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完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议
完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议PSPARecommendationstoimprovethesocialwelfaresysteminChina汇报人:XXXXPSPA前言Foreword我们把社会福利界定为特殊福利,是与广义社会福利区别的,专指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福利。我们提出建议的思路是针对我国社会福利面临的7大问题(将前两点合并):1、社会福利作为独立领域的改革尚不突出2、未雨绸缪构建预防性社会福利体系尚不完善3、社会福利工序矛盾日益突出4、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异较大5、费用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偏低6、社会化程度低7、立法滞后逐一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部分重叠不再赘述。特殊福利PSPA1、消极补救制度未改革,积极预防体系未建立2、社会福利供需矛盾突出,供不应求3、发展不平衡,区域、城乡、行业发展差异大4、社会福利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低5、社会化程度低6、相关立法滞后7、总结目录CONTENTSPSPA消极补救制度未改革积极预防体系未建立针对问题一、二[1]PSPAPSPA一、消极补救改革不突出积极预防体系未建立我国现阶段社会福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出现,是一种应激性消极补救措施。这种应急性的消极的福利制度的效果是滞后的,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也会阻碍福利制度改革的深入和福利水平的提高。从而出现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断层”时期和“断层”地带。因此,应当变消极补救的福利为积极预防的福利。PSPA(一)把社会福利改革作为一个与经济建设并行的独立领域社会建设,设立专门机构主持改革事务。具体措施一:作为独立领域,就应该赋予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因为经济建设急需解决而把社会福利改革置之度外,要改变社会福利改革对经济建设的单纯辅助作用,经济的发展与福利的提高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兄弟关系”。PSPAPSPA(二)明确专门机构职责,建立积极预防措施,完善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福利制度。具体措施二:负责社会福利改革的机构应该致力于制定有利于提高福利水平的措施,不能仅仅在问题出现后才开始制定救济措施。如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心理辅导、开办残疾人工厂以促进就业,保障基本生活;老年人应注重健康福利,可开设“生态养老院”,完善“养老服务一体化”,超越单一的日间照料模式等。以上只是举个别例子,专门机构应该由专业研究院制定全套社会福利制度,问题出现后有解决问题的参考依据。PSPAPSPA社会福利供需矛盾突出供不应求针对问题三[2]PSPAPSPA社会福利供需矛盾突出供不应求一方面政府对福利事业的拨款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民间力量,开辟民间福利资金的来源。此外,还可以通过低收费的途径对福利资金的不足给予补贴。(一)拓宽社会福利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投入增长、民间援助、低收费补贴。供需矛盾在我国的表现是社会福利的提供无法满足人们对福利的需求,解决之道当然是提高供给。PSPA社会福利供需矛盾突出供不应求如对民办福利设施与慈善事业给予政策优惠和适当的财政投入,刺激民间兴办福利事业的积极性;设置国有资产扶持政策,通过无偿土地划拨,或国有资产空置房的适当处理,对于加大对民办福利机构的投入力度。(二)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和业务指导。供需矛盾在我国的表现是社会福利的提供无法满足人们对福利的需求,解决之道当然是提高供给。PSPA社会福利供需矛盾突出供不应求社会福利属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由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一是有专门的社会工作团体及下属从事各类福利服务的机构;二是有公认的职业守则和保证守则被执行的审核和证照制度;三是有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和实用的系列训练课程;四是有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职业权利保障。我国应加强对社会福利工作者的培养和培训,重视社会福利专业技术职称的设置问题。(三)优化社会福利的服务效率,提高社会福利提供的专业化程度,质量上提高社会福利供给。供需矛盾在我国的表现是社会福利的提供无法满足人们对福利的需求,解决之道当然是提高供给。PSPA社会福利供需矛盾突出供不应求比如,现在对老年人的福利以生活照料为主,精神抚慰、文化生活都应该加强;对残疾人以纯粹的社会救济为主,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康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是更有利的福利形式。(四)增加社会福利的服务形式,服务内容的提供多元化。供需矛盾在我国的表现是社会福利的提供无法满足人们对福利的需求,解决之道当然是提高供给。PSPA发展不平衡,区域、城乡、行业社会福利发展差异大针对问题四[3]PSPAPSPA发展不平衡,区域、城乡、行业社会福利发展差异大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不平衡体现在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了社会福利分层和地区之间的碎片化,社会福利分层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差距。(一)建立全民共享的社会福利制度,改变二元化与碎片化现象。(二)建立发展型社会福利制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PSPA(一)建立全民共享的社会福利制度,改变二元化与碎片化现象。1发挥公共财政的“供血”功能。应重塑“公民福利权利平等”的价值理念,废除分割分享的“碎片化”福利制度,依据“福利资源公平分配”理念来均等地、均衡地分配福利资源。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偏远又贫困的农村地区实行一定的分配优惠政策,特别要加大对西部基本的医疗卫生健康投资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财政投资。2政府还应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改善城乡教育条件,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条件,使得贫困儿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对他们生存和发展的负面影响,彻底改变贫困代际相传的恶性循环状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改善落后地区的交通运输、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其改善地区经济状况提供有利条件。PSPA(二)建立发展型社会福利制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广覆盖、刚需求、柔机制生存需求健康需求发展需求广覆盖、一致性、低水平广覆盖、分层次、高水平STEP1STEP2STEP3底线公平非底线福利层次性和差异性底线福利优先非底线福利发展公平与效率协调PSPA社会福利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低针对问题五[4]PSPAPSPA社会福利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低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思路上保证提高福利支出比例可行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实质上提高福利支出比例。