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5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第一篇】苏丽君,女,1980年11月出生,2012年7月入党,现任姚庄镇文化站站长,从事文化工作已超过10年,曾两次荣获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基层文化工作只有下去跑、下去看,才能真正与百姓心贴心,了解他们的渴求,为他们建好文化家园”这是她10年坚守基层文化工作的座右铭。“这个细节再商量一下……”7月3日中午,顾不上吃午饭,姚庄镇文化站站长苏丽君又一头“扎”进会议室,继续“督战”即将上演的一台关于田歌传承的“好戏”。自2007年从事文化工作至今,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对她来说已是家常便饭。“群众需要的不是我个人,而是做文化工作的人。”苏丽君说,今后,她还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励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只有大家共同参与了,基层文化才能发展繁荣。10年的坚守,让今年37岁的苏丽君对姚庄镇群众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发展了如指掌。今年农历新年前,全镇还有几百场演出等着苏丽君去“导演”。2007年3月,当领导把空缺了有阵子的文化站负责人的位子交给28岁的苏丽君时,这个刚从象牙塔走出的姑娘是茫然的。“我对文化工作完全没概念,也谈不上热爱。”更让苏丽君措手不及的是,新官的“椅子”还没坐热,就告知要在4月组织一场下乡演出。文艺骨干在哪里?节目怎么排?音响找谁借?……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拿着老站长留下的通讯簿,联系文艺骨干,主动向他们请教,白天上班晚上排练……最终,苏丽君第一次组织策划的演出获得了满堂喝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越发觉得文化工作有意义,越干越起劲。“基层文化工作只有下去跑、下去看,才能真正与百姓心贴心,了解他们的渴求,为他们建好‘文化家园’。”这是苏丽君坚守基层10年的一大收获。在非遗普查中,每天一早,苏丽君戴上草帽,到镇上叫上一辆车赶往阡陌巷间。从寻找线索到反复上门询问,在持续一年多的时间里,苏丽君的足迹踏遍了丁栅的每个村,甚至在怀孕期间也丝毫没有放慢脚步。参考资料,少熬夜!在普查中,渔民村独特的渔业产业、渔家生活深深吸引了苏丽君,在那段时间,她走进渔民住家船,参与捕捞实践,详细了解那里的地域环境,调查可追忆的每一种渔具、每一种捕捞技艺,以及相关生产、生活习俗,拿出了近万字和近百幅图片组成的文稿。“渔民村作为一个全部由渔民组成的村落,在全省乃至江南地区已为数不多。”苏丽君说,把散落在渔民村中的历史文化、风情人物、变迁演进进行抢救性延续的保存记载,让大家一起来记忆历史和见证发展,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最终,这些手稿以《江南水乡的最后一个渔村——嘉善县姚庄镇渔民村文化记忆》为名出版了,苏丽君也因此被评为了浙江省非遗普查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丁栅并入姚庄镇,调任姚庄镇文化站站长后,面对更大的平台,苏丽君工作节奏更快了:节目彩排、工作对接、舞美服装……一台文艺演出的每个细节,苏丽君都要一一过问,力求将每个环节做到极致,为观众呈现一台完美的演出。她常说,群众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工作必须不断创新突破。在人员凑齐难度大,排练时间晚,场地条件差的情况下,上任初的苏丽君硬是凭一支《橘子红了》的舞蹈拿下了“全县十万农民种文化优秀节目展演”的第一名。这两天,90后顾娇利用休息时间在模型上绘制了农民画,该农民画最终将变成印刷品,出现在学生课本上。随着每周六各类传统文化培训班的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接过传统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破解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行将消逝的困局;面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缺失的短板,苏丽君主动放权给宣传文化员,充分调动起文艺骨干积极性……通过努力探索,一个个原本长期困扰基层文化发展的难题在苏丽君手下一一化解。接下去几天,苏丽君还有好几场“硬仗”要打,晚上、周末连续加班不可避免。“工作这么多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儿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刚好赶上乡镇撤并,一连好几个月都没双休日,只能让母亲帮忙带小孩。