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吆喝》教案【汇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吆喝》教案【汇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吆喝》教案【汇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吆喝》教案【第一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创造能力等过程与方法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并适当作出评价。教学目标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学习鉴赏创作吆喝这门艺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写法。具体步骤一.说说吆喝1.以谈话的方式引出话题--吆喝二。学生交流各自所收集到的吆喝声。1.欣赏带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的吆喝声。(听录音)2.模仿你认为不错的吆喝声,挑战你认为会更不错的吆喝声。三.创作吆喝1.学学作者介绍的有关吆喝的声调音韵节奏等,为创作吆喝作准备。参考资料,少熬夜!2.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的能力,为某种商品创作一则吆喝的广告。四.整理吆喝1.学习本文作者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提出感悟,疑惑,全班进行交流。2.写1篇介绍本地吆喝的文章,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第二课时)《吆喝》教案【第二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2、揣摩语言,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1、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重点、难点1、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3、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老北京图片、音乐视频、吆喝声音材料。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试着概括出北京吆喝的特点。(1)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吆喝,多用儿话音,有的押韵,有的采用修辞。(2)吆喝词有的直呼其名,有的告诉“制作过程”,有的体现“原料价格”,还有的告诉我们“口味形状”。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6、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参考资料,少熬夜!7、按照提示的格式说一说:我从这篇中感受到了()四、放视频歌曲我的故乡是北京及现代广告与老北京的吆喝作对比五、合作探讨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广告。编写一段吆喝,最好能体现出“东北味儿”。五、作业: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200—300字。《吆喝》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感受老北京“吆喝”的民俗风情。2、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感情。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感受老北京“吆喝”的民俗风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及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感情。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吆喝的视频、音频营造一种老北京民间文化氛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吆喝艺术。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介绍作者萧乾生平及创作,引进萧乾其他作品阅读,拓展视野。课前准备:收集、整理“吆喝声”,制作成幻灯片;并利用网络、电视等信1、速读4-14段课文,找出作者介绍了老北京的哪些吆喝声?勾画出来。(1-3组回答5-8段里的吆喝声,4-6组回答9-14段里的吆喝声)5-8段:(5)大清早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卖青菜和买花儿的(6)卖馄饨的;(7)卖硬面饽饽的;(8)唱话匣子的;9-14段:(9)盲人算卦的;乞丐行乞的;(10)卖大小金鱼儿;卖蛤蟆骨朵儿(蝌蚪);卖雪花酪的;卖柿子的;卖糖葫芦儿的;卖烤白薯的;(11)卖秫秸杆制成的玩参考资料,少熬夜!具的;卖烧麦的;卖卤煮、炸豆腐的;卖萝卜的;卖山里红(山楂)的;(12)卖荷叶糕的;卖荞麦皮的;(14)卖冰棍儿的2、这些吆喝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来?(勾画出关键词。)时间顺序:(1)“从早到晚”顺序:清早、白天、夜晚(2)“一年四季”顺序:春、夏、秋、冬从第四段看出来的3、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吆喝这种北京记忆的逐渐消失而感xia到惋惜。(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独立完成后,师友交流。)1、让学生阅读11-13段,思考:吆喝的作用是什么?吆喝声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以用原文回答)作用:广告吸引顾客特点:(1)声调(12段)有变化(2)节奏(13段)合辙押韵2、给学生放一些吆喝声音,并让他们尝试模仿几个吆喝,体会老北京吆喝的特点。模仿吆喝3、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1)对比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甲)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就买一块。一路上既可以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呀真热乎”,就非买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通过对比总结出本文的语言特点:表现力强。(2)读一读,注意划线词语的特点。(甲)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文中有很多类似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文的语言特点:有儿化音。(乙)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参考资料,少熬夜!两捆萝卜一个大。”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文中有很多类似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合辙押韵。另外本文语言还具有运用轻声;方言词语等特点。1、让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2、让学生阅读第六段,回答问题: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学生完成课堂总结,并谈谈收获。师友互相做出评价。种类繁多,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吆喝作用(广告,吸引顾客)特点:声调有变化;节奏(合辙押韵)我的收获:师友评价:(1)本文是散文体裁,选自《北京城杂忆》,作者是萧乾。(2)吆喝的作用是什么?吆喝声有什么特点?作用:广告,吸引顾客;吆喝声特点:声音有变化、合辙押韵(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表现力强、有儿化音、合辙押韵、运用轻声;方言词语《吆喝》教案【第四篇】这篇课离孩子们生活很近,默读预习之后,我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不做任何限制,让学生忠于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文中写了多种吆喝,如卖花的、卖馄饨的、买硬面饽饽的、卖烤白薯的等。我就顺势追问:这么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做到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的呢?一些学生就明白了老师问题的意图,说是因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故作惊讶:“是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依据来!”一部分学生先找到了找到第四自然段,我就让这些同学按顺序说出要喝的内容,学生就很快做到了整体把握了文章。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轻松上路应该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基础吧。然后,我想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吆喝。我放手让学生品味那些吆喝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感情。学生也能结合相关语句说出广告语言简洁、音韵和谐、突出商品特点、抓住了顾客的心理等。但孩子们大都没参考资料,少熬夜!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回忆这些吆喝时满含的情感。我就延续了开始的问题:这么多的吆喝,作者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如果作者反感吆喝,还能这样如数家珍吗?孩子们好像明白了,但却没有同学主动来谈。我举出“喝了蜜的大柿子”这一句,问同学们:“吆喝的是什么商品?”——“柿子。”“柿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喝了蜜!”这吆喝才七个字,语言相当的简洁,既道出了所卖的商品,又传神形象的道出商品的特质——甜的像喝了蜜,不经意间就勾起了人的购买欲望,这样的吆喝没有今天商家促销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在简约中显示的是悠远散淡的意味。显示了作者对那种简单吆喝的留恋。我想这下大家该受到启发了吧?可我环顾四周,还是没有同学起来谈。我有些着急,看来我的启发有些“高处不胜寒”,那就让学生读一下?从最简单的入手吧,读!我要求学生读相关段落,从中标志作者感情的词语,很多同学比较被动地默读思考,过了一会儿才有学生举手表示找到了,诸如“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的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中的“讲究”“好嗓子”等词语看出作者对吆喝的欣赏;“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中的“精彩”也看出作者的喜爱情感……虽然最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我总觉得一点遗憾。课堂流程不能做到行云流水,牵一发而动全身,原因在哪儿?下课后,我再读课文,看到了最简单的“葫芦儿——冰塔儿——”等吆喝的语句,发现其实可以用让孩子们模拟吆喝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认识拖腔带调为略带夸张的吆喝很有表现力,不仅有悠长的韵律,还能表现出吆喝着的心理。通过模拟等活动形式,既可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应该能带动学生轻松深入文本理解作品的表达意图——既能体会浓郁北京地方特色,还可以认识破折号的表达作用,何乐而不为?为什么课堂上走了弯路?原因可能是出在教师身上,我们总想有精彩的课堂,却常常忽略对熟悉课文的仔细研读,就不易做到化复杂为简单;忽略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入研究,忽略语言文字形象表达的特色,拥有精彩课堂永远只能是梦想
本文标题:《吆喝》教案【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790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