PSPA[一][二]近些年来,科教文卫是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然而社会福利费用支出总额远不及行政费用支出,导致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偏低,因此,财政支出的结构应该适当调整。PSPA社会化程度低针对问题六[5]PSPAPSPA社会化程度低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负责人是政府,其他主体和形式都很少,社会化程度低不仅造成政府负担重,还没有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因此,责任主体应该由政府单边责任转向多方合理分担,即在政府倡导、组织、支持和必要的资助下,动员和运用社会资源,发挥非政府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作用,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开展福利服务,以满足人们对社会福利的多元化需求。PSPAPSPA社会化程度低12具体措施强化家庭基础地位,发挥社区依托作用。随着家庭小型化和家庭照料功能的减弱,必须充分发挥社区的依托作用,为家庭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鼓励专业社工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提高社区提供福利的质量。社会福利专业化趋势要求福利机构的建立,这些福利机构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独立经营的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福利机构可以是盈利性的或非营利性,但是必须有完整的管理机制。福利机构必须招聘一批专业人员开展工作,保证福利提供的质量。增加非政府福利机构的建立,完善福利机构管理制度。PSPA社会化程度低34具体措施支持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发展社工行业。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工进入社区和老人聊天、表演文艺节目、围棋象棋对弈等;大学生、社工进社区陪伴留守儿童,教孩子们读书、画画等、培养业余兴趣爱好。企业对员工的福利不仅仅体现在员工本人,对那些对企业有特殊贡献的职工,企业对其奖励可以惠及该职工家里的小孩、老人,如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为老人提供环境更好的疗养院。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留住人才,也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拓宽企业的福利覆盖面。PSPA相关立法滞后针对问题七[6]PSPAPSPA法律作为规范性、明确性、稳定性、权威性、强制性的一种象征,相对于政策措施有着其更为明显的优势,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人们行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甚至推进社会变迁方面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然而我国社会福利方面的相关立法只是对福利制度建设在宏观上作出原则性规定,涉及到具体操作上的界定少且不明晰,流于形式。相关立法滞后相关立法只做原则性规定PSPA(一)做好立法准备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科学民主立法+法律明确性+操作依据立法者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民众对于社会福利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保障对象出发,实现社会福利的科学民主立法,有利于增强法律明确性,形成法律的操作依据。基层调查PSPAPSPA(二)完善立法内容立法原则1234•普惠性对于同种群体应该统一享有社会福利的权利•全面性有关教育较多,住房、环境、卫生等方面欠缺•平衡性建立社会福利增长机制,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确立不同的社会福利标准•公平性既要保证对弱者的倾斜,又要防止“养懒汉”1、确定社会福利立法原则PSPA(二)完善立法内容2、明确社会福利法律规则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1假定①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对什么人生效社会福利法也应明确其时间效力、空间效力以及对人的效力,这样才能使得法律的适用成为可能。②行为主体资格事实上对主体资格的认定也就是对主体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认定,这是主体为法律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立法必须对此加以明确。③行为的情景条件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主要是适用于于未成年人权益可能受到侵害的场合,这是能够为适法提供进一步明确的依据PSPA(二)完善立法内容2、明确社会福利法律规则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12行为模式主要是关于参与到社会福利法律关系中的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在立法中应该予以明确,社会福利立法具有相对确定的享有权利方(公民)与履行义务方(国家)①明确国家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统筹规划、公共投入,具体执行以及行政监督方面的责任。②明确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对社会福利提供的作用,具体责任与义务规定详细。③权利主体应予以适当限制,避免权利滥用。PSPA(二)完善立法内容2、明确社会福利法律规则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123法律后果①否定性法律后果社会福利立法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对于“可为”的不当作为、对于“应为”的不作为与不当作为、对于“勿为”的作为都明确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但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承担责任的轻重都非常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社会福利的立法改革对于明确性的追求在法律责任中也不例外。②肯定性法律后果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国家提倡和鼓励的行为,但是如何奖励、奖励多少极其根据都没有进一步的规定,因此这也是立法工作索要努力做好的一方面。PSPA(三)整合法律规范专项立法散布于其他法律建立独立的社会福利法律体系,将散布于其他法律中的社会福利相关规定与的社会福利的专项立法加以结合。加以结合例如关于公民社会福利权益遭到侵犯时的救济途径主要是由行政法来予以规范,存在规范不全的问题,在对其进行完善的基础上纳入到社会福利法律体系当中,形成一部综合性的社会福利法律。举例内容PSPA总结及参考文献[7]PSPAPSPA总结完善我国社会福利制度需要立足于对现有问题的解决,而现有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我们讨论的前五点都是依据现存的政策性问题提出的建议,第六点是赋予政策性规定法律强制性,所以第六点的建议融合了前面的建议。政策制度、法律制度不完善关键PSPA总结•[1]谭丽.一种积极的社会福利思想——论“第三条道路”福利思想的兴起及其启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2]李宏.从消极福利国家到积极福利国家——民主社会主义探索新福利制度[J],国外社会主义纵横,2001(1)PSPA参考文献•[3]何秉孟,
本文标题:完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0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