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4篇)
精编资料,供您参考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4篇)【前言导读】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呢!《赋得古原草送别》注释及赏析【第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注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kū)荣(róng)。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枯:枯萎。荣:茂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赏析: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精编资料,供您参考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鉴赏【第二篇】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预先定下题目的诗作。因为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但就是这样一首颇受限制的遵题之作,却成了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成了名重一时并传诵千古的佳制。限题作诗,其所写之事本不必真有。然在诗人笔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别的情景,却表现得十分真切。首句“离离原上草”,写眼前景,出语坦易。其功用,却未可轻看。它既扣紧题面“古原草”,又极简炼地交待出送别的。特定环境与时序:古原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诗人没有进一步刻画渲染古原春草,却掉转笔锋,去揭示原草的生长规律:秋枯春荣,年年踵接,岁岁循环。由原草之荣而想及其枯,原是很自然的对比联想,但说“枯荣”而不说“荣枯”,又有作者的用意。以“荣”字作结,不仅为了叶韵,似亦意在表明,本诗所要重点歌唱的对象,正是由“荣”字所表征的原草的无限生命力。循着“枯——荣”的脉络,第三、四两句诗对原草展开了有声有色的描绘。“野火烧”,其焰烈烈可见;“春风吹”,其声呼呼可闻。“烧”而“不尽”,野火之虚弱本质已现;“吹”而“又生”,春风之温润强劲与原草之坚韧性格、强大生命力亦赫然在目。要之,野火肆虐,固可逞威于一时,然一旦春回大地,原草那深藏于泥土之中的不死之根,又会顽强破土,勃然吐绿。如果说诗的首句重在摹写原草之貌的话,那么这两句则重在传达原草之神,亦即在形象的画面中突出原草的精神与性格。曾有人认为,刘长卿命意相似的诗句“春入烧痕青”在艺术上较“野火”二句为佳。其实即以艺术性而论,白诗无论在境界的阔大,风力的遒劲,气韵的生动等等方面,都显然优于刘句,尽管后者也自有其风致。可以说,“野火”二句气势不凡,形神兼备,确属千古佳句。还应指出,原草的精神,其实不仅为原草所独具,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精神。由于典型地体现出这一精神,原草形象遂潜在地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它后来在中国现代革命斗争中常被赋予的那种深刻的象征意义,正根源于此。第三联,在进一步具体表现原草旺盛生命力的同时,笔调暗转,引入送别情意,并为送别备下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里,有仿佛从天边飘来的清香(“远芳”),有一直铺向远方的秀色(“翠”),有明媚的光亮精编资料,供您参考(“晴”),更有鲜明的动感与丰饶的情趣(“侵”)。“接”与“侵”再度点染出原草的蓬勃生气,“古道”与“荒城”则在暗传着送别的意绪。诗人就是要在这样一派辽阔壮美、生机盎然、诗意浓郁的古原春色之中去送别他的友人。第四联再一次扣住题面,并正面描写送别。“王孙”,贵族,借指诗人的朋友。“萋萋”,草盛貌,此以春草之盛喻别情之“满”。一般认为,“萋萋”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白诗中系衬托送别的愁情。更有人认为,“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乃是“令人断肠的佳句”。其实,由于此诗与《招隐士》在整个情感色调上迥异,似不必将两个“萋萋”作硬性的牵合比附。联系全篇来看,诗人的别情似乎并不见怎样的“愁”,更不“令人断肠”,反倒显得开朗而积极。这一点,观下自明。在此诗的流传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前四句妇孺尽知,且能背诵,并常常误以为即是全诗,后四句则不那么为人所知。据传说,唐代名士顾况就曾因激赏此诗前二联而为白“延誉”,使白“声名大振”。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此诗是由关联甚少或者结构松散的两个部分拼凑而成?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呢?首先,前二联咏草,形神兼备,神完气足,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其脱离全诗而广为流传,乃情理中事。其次,置诸全篇,前二联实际上与后二联意脉紧属,情调一致,浑然一体。首句“离离原上草”,虽是即目所见,却潜藏着多向发展的可能。其后或咏草或送别,都入其笼罩之中。可谓一句统领,二水分流。然二水又非全然分流。诗的后半部分,写“古道”却不显悲凉,写“荒城”却不觉凄清,写“别情”却不带愁绪,就与其前半部分密切相关。诗人那饱满开朗的别情,正与伸向天边的芬芳晴翠的古原春草互相谐调映衬;而“远芳”的弥漫与“晴翠”的无边,又是直接根源于原草那万劫不死、蓬勃再生的精神与性格,亦可说正是这一精神与性格的形象写照。于是,情满古原,绿遍古原,春漫古原,盎然生机,无尽诗意,全诗就在这样一种情思色调上达到了完全的浑融统一。此诗首状原草之貌,继摄原草之魂,复绘古原春景,结以古原送别,真是一波三折,联联翻出新意。而其景其思其情,又无不息息相关,互相映衬,完整一体。诗而至此,实不愧为“赋得”体中上品,亦不愧为中国千年诗史中的一流佳作。金人王若虚在《滹南集诗话》中写道:“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可以说,《赋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正集中体现出了白诗的这一艺术特色。生平简介:【第三篇】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3278·《唐诗鉴赏大典》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解题【第四篇】此诗相传为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并以此诗在长安谒见顾况,顾为之延誉而声名大振(见《唐摭言》卷七、《旧唐书》本传、《幽闲鼓吹》等),实不可能。因白居易十六岁时在江南,未至长安。赋得:赋诗得到某题目之意。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及应制之作和诗人集会分题之诗多于题前冠以“赋得”二字。被指定题材、主题的“试帖诗”及即景赋诗者亦往往冠“赋得”二字。古原:古代著名的平原。全诗用《楚辞·招隐士》意象,以比兴手法,由春草而及送别情怀。其中颔联二句,描写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富有哲理,历来传为名句。
本文标题: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24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