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
精编资料,供您参考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前言导读】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呢!蒹葭【第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释:⑴选自《诗经·秦风》。秦,周朝时诸侯国名,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⑵蒹葭(jiānjiā):芦荻,芦苇。⑶苍苍:深青色。⑷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成……。⑸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⑹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⑺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指对岸。⑻溯洄(sùhuí):逆流而上。⑼从:跟随,这里是追寻的意思。⑽阻:险阻,(道路)难走。⑾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⑿萋萋:同“凄凄”茂盛的样子。下文“采采”义同。⒀晞(xī):干。⒁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⒂跻(jī):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⒃坻(chí):水中的小洲、小岛。⒄未已: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⒅涘(sì):水边。⒇右:迂回曲折。⒆沚(zhǐ):水中的沙滩。朗读节奏划分:蒹葭精编资料,供您参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chǎn)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由于此诗之本写之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10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翻译:河畔芦苇碧色苍苍,那是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沙滩。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依旧流连。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精编资料,供您参考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沙洲。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这让人想起1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诗经·蒹葭》注释:【第二篇】1、蒹(jiān)葭(jiā):芦苇。蒹,没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青苍,老青色。2、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3、一方:另一边。4、溯洄(huí):逆流而上。洄,弯曲的水道。从:追寻。5、溯游:顺流而下。游,一说指直流的水道。6、宛:宛然,好像。7、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意思。8、晞(xī):干。9、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10、跻(jī):登,升高。11、坻(chí):水中的小高地。12、采采:茂盛的样子。13、已:止,干。精编资料,供您参考14、涘(sì):水边。15、右:弯曲,迂回,形容道路曲折迂回。16、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赏析【第三篇】《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10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曦、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1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注释【第四篇】蒹葭(jiānjiā):芦苇。精编资料,供您参考苍苍:茂盛深色状。伊人:那人。方:旁一方,即一旁。溯洄:逆流向上。从:追寻,探求。阻:险阻;崎岖。溯游:顺流而下。宛:好像、仿佛。凄凄:同萋萋,茂盛状。曦:干。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跻(jí):高起、登上高处。坻(chí):水中小沙洲。采采:众多的样子。已:停止。?(sì):水边。右:向右转,道路弯曲。?(zhǐ):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些。
本文标题: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62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