一次儿子见到我的第一句话竟是‘阿姨好’,心里觉得挺愧疚。”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第二篇】黄振华,笔名孺子牛,共产党员,宝丰县赵庄镇文化站站长,凡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干工作不要命的人。人如其名,名如其人。他参加工作30多年来,始终工作在乡、村工作第一线,踏踏实实,不为名、不为利,昂扬向上,勤勤恳恳。曾40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县、乡(镇)先进参考资料,少熬夜!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央视4套、7套、《河南日报》、《平顶山日报》等新闻媒体均对他的事迹做过多次报道。也被《新华网》誉为“最美乡村文化指导员”。2014年,中共宝丰县委宣传部曾发出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向他学习的号召。宝丰县广大干群公认为老黄是宝丰文化战线上的一名旗手,实不为过。一、他是民间文化的“护法神”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在乡镇基层工作30多年,他深谙党的方针政策、上级领导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心愿,都要他们这些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来体现。从参加工作时他就暗下决心,既然干了,就要不辱使命,把他干好、干成。不论他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对工作毫不含糊,经常是全县排头兵。自从接任文化站长后,他深知责任重大,赵店镇百姓从历史上就有许多的魔术世家,民间文化底蕴丰厚,民间艺人特别多。上任伊始,他便走村串户对各村的文艺人才摸排一遍,登记造册,按照各种艺人的特长,大力组建群众业余文化团队,先后在全镇22个行政村组建起11个业余剧团、18支秧歌队、5个铜乐社、6个唢呐队,这些业余文艺团体每逢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七一、十一及配合党在农村的各项中心工作时,均能广泛开展业余文化活动,不但广泛宣传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极大地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百姓们能唱的唱、能跳的跳、不能唱不能跳的参与观看,使那些打架斗殴、参与赌博及邪教活动没了时间和空间,文化带动,唱出了文明,唱出了和谐,玩出了健康。因此,赵庄镇连续多年没发生过打架斗殴、越级上访及其他违法犯罪现象,他苦口婆心所讲的文化,让人们知道荣与辱、知道该做的和不可为的事。他的办公室很小,很乱,却是人们最愿意去的地方。近年来,全镇22个行政村已涌现出1个“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8个“市级生态村”、11个“省市县三级环保生态村”、9个“省市县林业生态村”。二、他是百姓心中的“大书法家”黄振华是个热心人,赵庄镇各村谁家有红白事,都请他帮忙写婚联、写挽联、写春联。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间断。凡群众家有事找他,他从不推托,哪怕是正端着碗吃饭,只要人找,他就会立即放下饭碗,等给群众办完事再吃。每年春节前夕的腊月二十五、二十六两天,是他例行的义务写春联的日子,他早早在赵庄大街摆上桌凳,为全镇群众义务写春联,截至今年,已经坚持近二十个年头,累计为全镇群众书写春联、婚联、挽联10余万参考资料,少熬夜!幅。始终自贴笔墨,最多时一天写尽三斤墨汁别人问他图个啥,他总是笑着说“我不会什么,只会胡划,为群众办点实事,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呗!不算啥”有人说,现在不象早几年了,现在有卖的,你还这么受累干啥?他一边写一边头也不抬的说“习惯了,想写”,有人说,你每副联收五毛钱中不?两天你也挣几百。他说“不长钱心,不长钱心”。他的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有这样二句话,一句是,快乐生活每一天,认真做好每件事,一句是,人不可能把钱带到坟墓,钱却可能把人送进地狱。这就是他,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金钱观。三、他是舞台旁边的“土导演”、“土编剧”几十年来,黄振华为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共创作出诗歌、戏剧、歌曲、曲艺200余部(首、支),并被本镇及全县各个文艺团体传唱,全镇40多个文艺团体,他都多次给予辅导、指导、编排。深受广大艺人和群众的欢迎和爱戴。