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人力资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DOC 348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二○○八年六月目录Ⅰ理论研究篇1.分类·定位·特点·质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潘懋元2.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蒋新华3.立足海峡西岸贴近建筑机电行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蒋新华4.传承历史凝聚特色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之路…………蒋新华5.应用型本科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蒋新华6.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探讨………………………………刘国买7.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观的选择与实现……………………………薛涛8.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价值选择探析…………………………………刘春9.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刘国买、许德仰10.台湾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启示………………许德仰、刘国买11.闽台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与特点的比较研究………………许德仰、刘国买12.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能力结构…………………许德仰、刘国买13.台湾应用型本科课程发展现状述评………………………许德仰、刘国买Ⅱ实践探索篇1.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案例案例一电气信息大类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二新建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四建筑工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案例案例一面向海西经济建设的材料成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二应用型人才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实验区案例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水暖电燃气空调工程)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四校企结合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六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七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八机械类应用型人才“五大能力”均衡培养的综合改革实验区案例九汉语言文学(秘书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十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十一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十二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十三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十四环境与市政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案例十五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附录: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科学研究资料1.2003年-2008年全校各级各类应用型本科教育科研项目一览表2.2003年-2008年全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结题一览表3.2003年-2007年全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一览表Ⅰ理论研究篇分类、定位、特点、质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潘懋元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分类、定位、特点、质量问题。指出:要使高等学校定位明确,应当做好分类指导工作;每所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都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学校所处的客观环境、社会需要状况和自己的特点、优势,在各自的屡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既有真实下降,也有虚假下降,应当具体分析,分别对待。关键词:高等教育;分类;定位;特点;质量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大好,主要表现在:首先,量的增长:大学生数从1998年的643万到2003年的1900万,5年间增长了近两倍。中国的大学生数成为世界大学生数最多的高等教育大国,先后超过了印度、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3年巳达17%,2002年就达到15%,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其次,办学形式多样化。除了量的增长外,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还要体现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大学、学院(我所指的是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全日制普通高校与各种形式成人高校,自学考试与网络学院,以及多种形式的民办高等学校并存的局面,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中。其三,某些方面质量有所提高:大学生在外语与计算机技术水平,人文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有所提高;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学科建设、精品课程、“211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许多示范性高职院校培养了大批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职业性技能型人才。其四,教育经费较快增长:从1997年的2532亿元到2002年的4638亿元,5年间增长83%;由于这几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教育经费实现了实质性的大幅度增长。尤其是非政府财政性资金从669亿元到1581亿元,5年间增长136%,占总经费的35%,多渠道集资的投资体制改革已形成,同时,在财政性拨款中,2003年高等学校经费约占教育总经费的24%左右,比过去增加了5~6个百分点。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出现了诸多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最引起国内外关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问题。在1997年以前,发展速度太慢了,1999年以后,发展速度太快了。发展太快太慢都是问题,都应该受到重视。其次是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再就是高等教育的分类定位与发展方向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高考改革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还有各种类型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等等。问题不止是这些,我只是举例来说。问题多,正是形势好的反映!有人认为没有问题就是形势好,恰恰相反,一潭死水,是不会有问题的。要改革,要发展,必然会出现问题,所以说问题多是形势好的反映。下面只重点谈高等教育的分类、定位、特点、质量当前人们所关心的几个问题。