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专题2公共资源配置与福利经济学
专题2:公共资源配置与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概述公共资源配置与补偿检验理论公共资源配置与公平对于个人而言,为什么活着以及应该如何活着的问题是很重要的,而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邦而言,这两个问题则更为重要。-----亚里士多德福利经济学概述一、什么是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状态?如何才能达到最优状态?国民收入如何进行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由于资源的最优配置意味着“效率”,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意味着“公平”,所以“公平”与“效率”既是福利经济学所追求的基本社会目标,也是它的基本政策目标。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福利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以及在这二者之间如何进行权衡选择的一门学科。福利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增进社会福利的基本途径,而至于收入均等化究竟是否是增进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福利经济学家们则见仁见智,意见不一。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效用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是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效用(Utility)有时用来代表客观的选择或偏好效用的测量方法:一是基数效用,认为效用可以用确切的数量衡量,每个人都可以给出他自己对不同物品的效用函数。二是序数效用,认为效用是不可以具体量化的,但可以分出强弱程度,列出顺序,进行比较。福利庇古(A.C.Pigou):一个人的福利寓于他自己的满足之中;这种满足可以是由于对财物的占有而产生的,也可以是由于其他原因(如知识、情感、欲望等)而产生的;一个人的全部福利则应该包括所有这些满足。庇古又认为,含义如此广泛的福利是难以研究和计算的,为此,应把研究的主题局限于能够计量的那种福利,即与经济生活有关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同货币量有关的那部分社会福利。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被称为经济福利,“效用就意味着满足,一个人的经济福利就是由效用构成的。”福利的分类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福利叫做经济福利二、旧福利经济学---理论基础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人生第一原理;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即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个人主义方法论;旧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命题国民收入越大,社会福利水平越高;国民收入在国民成员间分配越均衡,社会福利水平越高可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准:国民收入的大小以及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状况首先,要使社会福利增加就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而增加国民收入量的关键在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并认为自由竞争可以最适度地配置生产资源,如果白棉布生产资源配置不当,由国家或政府采取适当的调节措施,可以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社会经济福利。其次,认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收入越多边际效用越小,因此主张把富人的部分货币转移给穷人将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庇古税庇古税---主要用途庇古税---主要用途的意义庇古税---不足1庇古税---不足2庇古税---不足3庇古税---不足4科斯对庇古税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受到罗宾斯等学者的批判。以罗宾斯为代表,他认为,经济理论应当将价值判断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个人间效用可比较性不能成立,福利经济学的主张和要求没有科学根据。①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②经济学不需要以价值判断为主的规范分析,避免使用技术效用。以卡尔多、希克斯(John·R·Hicks)、勒纳等人为代表,主要从帕累托的理论出发也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但同罗宾斯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福利经济学仍然是有用的。卡尔多、希克斯(John·R·Hicks)、勒纳、西托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论基础上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作新福利经济学。三、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序数效用学说,它避开收入分配问题,以效率作为福利分析的唯一标准。现代福利经济理论的理论基础:效用序数论。效用是主观的,不可计量,但具有等级有关福利评价的观点或命题:(1)个人是其福利的最好判断者,个人福利取决于个人偏好。(2)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福利,而非其他。(3)如果社会上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坏,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变好了。检验资源配置是否最优的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Optimum]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通过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增加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帕累托有效(Paretoefficient)在一种配置下,如果不使某一些人的境况变糟就不能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好,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配置就是帕累托有效,也称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um)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是指在某种经济境况下如果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交换,至少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而不会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即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输家而至少能有一部分人赢。