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短文两篇》精编教案(通用4篇)
好文档,供参考1/9《短文两篇》精编教案(通用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短文两篇》精编教案(通用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布置作业【第一篇】1、默写这篇短文。2、由刘禹锡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条件呢?同学们能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第二篇】再读课文,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短文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教学《第一次真好》好文档,供参考2/9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教学重点:1、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3、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难点: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二、整体感知1、集体朗读: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好文档,供参考3/9(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2)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4)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5)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3、课堂集中讨论、解答: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1)“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2)“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3)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4)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好文档,供参考4/9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5)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三、研读与赏析出示思考题: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3、“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4、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四、体验与反思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1、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好文档,供参考5/9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2、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3、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五、小结: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六、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2、习作:写1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短文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好文档,供参考6/9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翻译全文。2.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教学重点、难点疏通文言语句;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卡片等。设计思路教学本文要先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请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在疏通文言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对,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课本中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好文档,供参考7/9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并解决。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四、反馈交流1.解释词语。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明确:(我认为这篇文言说明文,总体上是按时间好文档,供参考8/9顺序说明的。)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活版发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时间和使用情况。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活版发明时间。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则字平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作者在介绍活版印刷术时,紧扣一个“活”字,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说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体现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个环节都灵活高效的特点,科学而有条理。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明确:(因为写雕板是为说明雕板的不便,以便进而说明活板“神速”。)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明确:(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活”字。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是“活”:设一铁板,密布字印是“活”;药熔后,用平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平如砥,是活;做二铁板。交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备,是活;好文档,供参考9/9用后用木格贮之,是活。……这就把活字板的灵活性、优越性和雕板作了形象的、生动的比较,突出“活’’的特点,表现了活板技术的先进性。)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明确:(因为这不是本文所要说明的内容。)五、梳理巩固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本文标题:《短文两篇》精编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69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