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语文 -《卜算子》【汇集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语文-《卜算子》【汇集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语文-《卜算子》【汇集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感受此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2、了解比喻,寄情于景等手法在词中起的作用。教学重点:这首送别词的表达特点以及词人的乐观态度。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词在表达上的不同。教学过程导入:在面临分别时,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比如,你们的好朋友突然搬家了,是离你很远的地方,你们之后不能再常常见面了,你会怎么想?(请同学回答)古人在与亲朋好友离别时,会用诗词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我们今天就来学一首送别词。请大家翻开课本,到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朗读:个读齐读在之前已经学过词的基础上,进行常识问答1、解释标题,词牌名,题目。2、词可以根据字数,分为哪几类?《卜算子》属于哪一类?分析1、第一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题目一:这里说眼波横流,那你们想水有眼睛吗?(没有)那什么才有眼睛,而且眼睛会波光流动。(人)同样的,人才有眉峰紧聚。是人的眼波横流,是人的眉峰紧聚。题目二:一般的人会有眼波横流的感觉吗?你们想,如果一个眼睛很小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吗,那只有怎么样的人会有这种感觉。(美人)问题三: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问题四:翻译出来之后,谁来说说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参考资料,少熬夜!在同学回答比喻之后,会对怎样的作用有些疑问,这时候要说明眼波横流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泪水是怎样的,透明的,并为他们演示眉峰紧锁的样子,这样,学生更能顺利回答问题。问题五: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山水的特点,有了这些形容词后,请同学更加完整的翻译这句句子。(明净的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起伏的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问题六: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热泪盈眶,眉头紧锁。是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伤心)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个表情是谁的呢?(实际上是人,是此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上,这是一种寄情于景的手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2、第二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清澈美好的样子问题一:这里的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提示:之前把眉眼比喻成了山水,这里同样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思是江南山青水秀的地方)问题二:这个话透露了怎样信息,告诉了我们什么?(友人要去哪里)问题三:我们把上片学完了,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上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间接含蓄的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3、第三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始-刚刚;问题一:翻译“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问题二: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问题三:在这句话中,我们有可以得到一个信息(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问题四:春天是美好的,美好的春天词人刚刚送走,有送走了友人,你们认为这是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4、第四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问题一:翻译这句话(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这句话让学生多次翻译,只要反应出要留住春天的意思就可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参考资料,少熬夜!住春光。)教师作: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问题二,上片是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那下片呢?(抒情,下片直抒胸臆,直接斜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5、学生经过学习,体会到这首词所包含的情感,这首词在感情上是委婉含蓄的,像江南的山水美景,把自己的情感放在词中,全班再齐读一遍。问题:请同学来回答,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词中描写了浙东美景,用了比喻,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去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询问学生之前学过的送别诗,并用其中一首与本首词作比较。6、板书上片水眼波横(比喻)澄澈波光粼粼山眉峰聚(比喻)连绵起伏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交代目的地送春归,送君归春末送友图下片千万同春住词人最后的叮嘱,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感伤,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感受古代诗词之美。2、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3、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4、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过程和方法:1、通过诵读感受词之美,并达到背诵的目的。2、通过赏读比较、小组讨论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文学,热爱中国古典文化。教学重点:背诵这首词。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认为唐诗登峰造极,无人可以超越,面对唐诗的辉煌,宋代人没有望而却步,也没有迎难而上,而是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辉煌——宋词,宋词与唐诗成为文学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二.解题:1、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这种用法以前见过吗?(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甫之任蜀川、至之市)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词?你知道送别的诗句还有哪些?学生知道的诗句可能有:(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诗词,虽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自信豁达,但大多是惜别之情,难舍难分,离愁别绪萦绕于胸,这首送别词又会有什么特色呢?王灼在《碧鸡漫志》里有对王观的评价“新丽外和轻狂处皆是惊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他的词有何惊人之处。三、诵读:1、自由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2、齐读。3、个别读。四、分析词作:1、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分析其美在哪里?(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2)眉眼盈盈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古人有“眼若秋水,眉似青山”以山水写女子美丽的容颜,而词中比喻反其意而用之,参考资料,少熬夜!以女子来写山水之美,不落俗套,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2、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这些词句所展现的画面。(学生动笔描绘,然后班级交流。)3、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这些景你能感受到哪些情感?4、此词有送别之愁,离情别绪吗?“才始送春归”与春相别,令人伤怀;“又送君归去”,与友相别更令人断肠。不言愁而愁绪满怀。5、词人在离愁别绪中迷失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最后两句走出怅惘,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用一句歌词“你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五、诵读记忆。1、带着对词作感情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自由诵读后个人展示。2、背诵这首词,并当堂检测。六、拓展:1、同类赏读:(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温庭筠《望江南》(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2、异类赏读:(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小组讨论这两类词各有什么特点。小结:婉约派:内容上:写儿女之情,离愁别怨。参考资料,少熬夜!风格上:缠绵悱恻,凄惋哀伤。豪放派:内容上:写壮志豪情。风格上:豪迈奔放4、有人说“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下面请有感情的朗读这两类词,注意读出不同的风格。(1)自由诵读。(2)个人展示。七、总结:宋代词坛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群芳争艳,春色满园。走入诗词,你会在美丽中迷失,在陶醉中收获。同学们,热爱文学吧,与文学为友,让自己美丽飞翔。《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第三篇】令人期待的宝安区语文教学总决赛已告一段落。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一、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着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2、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掌握“平长参考资料,少熬夜!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中国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诵”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在本节课当中,虽然尝试用“吟诵”法来引导学生读好词,但由于学生已养成定性,再加之教师本身准备不够充分,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如此,但“吟诵”一法,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还是应当多加坚持,这也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相信与始终坚持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应当寻“根”,追寻祖先优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寻语文教学规律的“根”,追寻人生根本意义的“根”。这也将是以后本人语文教学的方向。第三个目标为“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习的目的,既为生存,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的生命有所成长。因此,在本节课里,设计了第三目标,从学生的练笔当中可以发现,这一目标达成得很好。无论如何,每一节课的首先的立足点要在于学生。衡量一个教师的课的成与败,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二、无论如何,也要体现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努力的寻找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
本文标题:语文 -《卜算子》【汇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98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