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概述
福利经济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讲人:张干引言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等问题为主题,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宗旨,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展开规范分析的经济学分支。福利经济学(welfareeconomics)是在20世纪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和应用经济科学,它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关系为宗旨,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可以说福利经济学是众多学科交叉和多方面学术观点汇聚的一门社会科学。注:社会经济资源:包括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等。◆福利经济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福利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是诞生较晚的一门学科。古典经济学主要关心的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以及分配和消费问题,也就是物质财富的增长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人口老年化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于是就产生了一些思想理论来分析解决此类问题。最早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论述,此后又产生了功利主义思想、改良社会主义思想等等。福利经济学随之而产生。◆西方学派:福利经济学是在多种思想学派和学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包括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和约翰·穆勒、提倡社会改革的福利经济学先驱霍布森、新古典学派的庇占、瑞士洛桑学派的帕累托以及其他学者的思想和学说等。功利主义思想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认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要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和约翰·穆勒◆我国福利经济思想产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旧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存在的种种弊端不断凸显出来,由此产生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实践,大力推动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研究。(1984—1997: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也是在我国蓬勃发展的经济改革环境中不断引进、发展和壮大的。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要求社会保障在降低劳动力市场风险,保护弱势群体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劳动力市场上还要有专业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来帮助个人、家庭、群体和社会发挥潜能,调整关系或预防因人与人或人与环境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剂和劳动力市场顺利运行的润滑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旧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存在的种种弊端不断凸显出来,由此产生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实践大力推动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研究。社会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的产物,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劳动力商品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劳动力完全商品化的社会前提。现实中由政府向一无所有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实现的劳动者提供生存的物质保障。虽然社会保障的直接受益者是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但它本质意义是保障社会,保障社会秩序、保障市场需求的基本稳定。从而保障社会再生产和结构调整升级的正常进行,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内容包括福利经济学基本概念、福利经济学内容框架体系和研究方法、资源配置原理、社会福利标准与补偿原理、经济剩余度量方法与应用、市场失灵理论、公共物品分析、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社会选择理论以及人类与应用福利经济学等。教学内容共九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福利经济学理论思想和福利制度;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九章主要简述帕累托原理、补偿原理、经济剩余、市场失灵、公共物品、收入分配、社会选择等理论,第三部分:第十章介绍人口发展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到及相互关系。第一章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本章内容:一、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三、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四、福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一、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关于福利经济学的含义:中国学者黄有光:“福利经济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力图有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依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黄有光,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66年获新加坡南洋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71年获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74年至1985年在澳大利Monash大学任教授,1985年至今任Monash大学讲座教授。1980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兴趣与贡献包括中国经济问题,福利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美国经济学家哈维.罗森说:“福利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经济状态下的社会合意性的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认为,福利经济学是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福利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的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的税收制度的学科”。哈维.罗森萨缪尔森结论: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及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是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对效用、福利、社会福利概念理解1、效用(utility)是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效用这个概念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效用通常又称为个人偏好。甚至同一件物品,其在消费过程中,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也是不同的。效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数效用(cardinalutility),是指可以用基数,即实数来度量的效用概念(1、2、3、、、N);另一类是序数效用(ordinalutility),是指不能用基数度量而只能排序的效用概念(第一、第二、第三、、、、第N)。2、福利福利(welfare),是指个人生活的幸福满意程度,也指幸福美满的生活。效用通常是与福利等价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不可相互替代。1)一个人的偏好并不是由他自己的福利决定的,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福利状况的影响。如甲和乙是一对邻居,甲买了一辆轿车,乙本来不想买车,但受甲的影响也买了车2)利他主义风范也使得个人偏好背离个人的福利?