如2005年创作的反映敬老爱幼的戏剧《房檐滴水》,由本镇袁庄村曲艺团排练并搬上舞台,并在全镇各村巡回演出,使全镇群众受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此外,该剧本还被平顶山市文广局评为戏剧创作二等奖。创作的《非典防治七字歌》传到省里,得到了原河南省常务副省长王明义的高度评价,并以此召开了全省非典防治电视电话会议,推广赵庄经验。之后,赵庄镇被河南省委授予“非典防治先进党委”。他创作的戏剧段子《十八大发号召万民称颂》、《环境保护刻不容》、曲艺段子《歌唱宝丰》、《二女拜寿》等,均被宝丰及周边县、市大部分业余文艺团体传唱,反映良好。他创作的《廉政童谣》获2016年平顶山市文艺创作一等奖,此作品还被平顶山市少儿艺术学校排练并在平顶山市群艺馆演出。他创作的杖头木偶剧《高老庄招亲》由赵庄镇杖头木偶剧团排练,并多次在市、县演出。他创作的200余首诗歌,已被宝丰县委宣传部宣传科收集整理,出了一本册子《小草集》。几十年来,他不但自己带头创作,还带动了全镇20余名业余文学爱好者创作文学文艺作品。如本镇魔冢营村村民赵国玺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月亮》,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并在赵庄召开了《红月亮》研讨会,影响良好。本镇范庄村村民何宗言创作的诗歌,已经出版发行了两集。同时赵庄还涌现出了诗词、楹联作者李玉昌、靳廉镜,他们的作品均被有关刊物收录、刊登,并多次获奖,以此传播正能量、讴歌党、讴歌祖国。走进镇政府,黑板报上是他的笔迹和他编的七言诗,不忘初心......他做好本职的同时,还是《宝丰县志》1987年版参考资料,少熬夜!和2005年版的主要供稿人之一,还编撰了30万字的《赵庄魔术志》,已于2005年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魔术杂技界没有志书的空白。他自发主动收集整理出50多万字的《赵庄镇志》,目前正在加班加点的修改,预计2018年上半年出版。四、他是全镇魔术团体和演员们的知心人众所周知,赵庄镇现为“中国魔术之乡”“中国十大特色文化乡(镇)”。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加上他这个文化站长的优质服务,赵庄魔术演艺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团体由1979年的7个发展至2010年的631个,演员由1979年的236人发展至2010年的12000余人,从而成为赵庄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但是每个团体建团初期,多数缺乏起步资金。因此,大部分团体外出之前,都找到老黄同志帮忙。凡来找的人,老黄都乐此不彼的予以帮助,多方求人借款或贷款,使这些团体能够正常外出演艺挣钱。如周营村的刘殿勋、刘顺、张向东,小黄村的李国胜、黄国和等等,都是老黄为他们协调的起步资金。另外,全镇的魔术演艺团体的节目串台词,大部分由老黄为他们书写编排。大部分演员都拿老黄为知心朋友,他们都有老黄的电话号码,外出后经常互相联系。他们在外如果遇到各种问题,都打电话向老黄寻求解决的办法,对此老黄都一一作答,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多数经老黄帮助的团体后来都成了百万元、几百万元的家庭户,多数购买了高级轿车,家里盖起了楼房或城市购买了楼房,每当提起当初老黄的帮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007年《河南日报》记者来赵庄采访,见到老黄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下乡,问道:你管理的魔术团长都坐上了轿车,你如今还骑着自行车,心里什么感觉。他风趣的说:他坐他的桑塔纳,我骑我的扶而加(自行车),只要群众富裕,我心里就高兴。老黄就是这样的人。五、他是工作中的“老黄牛”几十年来,老黄工作不分份内份外,只要群众找他办事,他在力所能及、在不违背政策、纪律的情况下他都尽量帮助办理。凡领导交办的事情,他都乐意去办,并且办好,他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自己能够干的事,绝不找人帮忙,为赶稿子和材料,加班加点,整夜不睡已是家常便饭。如整理全镇非遗项目资料时,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素材收集回来后,他买了一箱方便面放在办公室里,水管接了一桶水掂到屋里,饿了啃块方便面,渴了喝碗白开水,整理干了五天五夜,终于整理出10余万字的赵庄非遗项目汇编册子。此项工作获得了“省非遗普查先进个人”。他为开创性的作好本职工作,主动为镇党委、政策领导出谋划策,他为使600多个魔术参考资料,少熬夜!团体在外依法演出、文明演出、倡
本文标题: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42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