一、高等教育的分类定位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相当数量的研究型专家和高层次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的职业性、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们要两个方向同时发展:一个是精英教育,一个是大众化教育。有人以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只需要发展大众高等教育。那是不对的。从发展过程说,精英教育是一个阶段,大众化教育也是一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已存在大众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仍然存在,而且仍然要发展,所以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是两个必然的发展方向。两个发展方向是殊途同归的。精英教育通过培养高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科技水平、生产力水平(包括管理水平),以达到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大众化高等教育则是通过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也是为了达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重点大学需要发展,高职教育也需要发展,不能说重点大学是高等的,而高职院校是低等的。重点大学不能代替高职院校去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把高新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人才。因此,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各具功能,不可替代;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出现的情况却是:(一)类型定位重学轻术。人们认为技能型的、职业型的院校都是次等的。80年代我国曾兴办128所职业大学,现在这128所职业大学无一例外,都把“职业”二字拿掉,通通变成学院或大学。重学轻术恐怕是中国的传统。在前工业化时期,生产不发达,重学轻术还可以;而在工业化时期,重学轻术就不行的;到知识经济时代恐怕更不能重学轻术。(二)层次定位层层攀高,规模定位越大越好。现在中国的大学越办越大。最大的大学吉林大学,2002年本专科、成人教育合在一起,是9.8万多学生,现在肯定超过lO万人。(三)学科定位综合求全。你参观访问哪一所高校,他们的介绍总是“我们是一所综合性、多科性、学科齐全的高校”。(四)目标定位北大、清华、哈佛、牛桥(牛津、剑桥)。谦虚点的学校定位为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更多的是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等等。从一所学校来说,应该是“其志可嘉”,但是从全国来说,大家都朝同一个目标发展。是不行的。因此说,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而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单一化,甚至是盲目无序的。单一化的发展方向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的矛盾,从全国来说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精英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混乱不清,其结果必将是:精英教育受大众化教育的冲击,办学力量、教育资源分散,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受冲击最厉害的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大众化教育,具体的说就是原来的传统大学。为什么呢?传统大学承担了很重的大众化教育任务——办高职、办成人教育、办网络教育、办自学考试助学班等等。办学力量、教育资源分散,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则是培养目标错位,不符合人才市场需求,导致毕业生大量结构性失业。所以教育部现在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对于高职高专来说,以就业为导向有积极意义。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以就业为导向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对于研究型人才来说,似乎就不宜这么提。所以现在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是针对高职高专的。否则,人才市场就不能获得其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当务之急,应当做好分类指导工作。要使高等学校定位明确,各就各位,各定发展方向。分类指导的前提是科学的、恰当的分类。但是高等学校的分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所指的,不是特定制度上的分类,如公立(国立)与私立、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正规与非正规等等,而是培养目标与类型的综合性的体制上的分类。现在世界上高教界很多人都探讨分类,还没有找到一个满意分类标准。为中国所常引述的是“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表”(表1)。表l2000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类别及其分布机构类别总数占机构总数%总数3942100博士学位授于机构博士级研究型大学Ex博士级研究型大学In2611511106.63.82.8硕士级学院及大学硕士级学院及大学I硕士级学院及大学61049611415.512.62.9II学士级学院学士级学院I学士级学院II55022632413.95.78.3副学士级学院专门机构族群学院及大学17267672843.819.50.7卡内基基金会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系统”(IPEDS)的资料,于2000年将全国3942所学校(实际上全美已有4000多所高校)进行分类。分成以上各类大学、学院及专门机构。博士授予机构占总数的6.6%,其中第一类占3.8%,第二类占2.8%;硕士级的占15.5%;学士级的占13.9%;两者合起来占29.4%;剐学士级(在美国通常是社区学院)占43.8%;其他还有22.2%,其中主要是专门机构(独立设置的专门学院或学校)占19.5%。因此,可以看出,就美国这样一个科技水平、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他们形成的高等学校也只是一个金字塔型。塔的顶端6.6%的博士学位,塔的中间是29.4%的硕士级与学士级,塔的底层是43.8%的副学士级,形成这么一个金字塔的构造。而我们呢?我们现在说不清楚。究竟我们的塔尖是多少,有人说我们的塔尖是7所,有人说是20几所,有人认为把“211工程”都摆进去有95所。但是现在大家都往这个方向走,将来如果大家都走成功,就会变成倒三角形。而我们中国目前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还不如美国,我们是否能容纳那么多大量的高科技人才?我们中国很多人引用的是美国卡内基的材料,把高等学校分成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等等。好象研究型的是高级的,教学型的是低级的,以致误导大家重科研轻教学,实不可取。所以,卡内基以学位分层次可以参考,但不能作为我们分类的主要依据。因为卡内基的分类是基本上按学位高低和多少来划分层次的,而我们中国的矛盾正是层层攀高的问题,若把卡内基的分类作为我们的分类标准还是鼓励大家层层攀高。相对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标准可能比较合适一些。联合国教科文为了统计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它的统计局要制定一个分类标准。这个分类标准虽然也是经常在改变,但其考虑面较完整,既考虑发达国家也考虑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只是考虑本国的情况。因此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的分类标准对我们国家来说比较靠近些。因为它主要以培养人才职能来分类,并兼顾年限长短与学位高低。以下是
本文标题:人力资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DOC 348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91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