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雷电颂》教案精编5篇
写作好帮手1/20《雷电颂》教案精编5篇【导读】这篇文档“《雷电颂》教案精编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1《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五幕历史剧《屈原》,是1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更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重要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屈原呼唤雷电,怒斥土偶,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本文想象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象征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简短灵动的句式,增加了散文诗的音乐美,更像是屈原在为楚国的命运奔波的交响曲。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剧情、结合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抒情方式。写作好帮手2/20预习要求:1、流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赞扬及批判对象。2、仔细阅读课后剧情梗概,了解文章的出处。教学过程:1、导入:“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着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于身处危机中的祖国深深的忧虑。1942年,同样感受到祖国的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以这几个诗句为基础,在话剧《屈原》中书写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的颂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刻的场景。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本的情感。(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及补充材料回答)⑴大家已经阅读过课后的话剧《屈原》的剧情梗概,本课选自五幕话剧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为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郑袖为何要与秦相张仪勾结,出卖自己的祖国呢?写作好帮手3/20补充剧情: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由此可见,郑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为此出卖祖国她在所不惜。⑵郑袖的设计实际上非常荒谬,因为她在上演这出闹剧时舞台上还有许多扮演《九歌》中诸神的演员在场。可楚王没有想过屈原平时的行为,也没有询问其它人,轻易相信屈原已“疯”,这并不符合历史。在郭沫若原本的设计的话剧《屈原》,时间横跨了二十余年,基本上比较符合历史,郭沫若对剧情作出如此巨大的调整,并且将时间压缩至一天,就是为了突出生活的荒谬,也正是生活的荒谬才使屈原内心爆发出如此剧烈的愤怒。⑶朗读全文,归纳一下文中出现的形象,并根据屈原的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提示:为什么把雷比作车轮滚动的声音?为什么要到洞庭湖、长江、东海以及那个小岛上去?屈原用什么来称呼那些只会产生黑暗的诸神?写作好帮手4/20归纳:风、雷、电:追求光明、打破黑暗的变革力量(歌颂)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美好的理想世界(向往)土偶木梗:黑暗势力的代表(痛斥)⑷全文何处在歌颂追求光明的风雷电?(1-8)何处在痛斥黑暗?(9-11)在这两部分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句,反复强调了什么?(“烧毁”,毁掉黑暗,赢得光明)在文中的最后两节(12、13),同样也有着过渡句,提到了谁?(“河伯”)这一节中两次提到河伯是同一个人吗?(不是,后一个就是为他辩诬的扮演河伯的演员)实际上,屈原在这里描述了现实的黑暗,而在最后再一次呼唤“毁灭”这个黑暗的世界,也就是全文的总结。3、指导朗读,品读文本。⑴刚才我们所归纳的情感如何通过朗读来体现呢?我从两个段落中各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语句,我们就从此开始,看看如何读出不同的情感: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提示:在朗读这两句时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体现出情感的不同,而语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声调的高低,写作好帮手5/20语速的快慢。大家思考一下,两个语句,一表现热烈地呼唤,一表现愤怒地斥责,声调语速应当如何变化呢?特别是语句中几个重复的词语,应当读出什么样的变化呢?(A、由低而高,由快而慢,表达迫切的渴望之情。B、由高而低,由慢而快,表达轻蔑和痛恨)(学生先小声读,由个别学生示范读,再齐读)⑵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所在的小节,也请大家读出语气的变化。教学目标21、感受屈原内心强烈的情感:极度的愤怒,想要把黑暗的现实撕碎的强烈愿望,对光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2、欣赏郭沫若将这些强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艺术手法。3、探究风、雷、电的象征意义和屈原形象的历史意义。《雷电颂》教案3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写作好帮手6/20理的《雷电颂》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感受屈原内心强烈的情感:极度的愤怒,想要把黑暗的现实撕碎的强烈愿望,对光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2、欣赏郭沫若将这些强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艺术手法。3、探究风、雷、电的象征意义和“屈原”形象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雷电颂》,这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一个最为著名的片段。这样长长的1篇文章其实都是屈原的内心抒情。那么,在《雷电颂》中,屈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郭沫若又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屈原的情感,并打动无数读者的呢?二、感受情感播放《雷电颂》情境朗读视频。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感受屈原的情感。学生自由谈论感受,明确:屈原此时内心涌动着无写作好帮手7/20比强烈的情绪——极度愤怒,想要摧毁当时的黑暗现实,热烈地追求光明与自由。三、分析鉴赏1、在文章中,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句子情感表现得很强烈,而另外一些句子的情感表现力则较弱一些?