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论中国》读后感3篇
《论中国》读后感3篇【导读】这篇文档“《论中国》读后感3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论中国》读后感1《论中国》读后感说起基辛格,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历史课本上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张经典照片在当时震撼世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先遣队和推动者之中就包括亨利·基辛格。由此,中美两个大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相互对峙后,终于走向了和解。基辛格在2011年5月27日迎来了自己88岁的生日,其重磅大作《论中国》也在这一天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上市,引起各界普遍反响,并迅速荣登亚马逊排行榜前十。今年10月,《论中国》简体中文版隆重上市,各大网站争相报道,不啻为十八大之年最值得关注的一部引进版著作。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作为过去40多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的基辛格,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论中国》这本书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每个曾经或正在关注中国命运的人,对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都值得一读。“世界之王”的陨落书的前半段,基辛格介绍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清以前的中国,国运昌盛,四夷咸付,是以中国人酿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至于愿与中国通商的周边国家,天朝皆视其为“蛮夷”,称通商为“朝贡”,以示承认中国的至尊地位。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其对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借助工业革命的洪流,西方超越了中国。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列强环伺。仅仅10年,中国从辉煌中跌落,沦为殖民实力争夺的目标。大国博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本书的下半部以更大篇幅讲解了基辛格眼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史。作者试图从“围棋”和“孙子兵法”出发,形象地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杰出的政治战略思想,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敬服不已。基辛格甚至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中受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了孙子的规诫。”例如,1958年8月23日,为了试探美国保卫台湾的承诺坚决的什么程度,也为了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毛泽东解释说道,中国表明了军事决心后,将重启与美会谈,如此“既有行动场所又有谈判场所”。基辛格把此解释为《孙子兵法》“斗中求存”古为今用,目的是化强敌为弱敌,进行进攻性威慑策略。开始发展霸权主义的苏联早为毛主席所不喜,即便中苏还是盟友。有趣的是,在炮击金门的3周前,赫鲁晓夫刚刚访问北京,致使艾森豪威尔指控苏联授意毛泽东这么干。而在台湾问题上,毛泽东又利用赫鲁晓夫的左右为难诱使他发出核威胁,这个赫鲁晓夫自己都承认无意付诸实施的核威胁使苏联和美国关系限于紧张。毛主席将赫鲁晓夫当成了棋子,当成了剧本里的一个演员,获得了宣传上的重大胜利,“底气十足”地重回中美大使级会谈。于是,两位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和赫鲁晓夫,高下立判。1978年越南得到苏联的支持,全面发动了侵略柬埔寨战争并占领柬全境,妄图永久占领老挝与柬埔寨,将其合并到越南的版图中以便建立“印度支那联邦”,实现其地区霸权的野心。为了“遏制越南的野心,适当地给他们有限的教训”,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争之前,邓小平效仿当时的毛泽东高调出访美国,使外界认为这次行动得到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同意,从而吓阻另一个超级大国插手干预。接着,邓小平又出了一招妙棋:遍地落子。他遍访缅甸、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并在2月4日“在围棋棋盘上布下了最后一颗棋子——路径东京停留”,达到了将中国融入世界、孤立越慢的目的,为对越反击战取得舆论上的支持。基辛格用《孙子兵法》和围棋解释中国领导人的精妙政策,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将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化繁为简,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能见识到大国博弈的神奇。中国两代领导人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巧妙地运用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在现代外交和战争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放眼世界,除了中国人,谁还能有这般才能?由此我们也认识到,政治不是儿戏。咱们老百姓想当然的事件其实都包含着领导人激烈的政治博弈,因为他们必须为国家的长远考虑,思索如何才能为自己国家带来最大的利益。我们唯有多读历史,汲取百家评论,才能体会其中的博大精深。中美外交风云中国和美国,地广人稠。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庞杂;一个发展迅猛,领先世界。中美两国遥远的地区性差异加上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注定难以相互包容。因此,如何成功地发展两国的外交关系对所有领导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始终将利益与意识形态明确区分的。作为一个党员,我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我也喜欢美国的电影,喜欢超级英雄,甚至还翻译过美剧和动画。我认为,排除政治因素,这些都是全世界的财富。在政策方面,中国领导人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国外传播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决拥护者,基辛格声称:“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干涉别国的内政。”在外交上,中国含蓄而深刻,毛主席一句乍看之下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往往包涵数层含义,往往令喜欢直来直去的美国人头痛不已。他们经常煞费苦心,热烈讨论,方能解出此中曲直。美利坚与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从长期敌对转变为盟友的?答案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共同反对苏修的霸权主义。