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4篇
好文档,供参考1/9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道超市与其他购物场所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学习比较对照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事先准备有关超市与其他购物场所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概括,并把要点写在大纸上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阅读书68~69页。提问:“超市还有其他的名称吗?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吗?喜欢去那里吗?经常去吗?”学生就图画和教师的问题自由发言。2、小组讨论。教师布置任务并进行引导:“和其他的购物场所相比,超市有什么特点?有那些地方和其他的购物场所相同?有那些的地方与其他的购物场所好文档,供参考2/9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对超市进行专门的研究。“3、将学生分小组。提醒学生要分别记录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推选发言人。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想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5、探究活动。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然后促使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额概括要点,说明自己也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和学生一起将其与黑板上说列出来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自己没有发现?”教师既要可定学生的成绩,更要肯定他们的思考。布置作业:根据小组和全班讨论的结果,完成书70页“我的新发现”。《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知识:使学生知道古代通信的主要方式和特点;知道近代以来通信的主要种类和特点。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主要内容,并能有条理的表达大意的能力。好文档,供参考3/9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使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教学重点:古代通信的特点和方式教学难点:古代通信到近代以来的通信变化即如何体现“发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启用电脑点击图片一,提问:画面反映了什么内容?(提示:烽火狼烟)。2.教师点击电脑,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画面反映的又是什么内容?(提问:电波或电信号的声音,反映信息传递的快速。)3.讲述:以上两组画面反映了通信在人类社会中的变化。导入新课。(二)新课传授:讨论交流:①古代通信的主要方式是什么?②除了烽火狼烟之外,古代还有哪些通信手段?第一,古代的通信方式为依靠人力、畜力传递信件好文档,供参考4/9实物的邮政通信。第二,擂鼓传信和飞鸽传书。(教师追加提问“擂鼓传信传递什么信息,飞鸽传书又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古代通信的特点是什么?”教师:燃起烽火点燃狼烟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当时社会最为快捷的通信方法,可以说是现代预警信号的前身。那么在我国还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在国外,古代的人们又是怎样进行通信的?提示从通信工具、业务种类、传递的速度与数量、传递的内容四方面进行。教师过渡:古代通信靠人力、畜力完成传递速度慢、数量少。传递的主要信函等实物没有民间的通信,多是官方通信,那么近代以来通信出现了哪些变化?出示不同年代通信速度对照表,学生讨论。(三)探究活动:1、过去的电话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今天出现了哪些电话,有什么用途?2.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回答进行归纳。3.师生共同:过去的电话有话筒(听筒)、话机、话线、电线、很笨重,不能携带。只能听到声音。现在,有录音电话,电话有录音机的功能;可视电话,在打电话时能够看到地方,听到声音,拉近了打电话人的距离;好文档,供参考5/9传真电话有传真机的功能;电话现在可装分机;无线移动电话、携带方便,可打电话、发收短消息、存储信息、照相等多种功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4.师生畅想未来的通信还会有哪些变化。品德与生活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懂得“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画画我的“家庭树”1、说说你的家里有哪些成员?2、请将家人的称呼写在树的恰当位置上。想一想:树是先从根长起的,我们家先有谁呢?3、学生填写,师巡视4、指名交流5、读读“家庭小词典”二、家庭成员简况1、调查一下家庭成员的简况好文档,供参考6/92、向班中的同学介绍3、交流你和家人之间发生的趣事三、抢答比赛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看谁的反应又快又准2、加赛题:你还能再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3、画画家庭关系图(1)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填写下面的示意图(2)上面出现的家人中,哪些是长辈?哪些是同辈?四、尊敬长辈的礼节1、读古训,让学生演一演2、背一背3、正是因为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有了爸爸妈妈。也正是因为他们辛辛苦苦把爸爸妈妈抚养成人,你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都是长辈,值得你去尊敬。你知道哪些尊敬长辈的礼节?你做得怎么样?四、美文欣赏让学生阅读美文《品德与社会》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好文档,供参考7/91.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教科书分析参见第34~35页。〖教学准备教师要阅读和准备有关四川都江堰和新疆坎儿井的相关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们明确,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如果水的来源主要依靠自然降雨,不可能那么及时,不可能尽如人愿,或旱或涝,没有定数。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完全受自然降雨的控制,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农业叫做“靠天吃饭”。如果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完全由人利用灌溉来控制,好文档,供参考8/9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于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注重兴修水利,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所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3.探究活动一。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通过探究知道:岷江经常洪水泛滥,2000多年前,秦朝的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了都江堰。利用建在江中的“鱼嘴”“飞沙堰”“金刚堤”对岷江进行“三七分水”,平时七成水流进内江,用于保证浇灌成都平原的田地;三成水从外江流走。遇到岷江发洪水,利用鱼嘴附近的闸门进行“倒三七分水”,三成江水流进内江用于灌溉;七成水从外江泄洪,使得成都地区旱涝保收,造就了一个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直到今天都江堰仍在继续为人类造福,所以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我们为祖先的伟大创造而感到骄傲。4.探究活动二。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5页新疆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通过探究知道: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干旱少雨,天山上融化的雪水太宝贵了,如果在地表流动,会很快地从干涸的土地上渗漏掉,或被强烈的阳光蒸发掉。所好文档,供参考9/9以,新疆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在戈壁滩上运输和使用水源的地下暗渠工程―――坎儿井。正是有了坎儿井,才可以减少水的损失,以便用到最需要的农田里,正是这一古代就创造出来的节水灌溉工程,在因为干旱而草木不生的戈壁滩上,才创造了一个个神奇的绿洲。5.教师。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给教师的建议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或者在黑板上绘制都江堰和坎儿井的示意图。〖建议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和关注程度。
本文标题: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99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