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事人才信息简报总第20期上海海洋大学人事处编2010年6月11日本期导读人事人才信息●我校东方学者张俊彬教授成功突破金钱鱼人工繁殖关键技术●我校东方学者讲座教授陈勇博士指导海洋科学学院研究生●潜心耕耘授人以渔-----经济日报访李思发教授●人事处获市教育人才交流协会人事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专论●国家人才战略视野下海洋人才培养探析●我校东方学者成功突破金钱鱼人工繁殖关键技术海水养殖种苗和种质创新是发展海洋农业的最重要推动力,加快海洋经济物种新资源开发,推动海水经济养殖种苗产业化是保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日前,上海海洋大学张俊彬教授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蔡泽平研究员通力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金钱鱼生殖与发育生物学和人工诱导产卵生殖实验研究,经过一个生殖周期的探索性试验研究,掌握养殖条件下金钱鱼的生长特征、性腺发育过程、成熟规律和适宜的生态条件,生殖基本类型和亲鱼培育技术等,并成功突破了金钱鱼人工繁殖技术,获得大量人工孵化的鱼苗。课题组目前深入开展金钱鱼生殖调控和生产性繁育技术研究,并与养殖公司合作进行金钱鱼苗种的大规模化生产。刚孵化出的金钱鱼幼苗饲养在水族馆里的金钱鱼苗种张俊彬教授正对金钱鱼进行性腺发育检查目前已有近千尾金钱鱼幼鱼在实验室进行培养据了解,目前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的种类不够丰富,华东的养殖种类主要局限在海鲈、黑鲷、美国红鱼、大黄鱼等几个种类,过于单调的养殖品种结构已经严重影响到海水养殖的经济收益。海水养殖新资源开发是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海水养殖业的物质保障。金钱鱼(SatophoausargusLinnaeLis)又名金鼓鱼,我国自东海南部至南海及北部湾均有分布。由于金钱鱼颜色鲜艳斑斓、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金钱鱼是以食植性为主、兼有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饵料食谱广,这种即有食性杂,又有广泛温盐适应性的优良鱼种在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物种中不多见。近年来,金钱鱼成为我国海水最受欢迎的海水新品种之一,但由于苗种都来自于有限野生采捕的鱼苗,金钱鱼的养殖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海水养殖市场上,金钱鱼苗种甚至出现了一苗难求的局面。张俊彬教授是我校2008年引进的东方学者。(水产与生命学院)东方学者讲座教授陈勇博士指导海洋科学学院研究生缅因大学终身教授、我校特聘教授和上海市东方学者讲座教授陈勇博士在本次来校工作期间,在繁忙的工作中,特意抽出时间分4次与海洋科学学院30余名捕捞学和渔业资源学专业的研究生同学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每位同学汇报其正在进行的学习和研究工作,陈勇教授针对每位同学的汇报内容,首先介绍了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然后对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方面提出评论和建议。此外,陈勇教授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帮助和支持所有同学,同学们如果在学习和研究中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与他进行邮件联系,他都乐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陈勇教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平易近人的态度感染了所有参加座谈的研究生同学,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感谢陈勇老师的指导。陈勇教授自2006年被我校聘为特聘教授,每年回我校工作3个月,对我校的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视,为我校研究生开设“渔业资源种群动力学”的前沿课程,经常帮助研究生收集外文文献、修改论文,与研究生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多次参加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阅工作和答辩。此外,陈勇教授还多次开设了专题讲座,涉及渔业资源科学研究、国际渔业资源评估过程、国外留学生活、SCI论文撰写等各方面内容。陈勇教授为我校的研究生的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经济日报:潜心耕耘授人以渔(记者沈则瑾)1954年,长江流域洪水泛滥,江里的鱼都被冲到了大街上,从小在江边长大的16岁少年李思发被许多从没见过的鱼深深吸引了。