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会福利政策模式聂存虎社会福利概念1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与理念2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3社会福利政策模式分析4社会福利概念11、描述性的社会福利定义狭义:社会福利一般来说仅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价收费或免费的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通常包括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福利津贴或福利设施。广义: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措施,包括政府举办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城市住房事业和各种服务事业,以及各项福利性财政补贴。2、解释性的社会福利定义社会工作视角:社会福利的核心问题是社会需要的存在,以及如何来满足需要的问题。社会学视角:a)功能论:社会福利属于社会体系中的整合制度,其重要性在于促进社会的效率、公正、秩序与和谐b)冲突论:是在不同阶级利益对立下,优势阶级企图运用该服务以缓和冲突与对立的策略。c)现象学:社会福利只有在一般民众对它的解释中,才能彰显其真正的意义。d)交换论:社会福利就是一种一般化的社会交换,此种双方受惠的相互交换关系有助于强化社会联结,并用以解决工业化社会中职业分工的问题。社会福利概念11、近现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①西周以来的民本主义:“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②儒家仁义学说,德政以及大同理想等③洪秀全“四有二无”的福利保障模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④康有为的“公养”“公教”“公恤”的大同社会理想;⑤孙中山以“民本论”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主张,设计了理想的“国利民福”的社会。⑥传教士将西方的社会福利思想通过各种形式传入中国并逐渐运用于实践,如对贫民的医疗救护、主张妇女解放、设立盲哑学院、孤儿院等。2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2、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实践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着力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2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一、美国社会福利政策的三大支柱:社会保障、基本服务和最低物质供应。二、美国社会福利的三种代表性观念:保守主义、革新主义和自由主义三、美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四个阶段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与理念3三、美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四个阶段总述:美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变迁史就是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史。相对于欧洲国家,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是比较晚的,它经历了自由放任、确立、发展、收缩改革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阶段是美国建国之初到20世纪30年代。(自由放任时期)特征:秉承“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理念,奉行自由主义、个人责任和私人善行的原则•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确立与发展时期)•特征:1935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社会政策的重大转变,开始由自由放任转变为加强国家对社会领域的调节和干预。•1946年杜鲁门签署《就业法》,规定政府有责任帮助实现最大限度的就业。•1956年艾森豪威尔执政时制定老年、遗族、残疾保险(OASDI)计划。•20世纪60年代,由于民权运动和反贫困斗争的高涨,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先后宣布实施“反贫困战略”和“伟大社会计划”,进一步扩大保障项目和受益人范围。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收缩改革时期)1969年尼克松上任后,推行“新联邦主义”是美国政府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由扩张转为收缩的起点,它由原先的强化联邦政府干预转变为强调兼顾州、地方政府及民间团体的协调。里根总统在执政以后,开始取消建设“福利国家”的口号;紧缩社会福利规模、降低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率;克林顿上台后,提出工作的人不应该是穷人。“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我们仍然要帮助那些不能自助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受教育、训练和抚养孩子的人”,但强调“不能让一个能工作的人永远依靠福利,有工作的人不能生活在贫困中——我们将恢复这样的誓约,那就是救济首先意味着:给予困境者以暂时帮助。克林顿政府的基本理念是主张以工作为基础的社会政策取代福利计划。一、社会福利政策定义所谓社会福利政策就是国家为实施社会资源再分配,影响社会福利、维系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而进行的一系列政策活动。各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各有各的类型和发展模式。但是均体现了一个共同的本质:即探索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各起了什么作用;一个社会如何通过选择公共的、私人的或是志愿的机构来满足其社会成员的需要。社会福利政策模式分析4二、社会福利政策模式•社会政策研究的鼻祖蒂特姆斯建立了三种理论模型:①社会政策的剩余福利模型②社会政策的绩效模型③社会政策的制度再分配模型•第一种理论模型称作“社会政策的剩余福利模型”,•指的是市场和家庭是解决贫困、失业和丧失生活保障等种种社会问题的基本途径,社会成员和政府应通过这两种途径去谋求自身需要的满足,只有当这二者都失效时,才应该运用政策的机制和运作来介入和干预社会资源的分配,否则就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第二种理论模型是“社会政策的绩效模型”:这种理论模型强调社会政策本身不具有独立的价值、目标和功效,它只是经济的附属物,存在的意义仅在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经济服务,也就是依据社会成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对其需要所给予的满足。这实质上是关注了社会政策的经济效用和功能,而忽视了社会政策的社会效用和功能。•第三种理论模型是“社会政策的制度再分配模型”。•这种模型认为社会政策是实现社会整合的主要机制和制度,它独立于市场之外,根据需要的原则向社会提供普遍的、一视同仁的服务和保障,也就是在自由和公正这二者之间更加侧重于社会公正。•总体上来看,美国通常是属于以自由的、严格市场类型的和剩余式福利为导向的国家。它强调最大程度地满足个人和公共的社会需要是借助于市场关系机制来实现的,国家的职能仅限于为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失利从而最没有保障的人给以救助,即基准是“只为最不能自助的人提供帮助”。事实上,没有固定不变的社会福利政策模式,因为构筑它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效率与公正、自由与平等的选择永远是争论的焦点.自克林顿上台后,美国致力于一种发展型的社会福利模式。西方国家三大社会福利模式•一、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二、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三、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一、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1.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的主要理念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家庭和市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自然渠道,只有当发生诸如家庭解体、较大范围内的经济萧条或者个人年老、疾病等的特殊情况下,社会机制才需要介入。