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主创新特辑之国家区域自主创新1自主创新名家谈: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思考.....................................................2企业创新不同于国家创新.................................................................................8企业自主创新要关注三个问题..........................................................................9中小企业,你“扩散创新”了吗?................................................................11关于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若干问题................................................................12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如何突破技术瓶颈........................................................16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思考............................................................................18陈锦华:关于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若干问题...................................................23企业怎样行动以实现自主创新........................................................................27奇瑞:创新亮出中国名片............................................................................28中兴通讯自主创新之路探寻............................................................................30中关村:实现自主创新群体性突破................................................................35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36企业须成为自主创新最重要力量....................................................................38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建创新型国家的意义.............................................39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的共同责任............................................................42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43PDFcreatedwithpdfFactoryProtrialversion企业创新自主创新名家谈: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思考●大好形势背后的隐忧●对自主创新的几点政策●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刚刚闭幕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促使企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效率的重大战略部署。一、大好形势背后的隐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规模优势成为所在行业产业链的集成者,而自己则占据于价值链的皇冠地位,分享了更多的利益。这些跨国公司几乎都注册于只占世界15%人口的高收入国家。例如,《财富500强》中总部设在高收入国家的公司占94%;全球研发700强企业和世界“100强品牌”几乎都来自高收入国家。全球工商体系的制高点几乎全部被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公司以强大的“软实力”所占领。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包括中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比表面看到的更为严峻。引人注目的是,近20年大公司纷纷收缩业务范围,卖掉“非核心业务”,将实力集中于主业、着力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构造了一个又一个“巨无霸”式的跨国公司,使产业集中度史无前例地上升。这些强大的跨国公司,以技术、品牌优势与市场和资本实力交互作用,又通过不断地跨国并购重组,在全球范围放大自己的优势,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如戴克、波音、GE等制造商,耐克、麦当劳等品牌控制商,IBM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博士、德尔福等次级系统供应商,微软、英特尔等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提供者等。在中国,通过拼凑把企业做大相对容易,但要脱颖而出,产生以核心技术为支柱、具有全球意义的产业链集成者和关键技术及零部件提供者,则有极大的难度。中国企业的弱点,不仅在于产业规模、市场占有,更重要的是以技术创新和品牌为代表的“软实力”不足。而软实力的培育具有极大的难度和漫长的周期。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中国企业能否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对我们是极其严峻的挑战。这是中国经济实质性地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必须闯过的一个关口。创新和技术能力不足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软肋。现在,中国是资源消耗大国,但单位资源的产出平均不足发达国家的1/10;中国是世界贸易第三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或知识产权的只占10%;中国是制造大国,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增加,但不仅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而且为软件、技术标准要向外企支付高额费用。中国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国,但2004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4.07%%,而微软为28%、英特尔21.9%%、三星18.8%、诺基亚14.7%%,如此等等。不突破技术创新能力的瓶颈,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企业竞争力就不能提高。