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囫囵吞枣》续写2篇
《囫囵吞枣》续写2篇【导读】这篇文档“《囫囵吞枣》续写2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囫囵吞枣》续写1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一位年轻人来集市上买东西。只见他身穿名牌上衣、裤子,脚穿一双鳄鱼皮鞋,还亮得闪闪发光,一定涂了许多鞋油。坐在一辆保持捷跑车里,还带着MP3,一边听音乐,一边头在跳舞。喂,这梨和枣多少钱呀?年轻人用霸道的语气问道。十五元。老板低声的说。给你二十元,不用找了!别看他有钱,四肢发达,但他头脑简单,很笨呢!他捧着一大堆梨和枣来到马路边,坐了下来,一个劲得吃,直把梨和枣往嘴里塞。这时,一位老奶奶走了过来,意味深长地指着一对梨和枣,说你呀,不能吃太多的枣,虽说枣对脾好,但对牙齿不利。也不能吃太多梨,虽说梨对牙齿好,但对脾不利!你自己看吧!年轻人听了若有所悟,把梨嚼了嚼,又吐出来,这样就对脾不受伤害,把枣一下子吞了下去,就不会让牙齿受伤害。他这么想着,又这么做着。第二天,年轻人感觉浑身不适,胃难受,就去医院急诊,后来发现枣一个整吞下去,会消化不良。一天一夜的开刀、护理结束了,年轻人终于健康起来,他现在变得勤奋好学,不怎么笨了。他经过长年的研究、体会老奶奶的那句话才明白:只要少吃点儿,对身体没什么大伤害的。我们也知道,只要适量吃东西,是最健康的。我们自己也要有主见。《囫囵吞枣》续写2“团圈吞枣”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顾名思义是说不嚼就把枣吞下肚去。现如今“图圈吞枣”这个成语恰好映衬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大吠“文化快餐”。古代人只嚼梨而不咽,那是怕伤胃;干吞枣而不嚼,那是怕伤牙。而现代人要是把枣回圈吞下去,理由恐怕是三个字—“没时间”!至于原因嘛,无非是什么“当今社会,时间就是财富”或者“要适应高科技社会飞快的生活节奏”之类,所以在我们的高科技社会里,一颗颗红枣就经过一系列先进手段加工,成了一颗颗红枣胶囊,一口水就能吞下肚,而且据称“营养成分不损失”。所以,被前人一生苦修的大部头著作在今天就像红枣一样被制成了一粒粒“胶囊”—缩写本、精华本、故事梗概。读书者可以轻松省去“咀嚼”原著这一既费时又伤牙的工序,开开心心地直接把“营养成分”吞下去。这样,无论说到哪一本小说名著,就算没看过,书中人物和故事梗概照样张嘴便来,要是再不小心看了著作赏析的精华本,那简直可以侃侃而谈,俨然一位颇有见地的文人了。而事实上,这位仁兄连原著的一章也没有看过。事实上,这样的“文化快餐”已经走人了误区。姑且不说那“红枣胶囊”营养是不是真的没有损失,单说“味道”一项,就已与新鲜的`枣差了十万八千里,毫无口感可言了。真正的文化应该是一种艺术,如色彩鲜艳、味道甘美、柔嫩多汁的果实一般具有直接的诱惑力与美感。把这“果子”风干,研磨成粉,冲成汁,浓缩成“胶囊”,就等于剥夺了文化的美感,使文学作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丝丝缕缕精神上的感动变成了刻板的符号公式,令人提不起兴趣。而书中种种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也被剥得只剩骸骸,难见血肉了。我们读名著,是为了真正亲身经历那美的洗礼。有些西方名著翻译后的文采已经有损了,倘使再做出缩写本,不如找份电视报看看电视剧的一句话剧情介绍。就如当今科技已发展到可以用药物满足人类身体营养所需,而人类仍不放弃亲口品尝美食一般,文化做成的那些“胶囊”也不妨废掉了p巴!
本文标题:《囫囵吞枣》续写2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552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