两年后,他考入上海水产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开始了历经艰辛的“当代渔夫”生涯。从事水产养殖教学科研50年,李思发前19年注重“量”,着力解决百姓的“吃鱼难”,后31年注重“质”,着重解决“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和安全”问题。1960年,李思发留校任教,跟随著名鱼类增养专家陆桂教授从事大水面鱼类增养殖工作。16载成功选育团头鲂李思发的手上布满斑点,连脸上都有,那是长年挑鱼留下的印记。他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不时到湖泊水库蹲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技能。1979年,作为访问学者,李思发到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和海洋渔业部淡水研究所从事鱼类生态研究。思虑再三,李思发认定,要改变我国渔业落后面貌,种质最重要。1982年,李思发回国后立即着手“长江、珠江及黑龙江鲢、鳙、草鱼种质收集和考种”研究,揭示了不同水系鱼类群体间存在表型和遗传型差异、其中长江种群最优的自然规律,提出了保护我国重要鱼类种质资源的思想和技术路线,即建立原种场―良种场―苗种场三级体系。经过调查评估,李思发决定选择湖北淤泥湖团头鲂为基础群体来选育良种。团头鲂是我国特有地方鱼种,1960年以来,团头鲂由野生鱼变成了养殖对象,由于不注意保护种质,经济性状严重退化,养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鱼类大多性成熟时间长达2年―3年,要选育出良种,至少要经过6代―8代才能见效。也就是说,产生一个新鱼种,研究周期将长达一二十年,谁也不能保证这期间会遭遇怎样的变数,更不能保证等来的一定是鲜花和掌声。李思发说,选育团头鲂历时16年,除了要应对各类意外因素,筹集必要的研究经费更不容易。一个科研项目立项不可能横跨10多年,只能四处申请项目筹钱,为此,他不得不放弃和团头鲂同时开始研究的一种“抗病”草鱼,白费了3年心血。至于吃苦,就更不用提了。李思发的手上布满斑点,连脸上都有,那是长年挑鱼留下的印记。团头鲂“浦江1号”的每一代鱼都要历经4次挑选,有两次是在年底接近0摄氏度时进行,不能戴手套,否则会没有感觉。1万条鱼中只能挑出3到4条,每一代至少要挑出雌雄各200条。为了以防万一,也为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完成育种,李思发在黄河、长江、珠江3个不同的生态系统里都设置了试验点,挑鱼的工作量成倍增长,他终年在各地穿梭,每一年每一代从他手上“游”过的鱼何止成千上万。李思发采用的是系统选育与生物技术集成的技术路线。他说,能坚持着走下来,靠的就是信念。他相信只要理念符合科学,技术路线对头,功夫下得深,铁杵一定磨成针。一年又一年,怀着希望干了16年,李思发终于选育成功团头鲂“浦江1号”,2000年被农业部审定公布为推广良种(GS01―001―2000),这是世界上草食性鱼类首例选育良种。团头鲂选育还在进行时,李思发就开始致力于引进国外新品种罗非鱼的研究。这是一种原产于非洲的暖水性鱼类,我国早在1958年就引进了一种罗非鱼,但因为过度繁殖、个体小达不到理想规格,养殖效益低,国内市场不欢迎,更进不了国际市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重要“搞研究就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打击,困难再大,也没有想过要放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海洋渔业资源减少,作为海鱼替代品,肉质厚、鱼刺少的罗非鱼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受到青睐,我国从1978年起多次引进了一种尼罗罗非鱼,但由于引进品种的种质混杂和“水土不服”,仍然严重制约了罗非鱼产业的发展。1994年,李思发引进了尼罗罗非鱼“GIFT”品系。经3年评估,1997年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确认为引进良种(GS03―001―1997),命名为“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但李思发还是不满意。为了培育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可供规模化生产的罗非鱼优良品种,1997年起,李思发以“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为基础群体,开始了在珠江、长江及黄河3大农业生态区大群体同步选育工作。罗非鱼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繁殖周期是1年。每一代罗非鱼要历经4次挑选,在1000条罗非鱼中,会挑出6条生长快、出肉率高、内在遗传性状好的鱼。罗非鱼的鳍棘尖硬,李思发的手常被扎得鲜血直流,但他仍一刻不停地继续工作。意外也不断发生:看护不严,鱼儿就可能被人偷了、被鸟儿叼了,冬天越冬暖棚一断电,一池鱼都会被冻死。最让李思发心痛的一次,是合作了3年的一家浙江养殖企业,因为改制,竟把鱼私分了关门大吉。李思发只得将试验点搬到安徽蚌埠,又因为改制而夭折,最后只好折回上海,在南汇重起炉灶。