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汇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汇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汇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2、你也能说吗?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生自由谈。3、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1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朗读情况。(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参考资料,少熬夜!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结果)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巧妙劝说打消念头)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字理析字:候、侯)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参考资料,少熬夜!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生丁:说故事巧。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1)失去生命;(2)不可更改。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暴君顽固暴躁……)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死命令)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参考资料,少熬夜!《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注意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正确听写“螳螂捕蝉”故事中的关键词语,能借助这些关键词语复述寓言的主要内容,感悟句子的特点;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事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3、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知道吴王为什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4、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5、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进一步渗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大语文学习观。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中的第1、2、3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中的第4点。教学准备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学过程一、回忆课文内容1、上课铃响之前播放动画片《螳螂捕蝉》。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10、螳螂捕蝉》,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注意要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设计意图:在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后,播放中国水墨画动画片《螳螂捕蝉》,优美的音乐、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想象丰富的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复习时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是要语言连贯,这样既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又训练了“说”的能力。二、复述“螳螂捕蝉”1、过渡:《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就是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大道理,这则寓言又讲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大道理呢?先听写四组词语。2、一组一组地听写: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参考资料,少熬夜!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眼前的利益隐伏着祸患3、课件出示以上词语⑴核对听写情况⑵朗读这些词语⑶教师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听⑷学生借助词语和插图,复述“螳螂捕蝉”这个小故事。(一遍)⑸学生复述,交流评价。4、总结:小故事——大道理设计意图:《螳螂捕蝉》这则是课文的重点,我就把它调整到第一步来完成。为了完成复述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先听写关键词,在听老师复述,最后学生复述的。方法,这样做学生能经历听、说、读、写、看图、思的学习活动,我希望能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检查字词、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复述、感知寓言特点和阅读寓言的方法。三、理解“恍然大悟”1、过渡: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又是怎样呢?(恍然大悟)2、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⑴理解“恍然大悟”。“悟”是什么意思?“大悟”呢?吴王明白了什么?“恍然”什么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吴王的话?试试看。⑵这一段与前面的那些语句相照应,找出来读一读。相机理解“处死”、“死命令”、“固执”……体会的吴王的固执,大臣的着急,吴国危险的处境。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恍然大悟”组织教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所指,并联系有感情地朗读吴王的话。然后,联系全篇,很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四、品味少年之“智”1、过渡:大臣劝阻无用,吴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站了出来,成功地劝阻了,挽救了吴国。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吴王改变了主意呢?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少年的语句,说一说你的体会。3、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⑴“拿着弹弓、转来转去”“三个早晨”说明了什参考资料,少熬夜!么?“毫不介意”什么呢?少年在意的是什么呢?⑵“终于”能表现少年怎样的心情?⑶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理,练习感情朗读。尤其是吴王的心理变化。(关心——好奇——大悟)⑷探究小结:“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三天中看见的趣事吗?(联系时间、地点、弹弓等体会少年的智慧)设计意图:理解少年的智慧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在来品悟,自然会轻松一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三个词来交流,并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深入吴王和少年的内心,感悟少年规劝的巧妙。五、积累中华成语1、总结寓言“螳螂捕蝉”。2、联系“围魏救赵”从反面理解“螳螂捕蝉”。(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直接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军只好回军救援,解了邯郸之围。)3、激发谈话: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最耀眼的精华!成语大多只有四个字,或记载着一段历史,或蕴含着深刻道理……你知道那些成语呢?说说看。学生交流后出示成语先说说你听说过那些,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再齐声朗读。4、结课,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成语“螳螂捕蝉”,也认识了这么多的中华成语。然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沧海一粟。同学们,你想学习更多的成语吗?建议大家阅读课外书籍——(出示书籍封面)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属于总结和拓展部分。我有“螳螂捕蝉”讲到“围魏救赵”,再到更多的成语,学生对成语这样的传统文化会越来越向往。此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作业,自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螳螂捕蝉》优秀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参考资料,少熬夜!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教学过程:导入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一、基础达标:补充下列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二、设问导读(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1、在文中找出叙述这个故事,读一读。(1)、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2)、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2、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蝉←(捕)←螳螂←(啄)←黄雀←(打)←少年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3
本文标题: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20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