词语言的基本特点1、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整句。好文供参考!14/152、交流,明确:三多短句。(六)课堂练习1、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修辞,写一个话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课件大全(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658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