记者跟着李思发来到南汇,走进挂着“鱼类种质研究试验站”牌子、占地25亩的院子,只见大大小小土池、水泥池排列有序;院子的一角是两座蓝色的暖棚,罗非鱼在里面度过5到6个月的越冬期,要4月下旬才能出棚。还有一幢农村常见的小楼,内有实验室、会议室及卧室等。李思发和夫人、鱼类病理专家蔡完其每周必来这里,来了就住在简陋的阁楼里。围墙隔开了尘世喧嚣。李思发说:“搞研究就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打击,开始选育种研究时就有这个思想准备,困难再大,也没有想过要放弃。”历经一代又一代选育,到第9代时,罗非鱼的生长速度快了30%以上,出肉率提高约5%,优良品种“新吉富”罗非鱼终于选育成功,这是我国近百种引进鱼类中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育新品种。2005年,“新吉富”罗非鱼经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确认为新品种(GS01―001―2005),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列入农业部2006年全国重点推广养殖品种,2009年3月,李思发获发明专利授权。“新吉富”罗非鱼成为罗非鱼产业升级换代的新一代品种,为我国罗非鱼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种源物质基础。我国罗非鱼总产量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不足20万吨,发展到目前的12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一半。“没有永久的良种”。李思发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他选育的团头鲂“浦江1号”已进入第9代,“新吉富”罗非鱼已推陈出新至第14代。他用10年时间以不同技术路线选育的“吉丽”罗非鱼,今年2月也经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确认为新品种(GS01―002―2009)。这个兼具生长快和耐盐性强的新品种,实现了“淡鱼海养”的夙愿。海水环境里养殖的这种罗非鱼口味更鲜美,可与海水鱼鲷、石斑鱼等相媲美,售价比普通罗非鱼高2倍―3倍。半个世纪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一日有鱼;授人以渔,终身有鱼。”李思发跟鱼打了半个世纪交道,最开心的是农民养鱼能致富,百姓能吃上更多更好的鱼。他常常不远千里不分寒暑,深入渔村渔场指导农民养鱼,在海南、广东讲课时,农民开着养鱼赚钱买的私家车听他上课,让他非常高兴。令李思发自豪的是,通过产学研结合,他领衔的团队研发的新品种能欢畅地“游”向全国。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成功后,上市时间由改良前的年底提前到国庆节前,平均个体从1斤左右增重到近2斤,连续列入农业部主推品种。目前我国团头鲂养殖年产量稳定在近60万吨,其中“浦江1号”约占一半,在上海等地形成了“一条鱼两个产业”,即“种源渔业”和“休闲渔业”。“新吉富”罗非鱼则解决了生长期内达不到理想规格的难题,鱼片出肉率也比一般罗非鱼提高5%,加工厂每加工1吨原料鱼可增加净收入200元―300元。目前,“新吉富”及其衍生品系在全国罗非鱼产业的覆盖率达70%左右。李思发开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研究先河,1982年开始的“长江、珠江及黑龙江鲢、鳙、草鱼种质收集和考种”研究持续了8年。1990年以后,他进一步开展长江“四大家鱼”以及长江口九段沙自然保护区代表性鱼类等的种质资源研究,为我国水产种苗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他提议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种场―良种场―苗种场”体系逐步形成,其中经他亲自指导建立的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达20多个。他还致力于我国水产种质标准化建设,发展并完善了鱼类形态、养殖性能、细胞遗传及分子遗传的集成检测和鉴定技术,把我国水产生物种质检测技术和能力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他的专著《中国淡水主要养殖鱼类种质研究》对10种代表性淡水养殖鱼类的种质特征做了首次系统深入阐述;他主持制定了鲢鱼、鳙鱼、草鱼、青鱼、罗非鱼、河蟹国家标准6项、《养殖鱼类种质检验》国家标准15项,目前均已公布实施,成为我国制定水产种质标准及检测工作必须参照的依据。“授人以鱼,一日有鱼;授人以渔,终身有鱼。”李思发,这位从长江边走来,站在世界水产原良种事业前沿的中国科学家,用其毕生心血培育的良种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并以其富有创建性的学术著作赢得了国内外业者、学者的尊崇。(来源:经济日报2010年5月23日)国家人才战略视野下海
本文标题:人事人才信息简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8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