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微观第九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九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第九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第一节:一般均衡第二节:经济效率第三节: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四节: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五节: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六节: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第七节:社会福利函数第八节:效率和公平第一节:一般均衡•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三、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1、局部均衡:只考察经济体系中单个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家庭、厂商或行业的均衡状态,在进行这种研究时,假设其他市场的情况不变。•2、一般均衡:考察所有的市场和所有的决策单位都同时达到均衡;考察如何才能使所有市场的价格同时确定,既能使各市场的供求完全平衡,同时又能实现消费者的最大满足和厂商的最大利润。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就产品市场而言,一种商品A的价格变化会引起其替代品B和补充品C的需求曲线移动以及价格的变化;B和C的价格变化又会引起各自的替代品和补充品价格的变化,同时会返回来影响A的价格。•要素市场而言,各种要素的价格变化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如产品价格提高→提高相应要素的需求曲线→降低相应产品的供给曲线‥‥‥•最终所有市场重新达到均衡状态——新的一般均衡状态PDSP0OQP1Q0Q1S’PDSP0OQP1Q0Q1原油市场煤炭市场PDSP0OQP1Q0Q1汽油市场PDSP0OQP1Q0Q1D’S’汽车市场D’D’第二节:经济效率•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1、实证经济学:是什么•2、规范经济学:应当是什么•福利经济学: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即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福利经济学是一种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产生•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福利经济学的诞生是比较晚的,原因是早期经济学只是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而且压倒一切的问题是数量的不足,所以经济学家们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福利经济学的产生•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没有得到提高。于是,人们就要求有一种理论或分析框架,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理性评价,福利经济学就应运而生。Back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1)假设整个社会只有甲、乙两人;•(2)只有两种可能的资源配置状态A和B;•(3)甲、乙在两种资源配置状态中做出明确的选择:甲:A>B,A=B,A<B;乙:A>′B,A=′B,A<′B1、分析如下情况: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4)从社会来看的标准•1、AB,A′B2、AB,A=′B3、AB,A′B•4、A=B,A′B5、A=B,A=′B6、A=B,A′B•7、AB,A′B8、AB,A=′B9、AB,A′B按甲和乙的选择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型:甲和乙意见完全相反。包括第3和7两种情况第二类型:甲和乙意见完全相同,包括第1、5和9第三类型:甲和乙意见基本一致,包括第2、4、6和8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七种可以比较的情况,形成的社会观点可以重新分类如下:A优于B:如果甲和乙中至少有一人认为资源配置状态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优于B。A与B无差异:如果甲和乙都认为A与B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与B无差异。A劣于B:如果甲和乙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劣于B,而没有人认为A优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劣于B。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1)帕累托标准:•如果两人中至少有一人认为资源配置状态A优于(或劣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或优)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优(或劣)于B。2、帕累托最优状态:VilfredoPareto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2)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就认为是坏的。这种按照帕累托标准来衡量“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3)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经济效率。2、帕累托最优状态:Back我们的改革是帕累托改进吗?•任何一种改革,归根结底均涉及到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且“非帕累托改进”往往是改革的常态。即使改革中的社会整体收益或福利增进,但在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过程中,改革可能使部分利益集团利益增加,而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亦正因如此,改革遭遇各种难题与阻力。•如果说80年代的改革是帕累托改进,人人的利益都获得了或多或少的增加,那么到了90年代中后期,改革就不再是帕累托改进了。Back第三节: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1、帕累托最优条件: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第三节: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2、分析工具:埃奇渥斯盒状图埃奇渥斯盒状图是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渥斯(F·YEdgeworth)于19世纪末建立的,他运用这一盒状图来说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及其最优条件。Edgeworth–boxdiagram假定:1、两个消费者A和B2、两种产品X和Y3、对图中任意点aYAXAXBYB●(XB,YB)(XA,YA)aOAOBABABXXXYYY分析方法:在埃奇渥斯盒状图中引入无差异曲线3、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处于消费者A和B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则它为帕累托最优状态,称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IAⅢAⅡAIBⅡBⅢB●●●●●abcdeYAXAXBOAOBYA●●gf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的契约曲线两个消费者所有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的轨迹,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最优分配的集合。要使两种产品X和Y在两个消费者A和B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对于这两个消费者来说,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相等。