(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情感表现力强烈的句子,前后左右交流,然后到班上交流。尽量让不同的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2、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是这些句子的情感会更强烈、充沛一点?你能否扮演屈原,通过朗读将蕴藏在这些句子中的强烈情感表现出来?明确:因为这些句子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所以其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⑴展开神奇的想象,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统一的境地。借助它们的神力,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髙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⑵特定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人物情感的抒发更加强烈和直接。文中大量运用拟人、呼告等修辞方法,或者热切地写作好帮手8/20呼告和歌颂风、雷、电,或者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同时,文中大量运用了反复、排比、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在上面节选的第一段文字中,反复出现“炸裂”“烧毁”这两个词语,充分地表达了屈原此时想要毁灭黑暗现实的情感。后一个句子使用反问修辞,表达出屈原对光明的坚定追求和对光明到来的坚定信念。⑶长短句的结合使用,令人读来铿锵有力,情绪饱满,同时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先指出自己觉得情感写作好帮手9/20最为强烈的句子,然后进行分析鉴赏,最后要求学生通过表演性的朗读来表现句子强烈的情感。四、揣摩意图1、思考:在《雷电颂》中,诗人屈原召唤了风、雷、电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风、雷、电象征着什么?明确:借助风、雷、电,屈原试图摧毁当时黑暗的现实世界,消灭那些无德无能、高高在上、欺民惑众的统治集团。因为屈原本人无力去改变黑暗现实,所以寄希望于这些自然的力量去改变世界。风、雷、电象征着改变黑暗现实的伟大力量,象征着追求光明与自由的力量。2、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愤怒、想要摧毁黑暗的世界,追求光明与自由的屈原。那么,郭沫若创造这个艺术形象在当时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同学们说说郭沫若的写作意图。明确:《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x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了反x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遂创作了《屈原》。屈原对楚国统治集团的愤怒代表的就是当时的人们对国民x反动统治的愤怒,屈原对自由与光明的写作好帮手10/20向往则代表了当时人们对自由、光明社会的渴望。“屈原”的形象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精神,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暴政。五、教师总结《屈原》在当时国民x的统治中心重庆一经上演,便轰动了整个山城,随后的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虽然被国民x当局禁演,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它巨大的艺术魅力,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前六段,感受屈原的愤怒与追求吧!(在朗读中下课)《雷电颂》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⑵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⑶理解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自己就是颂雷电、斥苍天的屈原,入情入境地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⑵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作好帮手11/20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重点、难点指导诵读,通过读感受人物的思想及品味本文富有强烈感情的语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记住生字,积累词语。2、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3、搜集屈原的有关资料。一、结合背景激情导入孩子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史上,是谁的智慧谛造了伟大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多元的中华文化,哺育了一代代文学巨子,是谁的忠烈发源了滚滚的汩罗水,摧动了帆帆龙舟,流淌着后世人永恒的纪念;如果说两千年前的屈原是因为没遇上名君,不忍看自己的同胞生灵涂炭,而选择了壮烈的纵身一跃,那两千年后,他如果看到悲剧重演,看到外族的铁蹄踏碎了我们的半壁河山,看到炎黄子孙却在国难当头发动政变,把枪口对准写作好帮手12/20那些誓死保国的同胞,他心中该涌起怎样的万丈狂澜?今天我们就走近屈原,去聆听他的心声。二、朗读感悟品析课文1、听读录音,找出发现:⑴播放《雷电颂》朗读录音。请同学们注意听每一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⑵同学们说一说听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激情澎湃、气势雄浑)(感情充沛、高亢激昂)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请大家看看本文的表现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通篇都是人物的内心独白)2、自由朗读了解内容:⑴(承上)好,那我们此时就是屈原,这些文字就是我们的内心独白,我们结合刚才听读的录音,先浏览课文,来揣摩一下该怎么处理语调和轻重音才最合适,二分钟后,我们来大声诵读一遍课文。(自由朗读)⑵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知道了屈原的内心都想了哪些事物?(风、雷、电、洞庭洞、长江、东海、土偶木梗、东君)⑶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根据作者写作好帮手13/20的态度,这些事物可分为两类,作者想借这两类事物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表现手法呢?3、重点精读,把握情感:⑴选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大家,说出
本文标题:《雷电颂》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29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