这种福利是暂时性的,常常被视为带有“施舍”和“慈善”的印记,其接收者通常是社会的弱者或者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一、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2.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的作用•在工业革命初期,富人通过对穷人提供的有限的慈善性的物质援助,通常被看作是富人对穷人的恩赐。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3。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的局限性•剩余型福利的局限性在于,其认为福利仅仅是对穷人提供的服务。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也不能应对许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严重威胁了剩余型福利模式的地位。于是欧美国家接受了“制度论”,把社会福利看作是任何社会都必须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和功能二、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1、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的主要理念从制度型社会福利的角度看,社会福利不是在家庭和市场满足不了个人需求时才介入的,而是社会结构中常规化的和永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家庭和市场的再分配利益机制。社会福利的对象从弱势群体扩展到社会全体公民,从而实现了选择性社会福利到普遍性社会福利的转变。社会福利的接受者也不再被视为社会的弱者,福利也不再被视为是施舍而是公民的一项正当社会权利。二、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2。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的作用•首先,它减少了由于所有权而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社会贫富的差距,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福利国家是一个长期的公民权演进过程所达到的最高峰”,增强了社会中下阶层对失业,疾病等风险的抵御能力,将个人从僵化的制度中解放出来,从而扩大了公民的个人自我设计和自我选择的自由。二、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3.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存在问题•一是国家社会福利开支大、负担重,造成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二是过高的社会福利开支,最终将通过各种税收转为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提高,必然影响产品的竞争力。•三是给纳税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四是增加了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依赖,使整个社会缺乏活力。三、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1.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产生的背景•经济全球化引起了空前激烈的价格竞争,直接威胁到福利国家的高劳动成本。•资本的外流使福利国家的财力外泄,而经济移民的涌入则造成福利国家在住房、医疗、失业救济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额外负担。•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知识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低学历造成的社会排斥超过了工伤和疾病引起的贫困。•就业准备变得比失业保险更加重要。三、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面对一系列危机与困境,西方国家开始寻求“第三条道路”。•作为“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吉登斯要求福利国家从观念到结构的更新:改“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从个人争取政府的保护,转变为个人寻求“自主与自我发展”。•用“福利社会”的概念取代“福利国家”,福利不应仅仅由中央政府提供,应该调动地方政府、社会第三部门、企业和个人等共同承担社会福利责任。•美国加州大学的社会福利学者詹姆斯·米奇利(JamesMidgley)提出了发展性社会福利政策。强调在与经济发展动态结合的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来促进人口整体的福利。三、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2。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的主要理念•重视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存技能;•倡导福利国家把原来消极被动的保障服务转变为提供积极的技能服务。积极进行培训和教育的社会投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主张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也应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注重福利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福利投入的多元化,福利责任承担者的多元化和福利目标的多元化。三、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3.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的实施方式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混合福利制度或多元福利模式和“准市场”模式。国民的福利由不同的社会主体提供,政府在整个社会福利体系中仍然扮演最主要的角色。所谓“准市场模式”,是指在社会福利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如打破福利性服务中的垄断,改变政府拨款方式等。二是融入社会政策的经济政策:“可持续生计”与“资产建设”。如果家庭想要长久地改善其生活条件,必须就教育、住房、产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和积累。•综上所述,西方国家福利模式经历了从剩余型、制度型到发展型的变迁,在这过程中,西方国家总是在寻求一种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福利模式。总结其发展的过程,对于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的启示:一、注重对人力的投资,建设“社会投资型”国家。积极进行培训和教育的社会投资。如对于失业者,国家帮助的重点不再是仅仅通过发救济金来提供保护,而是对其进行职业技术培训。•要把原来的消极被动的保障服务变为提供积极的技能服务,变恩惠式的福利为主动的进取式的福利,变事后补救式福利为事前预防式的福利,提供高质量的终身教育和培训,转变就业机制,注重创造平等的机会。二、个人理念由权利型向责任型转变•1.强调个人的责任意识,主张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也应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比如,一个人在失业时,在领取社会救济金的同时,应当履行主动寻找工作的义务三、在多元化福利中强化国家福利的主导作用。•1、注重福利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福利投入的多元化,福利责任承担者的多元化和福利目标的多元化。•2、正确处理政府责任与社会参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府在福利资金筹集中的“托底”作用•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转型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农村劳动力过剩,加上老龄化的提早到来形成了巨大的福利需求。因此
本文标题:社会福利政策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2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