如果从一个配置到另外一个配置,至少使一个人的效用的增加,而不使任何人的效用下降,则称该变化为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如果一个配置不存在帕累托改进了,那么就称该配置为帕累托有效的。帕累托标准严格的帕累托标准:对于任意的两种社会状态x、y,如果对于所有的社会成员i都有xRiy(x不差于y),并且,对于某些社会成员j有xPjy(x优于y),那么对于整个社会就有xPy(x优于y)。弱帕累托标准:对于任意的两种社会状态x、y,如果对于所有的社会成员i都有xPiy(x优于y),那么对于整个社会就有xPy(x优于y)。弱帕累托标准:其他条件不变,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增加,那么函数值也增加。W1-W2-W3离原点越高的福利水平越高Bergson-Samuelsonsocialwelfarefunction---swf社会福利无差异曲线ABC严格帕累托标准:至少一人福利增加,同时没有任何人福利减少。A-CA-BW2W3W1UKUJ帕累托标准的图解AUBUO2b3b2a1s2s3s4s5sAUBUO2b3b2a1s2s3s4s5s图1:严格帕累托标准图2:弱帕累托标准帕累托标准的特点特点1:帕累托标准的“外部效应”例:一项政策使富人的钱更多而穷人的钱没变,按照帕累托标准,这项政策是可取的。实际上,穷人会都相对差距的增加而不满,会降低福利,这不符合帕累托标准。这被称为“外部效应”。特点2:帕累托标准忽略了分配问题例:A和B的福利都增加了,但两人的福利相差极大,按照帕累托标准社会福利增加了,但却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平等。帕累托标准假定分配状态是给定的。特点3:帕累托标准不能获得完全排序,不同帕累托状态之间不可以比较序数效用论不进行人际间效用的比较,这导致了新福利经济学的根本缺陷。例:在帕累托标准的图解中,从S2S4或者从S2S5,按照帕累托标准无法排序,也就说,帕累托标准只能对部分社会状态排序。特点4:帕累托标准所涉及的可以是“虚拟的变化”特点5:帕累托标准涉及的变动是较小的例:帕累托原文强调“很小的变动”、“微小的改变”,所以,巨大的改变,帕累托认为他的标准是不适用的。福利经济学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保证了竞争市场可以使贸易利益达到最大,即一组竞争市场所达到的均衡分配必定是帕累托有效配置。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竞争能够通过价格有效率的协调经济活动,从而配置有限的稀缺资源。第一定理是讲如果企业都追求利润,每个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市场自然就可以达到一个社会最优的资源配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政策启示: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干预市场定价有可能导致市场低效率;政府可以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条件1.完全竞争2.没有外部性3.没有交易成本4.完全信息5.不存在规模经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一些初始禀赋和市场机制实现。第二个定理讲任何我们所希望的社会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给定一定的收入分配结构,所有权结构,而且通过市场达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变个人之间禀赋的初始分配状态,其余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场来解决。比如政府可以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改变初始资源禀赋),而不是最低限价(干预市场经济运行)。不同的个人在初始状态的要素禀赋决定着可形成不同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分配与效率是可以分开来考虑的。任何帕雷托有效率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价格在这种市场机制中起到两种作用:一是配置作用,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二是分配作用,确定不同的交易者能够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公共资源配置与补偿检验理论一、卡尔多-希克斯标准1标准的提出……因为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仍然有可能使每一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得更坏。经济学家无需证明--实际上也无法证明--采取一项政策,结果社会上没有一个人会受到损失。为了说明这种可能性,他只需说明即使所有受损的人都得到了充分的补偿,社会上其他人的状况也比以前变得更好了。卡尔多,1939,“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和人际间的效用比较”,P550卡尔多标准的内容:当一项政策实施,使社会中一部分人的福利受到损失,但如果这部分损失能够得到补偿,而且社会上其他人福利增加,这项政策是可以实施的。一项社会制度或一项政策可能对经济总量有促进的效果,如提高了GDP,降低了因伤病而死亡的人数,但它也可能形成对其他社会群体的伤害。如为了打击投机性买房,而加征交易契税,则会使得正常住房交易(自住型交易)受到打击,在没有相关辅助性政策的条件下,这部分消费者的福利会下降,尽管总体福利会上升。如社会福利函数。一次生产的改组,如果使得A的情况变的更好一些,但却使B的情况变的糟一些,那么我们能不能说这意味着效率的增加呢?持怀疑态度的人声称,不可能客观地做出评价。一个人的满足不能加到另一个人的满足上。于是,我们只好说:从A的观点来看这是效率的增加,而从B的观点来看,却不是。事实上,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办法来克服这一缺点,一种完全客观的检验方法,它可以让我们把增加生产效率的生产改组和没有增加效率的生产区分开来,如果说A的境况由于某种变化而变得好些,以致于他的境况的改善能在补偿B的损失之后还有剩余,那么这种变化就肯定使有效率的。希克斯,1941,“消费者剩余的复兴”,P111希克斯标准的内容:一次改革,如果A获得的好处在补偿了B的损失之后还有剩余,这种改革就是有效率的。2、卡尔多-希克斯标准的定义对于任意两种社会状态x、y:即:x优于y等价于另外一种状态z,它表示从x状态出发,通过一项政策的实施,达到另外一个状态z(z∈S(x)),任何人都认为z不比y差(zRiy),并且至少有一个人认为z好于y(zPiy)。如果一种变革使得受益者的所得足以弥补受损者的所失,这种变革就是一个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如果补偿实际发生,就是帕累托改进。因此,“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就是“财富最大化”。:::iixPyZzSxizRyizPy&&3、卡尔多-希克斯标准的缺陷例:假设有两个人A和BA的偏好为:(1牛奶,1面包)2面包1面包B的偏好为:(1牛奶,1面包)2牛奶1牛奶假设有两种状态S和T:A先生B先生状态S2面包1牛奶状态T1面包2牛奶B的效用A的效用TS按照标准,ST,会出现:A损失(从2面包变为1面包)B得利(从1牛奶变为2牛奶)如果B把1牛奶补偿给A,这样A的状态就会变好(2面包1面包1牛奶)B的状态没有变化(1牛奶)同理,按照标准,TS,也会出现改进的结果。因此,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存在这内在的不一致性。“如果按照卡尔多-希克斯的福利标准来检验,那就有可能发生这样一种情况,即按
本文标题:专题2公共资源配置与福利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7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