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二节《透镜》实用教案精编5篇
写作好帮手1/11第二节《透镜》实用教案精编5篇【导读】这篇文档“第二节《透镜》实用教案精编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学生活动设计1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透镜的教案2写作好帮手2/11(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三)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四)教学过程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写作好帮手3/11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点光源(如: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写作好帮手4/11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写作好帮手5/11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l~3,并回答订正.四、作业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五)说明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透镜的教案3写作好帮手6/11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活动准备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活动过程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1.师:小朋友,老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2.幼儿操作尝试。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4.得出结论:(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了,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写作好帮手7/11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3.引导幼儿讨论。(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样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写作好帮手8/11(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2.幼儿玩哈哈镜。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凹凸不平的)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透镜的教案4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3min)1、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写作好帮手9/11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2、多媒体出示本节教学目标。二、进行新课教学(22min)[探究]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板书)[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写作好帮手10/11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透镜的教案5微教案:人教版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的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凸透镜在放大镜中的应用,并了解放大镜的实质和知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教重难点:知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突破方法:放大镜是生活中熟悉的用品,学生对其成像习以为常!利用拍摄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的实验,能让学习者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素材,拍摄照片和录像,制作课件。课程背景:《生活中的透镜》在排版上有所改变的。旧人教版是放置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今年是新教材改版的第一年,其位置是放在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写作好帮手11/11的第二节。这一节的内容由四个知识点组成:一,照相机二,投影仪三,放大镜四,实像和虚像放大镜是第三个版块内容。这节课是针对放大镜而设计的一节微课。放大镜成的像,完整的描述应该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但虚像和实像在这节书的最后才涉及到,所以设计上跟《照相机》一样,放在讲授《虚像和实像》时再进一步加以,所以在这节微课中就不提及了。教学过程:一,放大镜的实质教师通过图片简单展示放大镜实质就是凸透镜。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教师结合视频中的实验来讲解:1,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像,且像物同侧;2,放大镜离物体越远,像越大。(离物体较近时)三,教师这节微课主要要求掌握的内容。
本文标题:第二节《透镜》实用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26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