在很多人得意于“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的时候,可曾想到,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柱产业,缺乏自主品牌的庞大生产能力,缺乏知识产权的制造业,缺乏创新能力的众多企业,这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工业经济。据德国出版的《欧览》杂志2005年第九期报道,2004年德国巴—符州机械行业委托一家研究机构在中国进行了一项调查,报告称,中国(纺织)机械企业几乎都没有类似德国的企业研发中心,没有专业试验设备进行基础研究。甚至从策略上也不认为有必要成为技术创新者。企业普遍缺乏高质量研发人员和工程师,能承担研发任务的优秀人才往往被用来开发市场和扩张业务。大部分企业认为西方企业的技术优势自己无法突破。被调查企业的研发领域,其水平和欧洲比大约相差一到两代。调查的结论是,中国机械制造业薄弱的技术开发水PDFcreatedwithpdfFactoryProtrialversion平,使他们在近期内不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美国科尔尼(中国)公司的一位顾问说,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宁愿花钱雇佣外国的设计和工程咨询公司,而不愿花时间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不久前韩国一位驻京记者写了一本《以新中国的速度前进》的书。书中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那么我们应该作什么?”,“我们只管开发这座工厂里制造产品的技术就可以了。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就应该把我们的国家培育成庞大的研究开发中心。”“只要我们保持高一档次的技术优势,只要我们保持‘韩国的产品价格虽贵但质量好’的形象,中国就永远是我们的黄金市场。”这些震撼人心的语言,应当使我们惊醒。大国经济必须有技术支持;中国工业化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来源;没有技术实力就会受制于人。没有自己技术、专利、品牌、标准支持的“世界工厂”,在经济上,处于增值链的低端,只能为他人的高回报“垫底”;没有源源不断的、自生的技术来源,将受制于人,很难立足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甚至国家经济安全都难以保障。二、对自主创新的几点政策思考(一)技术引进的两种选择,两种结果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发展路线,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跨越战略。例如,三峡工程从引进技术、合作生产,到以我为主制造特大型水轮发动机组的过程,就是通过引进,迅速缩小与世界技术差距的很好例证。但是,这一政策目标在更广的范围并未很好实现。不少企业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引进,最终掉进了技术依赖的陷阱。“以技术换市场”的政策目标也没有很好实现。技术引进可以有两种模式选择。一是仅为使用而引进;二是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引进。由于机制上的落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在技术引进上肯于花钱,因为可以立竿见影;而对消化吸收,却吝于投入,因为似乎“远水不解近渴”。有关资料表明,日本引进技术的时期,平均花1美元引进技术,要花约7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目的是把引进的技术嚼碎吃透,彻底完成一个技术学习的过程,登上新的技术平台。有美国人估计,日本引进技术经再创新后,比引进技术的效率可以提高30%或更多。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短短的30年,日本走过了从引进技术到技术创新的过程,进入了技术输出国家的行列。韩国大体相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技术的项目和支出可能比日本与韩国之和还要多,但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只相当引进费用的7%。这一点费用只能解释图纸、对引进技术的效果做必要的验证、仅能保证引进的设备可以使用,不可能吃透、消化,更不可能再创新。在消化吸收上少花了钱,带来的是以更多的支出进行第二次引进和再引进。技术差距很大的时候,引进技术是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的捷径,但当我们企业的发展威胁到对方竞争地位的时候,他们不仅不会转让技术,而且会封锁技术和利用专利、标准、品牌、知识产权等工具抑制我们企业技术能力的发挥。这是市场竞争铁的规律。因此,企图依赖引进构造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而打造国际竞争力,这几乎是白日做梦。需要澄清的概念是,引进了技术,并不等于就有了技术能力;引进技术的水平,更不能代表自己技术创新的水平。即便可以通过委托开发等“买断”技术,但如果没有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那也只能落得“有产权,无知识;有技术,无能力”。技术可以购买,但技术能力是买不来的。技术引进之所以重要,就是它有可能缩短技术学习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能否实现,则取决于企业的战略和学习者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引进只是走向更高技术平台的一个阶梯,如果有了登高的梯子,却宁愿站在梯子上观望和等待,不肯奋进上行,那就永远不会登上更高的技术平台。(二)引进外资和发展本地企业的关系现在很多地方和企业对引进外资和技术的热情都很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引进技术PDFcreatedwithpdfFactoryProtrialversion应该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而且引进外资更要完成培育本地企业的过程。较长时期来,我们大力引进技术,但是没有很好地培育出自己的技术能力;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但本地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却并不宽松。这是值得反思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利用外资流入这一历史机遇。跨国资本是“侯鸟”,属于“无根资本”,有很强的逐利性。当我们拥有它可以利用的优势,例如生产要素和劳动力低价格和各种优惠政策时,外资就会迫不及待地进入。但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低成本优势不可能用永存。当本地的优势弱化或消失的时候,产业随资本的再次转移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产业向亚洲四小龙转移,而90年代之后又从台湾、韩国等地向中国大陆转移。谁能保证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制造业和资本就永远不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呢?资本流入时会带来繁荣,一旦资本流出时,如无准备将造成灾难性后果。现在不少地方一门
本文标题:研发待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20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