即MRSAXY=MRSBXY第四节: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ODIAⅢAⅡAIBⅡBⅢB●●●●●abcdeKCLCLDOCKDCDCDLLLKKK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研究两种既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分配情况。图中任意一点:分析方法:在埃奇渥斯盒状图中引入等产量曲线第四节: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结论:在两个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的相切点,生产要素的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MRTSCLK=MRTSDLK所有的等产量曲线相切点的轨迹所构成的曲线称为生产的契约曲线(效率曲线)。第五节: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一、问题和假设•二、生产可能性曲线•三、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一、问题和假设•问题:生产和交换同时达到最优状态。•假定:两个消费者A、B,消费两种商品X、Y;两个生产者C、D,使用两种要素K、L,分别生产两种产品X、Y效用函数不变;生产函数不变•分析思路:生产契约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BackG′PTOXP′Y2X2YSX1Y1e〞c〞1、生产可能性曲线IAⅢAⅡAIBⅡBⅢB●●●●●abcdeKCLCLDOCKD生产的契约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一定量投入要素在最优配置时所能生产的一对最优产出。OD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特点•向右下方倾斜原因:两种产品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向右上方凸出即:产品的边际转换率MRT递增lim△x→0dYdX△Y△X=MRT=可见,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就是生产的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什么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是递增的?是因为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机会成本?3、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变动•原因:•资源数量增加•技术进步c′POXPY2X2YX1Y1c〞P′P′Back三、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条件:•MRSxy=MRTxyYPBAXP′_Y_XTV′VSB2A2CMRSxy≠MRTxy为什么没有达到生产和交换的最优状态•若:•生产领域:MRTxy=2交换领域:MRSxy=1•如何转换可以使社会福利增加?Back第六节: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问题:•完全竞争经济的一般均衡是否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结论:•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一、帕累托最优条件的综合表述•1、交换的最优条件:•MRSAXY=MRSBXY•2、生产的最优条件:MRTSCLK=MRTSDLK•3、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MRSxy=MRTxy二、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过程ABXYXXXYYYAMRSMRPMRPSSCLLKKKCDLLKMPMRTSTSPRMRTS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2、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二、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过程XYXYXXYYXXYYXXYYXXYYMCYMRTXMCPMCPMCMCPMRTMRSMCPPMRSP边际转换率:=利润最大化条件:,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3、交换和生产者的帕累托最优的实现:第七节:社会福利函数1.社会福利函数(socialwelfarefunction)是社会福利水平与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明一个社会对效率与公平双重目标的偏好,它由社会无差异曲线构成。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统一特性是它必定关于从原点出发的45度射线对称。不同的伦理观念形成不同的社会福利函数和无差异曲线。2.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观点认为,社会福利水平等于社会所有成员的效用之和,一个社会应追求社会总效用的最大化。不论是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他们之间的每一单位效用是等价的。功利主义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1的直线,它与效用分配可能性曲线的切点即为功利主义的政策目标。3.罗尔斯主义(Rulsianism)观点认为,在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富者的一单位效用与穷者的一单位效用不是等价的,社会福利水平应由社会中境况最糟的那个人的福利水平决定,社会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使境况最糟的人的效用水平最大化,又被称为最小者最大化原则(themaximincriterion)。罗尔斯主义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呈L形,它与效用分配可能性曲线的切点就是罗尔斯主义的政策目标。4.折衷主义处在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之间,其无差异曲线呈弧线状。5.只有当所有的人都处在无知的面纱(veilofignorance)之后——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未来竞争中将会处的地位,也无法预见竞争的结果时,社会福利函数的选择才会是客观的和公正的。在无知的面纱之后人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尚无一致意见。第八节:效率和公平1.公平与效率的联系:1)一定程度的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必要条件。2)收入分配会影响社会福利。在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下,调节收入分配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2.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生产的成果如何分配会对产出成果的量有重要影响,让收入分配偏离交换规则会使劳动和积累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从而使生产的总量减少。3.起点公平或机会均等试图对规则公平进行补充。不仅竞争过程中规则要公平,而且对于所有社会成员来说,竞争的起点也应是公平的。起点公平强调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起点公平主张消除由天然禀赋所造成的分配结果差别,但承认和肯定因偏好和选择所产生的收入分配差别。4.结果公平又被称为社会公平。它强调生产成果在不同个人之间分配上的均等,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收入份额的相对关系。一、公平的含义1.有三种不同的对公平的理解和认识:规则公平、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2.规则公平又被称为经济公平,即认为经济活动是所有社会成员进行交换,交换的规则必须公平。从规则公平来看,公平的含
本文标题:微观第九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0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