如助人为乐者偏好改善他人的福利,而对自己的福利不甚关心。3)偏好和福利的背离也可能是由于无知或不完善的估计导致的。如固守不利的传统习惯和习俗。4)个人可能有不理智的选择,如抽烟和酗酒。社会福利社会福利(socialwelfare)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或集合。社会福利概念根据不同的效用观点也有不同的理解。按照基数效用论:社会福利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按照序数效用论:社会福利应该是以所有社会成员福利为自变量的函数,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福利(教育、医、保险)。在社会福利中,可以用货币来度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又称为经济福利;反之,不可以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称为一般福利,较友谊、正义等产生的精神愉悦、心理满足等。福利经济学中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经济福利。二、福利经济学的特征福利经济学又称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conomiFs),是经济学中研究规范问题较多的分支学科。实际上,福利经济学既具有规范性(normative),又具有实证性(positive)。从其研究社会经济变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来看,是属于实证性分析(客观性);从其对社会经济政策展开规范分析并作出最佳选择来看,是非颠倒属于规范性分析(主观性)。因此,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具有双重性特征。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福利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是诞生较晚的一门学科。古典经济学主要关心的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以及分配和消费问题,也就是物质财富的增长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分配不公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口益凸显,于是就产生了一些思想理论来分析解决此类问题。最早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论述,此后又产生了功利主义思想、改良社会主义思想等等。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福利经济学是在多种思想学派和学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包括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和约翰·穆勒、提倡社会改革的福利经济学先驱霍布森、新古典学派的庇占、瑞士洛桑学派的帕累托以及其他学者的思想和学说等。功利主义思想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认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要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早期(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边际主义革命,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为边际分析方法打下了理论基础。此后,西方经济学的重点转向利用边际原理分析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即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而收入分配的合理化问题则受到冷落。边际主义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物质财富的分配差距越来越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边际主义革命: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物应该是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和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一部分社会改良主义者,为缓和阶级矛盾,促进资本主义制度良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福利措施来安抚工人阶级,化解矛盾,这种改良主义思潮,以英国费边社会主义为代表,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随后不断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石。注:“边际效用价值论”,他们都认为价值是由物品的最终效用决定的,而效用是用以满足人们欲望的程度,因为物的效用只有进入消费领域后才能评价。中期(20世纪初)福利经济学的萌芽是20世纪初瑞士洛桑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福利经济理论,但未受重视。直到1920年,庇古出版了《福利经济学》这本书,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诞生。庇古第一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对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做了系统论述,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因此被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二、福利经济学的发展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帕累托就提出了相关福利理论;庇古的理论体系则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福利经济理论研究是沿着帕累托理论体系发展的,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福利经济学又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强调生活质量和发展权益的理论又称为后福利主义(postwelfarism)发展理论。二、福利经济学的发展1、旧福利经济学形成。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效用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形成。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总福利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国民收人的总量大小,而且受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趋于平均的国民收入分配方式会引导社会福利最大化;二是提出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即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这两组指标的合理运用问题,为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提供了指导原则,这实际上是提出了经济中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方式。2、新福利经济学建立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涉及福利计量的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较问题。帕累托关于资源配置效率提出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两个概念,这也是新福利经济学为社会经济政策的取舍提出的一个判断标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提出了一系列其他福利判断标准。如卡尔多一希克斯标准、西托夫斯基标准和李特尔标准等。这些福利判断标准又称为补偿原理。伯格森和萨缪尔森的社会福利函数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福利的改善不仅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关,而且也受到收入分配的影响。而在任一收人分配状况下都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奥肯的“漏桶”原理:提出了“漏桶”原理,对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罗尔斯平等优先定理:提出了原始状态下的平等优先定理。伊斯特林相对福利学说:根据相对收人学说和有关福利含义的讨论提出了相对福利学说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论证了将个人偏好次序整合为社会偏好次序的不可能性定理。在20世纪40年代奥肯的漏桶原理在西方经济学界,庇古最早打破了古典经济学在分配问题上无为而治的传统,面对着庞大的社会财富和大众严重贫困的对比,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表达了对经济平等的关注,1920年他出版的名著《福利经济学》,把平等和效率同时纳入了经济分析的视野。在庇古看来,争取效率就是要合理配置资源,增加国民收入;而争取平等则是将富人的一部分收人转移给
本文标题:第一章福利经济学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35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