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部分讲义 (1)
2010年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三级)第1页考试基本情况分析与应试指导一、考核特点与命题(一)考核特点1.此类考核是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类别,属于国家就业准入制度下的入职前培训性质,与就业后的专业水平考核(职称)不同,与国家学历教育也不同。2.此类考核名称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属于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性培训,不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师”,也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细项(如薪酬管理师、企业培训师等)职业。3.此类考核管理,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4.此类考核等级共四级,分别为: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二)命题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5月第二版)(三)命题原则1.高级别覆盖低级别;2.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理解与掌握,不出偏题和难题;3.符合我国的现状乃至今后发展的趋势,以及特点和目前整体的发展水平。二、考试形式及考试流程(一)考试形式1.考核形式:现均为闭卷考试。2.考场种类:分为两场考试:第一场为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二场为专业能力,各100分满分,各60分及格。3.考试题型:第一场为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均为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第二场为专业能力为简答题、计算题、综合题(含方案设计题、案例题、图表分析题)。4.考卷形式:第一场为“卷册一: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第二场为“卷册二:专业能力”。5.考卷分值:“卷册一:职业道德、理论知识”,100分满分,60分及格,第二场为“卷册二:专业能力”,100分满分,60分及格。(二)考试内容:1.依据标准:《国家职业标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5月第二版)。2.主要内容:第一场为“卷册一: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涉及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第二场为“卷册二:专业能力”涉及专业能力要求,参考内容:常用法律手册。3.专业内容: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六大模块。各章节考点所占比例见下表(1)理论知识部分:基础知识内容总体分值比重第一章劳动经济学20%第二章劳动法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小计20%2010年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三级)第2页相关知识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80%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第三章培训与开发第四章绩效管理第五章薪酬管理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小计100%(2)专业能力部分:(分数)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100%15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20第三章培训与开发15第四章绩效管理15第五章薪酬管理20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15小计100(三)考试时间理论知识08:30-10:00专业能力10:30-12:30三、复习依据1.《国家职业标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200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07年2月第一版2.《职业道德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11月第一版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07年2月第二版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07年2月第二版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常用法律手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07年2月第二版四、复习方法(一)要全面、系统和深入如果不系统、不全面地进行复习,只靠押题或者掌握几个重点知识,在考试时很可能丢分。因此,考生要通过全面的复习来熟悉《培训教程》的全部内容,并紧密结合培训师的系统培训,逐步理清和把握我们在《考试指南》中所列举的重点乃至难点。可以说考前复习的这一阶段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最后的考试效果。(二)注重理解,加强记忆对各个等级的应试考生来说,所有的理论知识不能不背诵、不强记,但是完全依靠死记硬背也不行,一定要对《考试指南》中规定的鉴定范围内的各个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认知,才能从容应2010年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三级)第3页对各种形式的考试。应试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和理解《培训教程》的内容,就能比较容易地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点、难点。当然,对一些重点要领和要点,适当地背诵、强记也是非常必要的。(三)讲究方法,提高效率,学会读书,特别要注意不同题型的命题视角考前复习不能没有重点盲目地进行,应该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就能提高复习的效率和效果。考生可在全面复习、掌握重点的基础上,按照命题与答题的视角要求,有针对性地掌握考试内容。(四)保证时间,充分复习从复习的时间阶段来说,第一阶段可安排全面复习;第二阶段可安排重点复习,巩固已复习的内容;第三阶段可安排模拟练习,以进一步掌握考试要求的内容。(五)摆正心态,从容应战五、课程安排(一)基础班注重对基本内容的讲解,主要是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总课时在40学时左右。(二)冲刺班注重对重点知识的串讲,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基础,对教材已经有一定程度把握的同学。总课时在15学时左右。(三)真题班注重答题技巧及重点知识的梳理,重点讲解近一两年的考试真题。共8学时左右。(四)两套模拟试题第一章劳动经济学考试和复习说明:1.内容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法、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此部分为专业基础知识,就考试来说,对于专业部分的理解具有间接的基础性帮助,就实践来讲,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性认识的提升会有直接的帮助。2.本部分分值此部分在第一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为20%(三级)。3.题目特点历年真题中,有许多重复的考点;此部分二级与三级的考题比较也有许多重复的考点;此部分历年考点较为集中,就复习的命中几率来说,比专业部分选择题的命中率高出很多(即为学习效率的优选部分);此部分只有选择题,无其他类型题(切记)。(共53个知识点)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3.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2010年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三级)第4页4.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5.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6.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7.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8.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9.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10.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两个特点:(1)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2)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11.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4)验证。12.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1.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2.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ES=(△S÷S)/(△W÷W),其中,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3.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4.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动趋势:(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女性劳参率上升趋势。(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4)25—55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5.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Ed=(△D÷D)/(△W÷W),其中,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6.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7.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的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2010年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三级)第5页8.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大类:(1)需求无弹性,即Ed=0(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9.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2)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3)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设总产量为Q,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为L,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则有:AP=Q/LMP=△Q/△L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10.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的价格为P,即MRP=VMP=MP·P。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11.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A·马歇尔。12.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13.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主旨:供求和价格。14.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15.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的两个方面:(1)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2)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16.均衡价格论出自: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马歇尔在其所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的。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1.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2.影响货币工资的三个因素: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3.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计件工资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4.福利的支付方式:(1)实物支付;(2)延期支付。5.福利的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第四节就业与失业1.总供给=消费+储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消费+投资。2.失业类型:2010年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三级)第6页(1)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它是一种正常性失业。(2)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在失业中所占比重很大。(4)季节性失业。3.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4.失业程度的两个指标:失业率、失业持续期。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5.失
本文标题:人力资源基础知识部分讲义 (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9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