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恢复,这是冷战时期改变世界格局的大胆举动,而在这之前,时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为尼克松访华之行打前站。因此,基辛格身为亲历者,他的描述无疑具有准确性,他所披露的细节也是其它历史书上绝对看不到的。基辛格是著名的外交家,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他多次访华,有幸与中国的三代领导人交流切磋,对他们的理解是不同寻常的:他称毛泽东为“哲学王”,周恩来儒雅、随和,他还特别欣赏邓小平的实用、江泽民的灵活,认为这两人都在审时度势,为把中国带出备受孤立的国际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薛海培认为:“美国进入全民思考中国带来冲击的时刻。想跟中国干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这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大。”世世代代生活在优越感之中的美国人第一次感到了威胁。然而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美国无法忽视这个大国的存在。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必然会对世界未来的格局和走向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来共同维持世界的和平。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中国的崛起成为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独立辩题。相比之下,奥巴马对华态度比较温和,而罗姆尼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分激进。事实上,美国大选的候选人为了拉选票,通常会在竞选中对中国强硬,但是上任之后马上变脸,开始缓和对华关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2年美国选举时,克林顿激烈谴责老布什的对华政策,他攻击老布什“纵容”中国,扬言要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与中国人权挂钩。可后来,克林顿对华的亲切有目共睹。只有过来人才懂得,与中国搞好外交关系才是硬道理,纵使美国总统为了国内的呼声而采取一些不利于中国的政策,也不会在深层次上影响中美的正常关系。鉴往知来,本书的最终落脚点,仍是为今天的中美关系谏言献策。当前,中美两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成了互相依靠的经济大国,在基辛格看来,这样的态势也给双方出了个难题,因为两国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各自所承担的角色,一时还找不到一个能够统领一切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他在《论中国》的结尾部分提出了一个新词——“太平洋共同体”。在他眼中,中美关系的恰当标签应是“共同进化”,而不是“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赞同对方的目标,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双方都努力寻找和发展相互补充的利益。中美应当齐心协力建设世界,这是基辛格的愿景。作为普通老百姓,和谐发展的中美关系是两国人民都希望看到的。《论中国》这本书对中美关系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美国人应该多读,因为它能消除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人更应该多读,因为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国领导人的决策不吝大加赞扬,这是一个外国政治家对中国的客观评价。中国人读此书,既能了解历史,又能看清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对思想素养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大有裨益。叶海林2013-9-22论中国读后感2《论中国》读后感在2019年10月25号这天,我读完了《论中国》。不怕笑话的说,我很久没有完整的读完一本书,哪怕是1篇长篇小说(上次读《平凡的世界》还是大一的时候)。我去图书馆选书时,第一选择并不是《论中国》这本书,而是《顾准文集》,奈何该书我在图书管里没有找到,机缘巧合下遇到了《论中国》这一本书。刚看到这本书时,觉得书中的内容应该都是一些理论的东西,读起来应该很“难受”。故借了书之后我便将其仍在了书架上。当我再想起这本书时,白色的封皮上已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想着打发时间的想法,我翻开了白色封皮。打开书后我被一张张黑白的照片所吸引。这一张张“黑白照”让我感受到中国一步步成长一步步变强,由被“奴役屈辱”到“站起来”,再由“站起来”到“富起来”,最后再由“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苦奋斗过程。心中十分感慨,很难用语言去表达。一种民族感,一种中国情,让我整个人慢慢融入了书中,回到了那个时代。《论中国》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与视野来述说中国的故事。亨利·基辛格一个十分伟大的人物,他是一位哲学博士,也是政治家,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推动者也是见证者。基辛格博士在尼克松执政期间,担任了国务卿职务,先后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建立了友谊,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在之前对基辛格也有所了解,但大多都是停于“伟大”这两字之上,在当我用心读了其著作时,我才发现他真正的魅力所在。他笔墨之间对中国往事的抒写,让人仿佛突破了文字纸张的界限,穿越到了历史的现场。厚重朴实,像一位老者,回顾着自己的平生;流畅轻快,像一位读者,将中国的历史一页一页的翻开。从《论中国》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基辛格的写作初心,即希望世界各国人能够真实的、深刻的了解中国,了解这个东方国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瑰宝。在文中,我们可以从多处见到作者对中国的特色文化抒写,如儒家学说、《孙子兵法》、三国、围棋象棋等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经典论述现在也特别适用。就如《孙子兵法》一般,孙子思想之深邃,现在也没有过时,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失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再如围棋,围棋在中国也有特别悠久的历史,“围”者“包”也。棋盘上横竖共有19条线,开局时棋盘上无子,黑方与白方各有180枚棋子,每个字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围棋强调的是“战略包围”艺术,其中学问实在是深之又深。《论中国》全文一共18个章节,由第一章中国的独特性到第十八章的新千年。文章以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开头,花了较多的笔墨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叙写,我想应该是为后文中国近代的外交系列奠定一些基础,埋下伏笔。而在第一章共有五个小节,开头是总叙,后面分别为中国的强盛、儒家学说、国际关系观念、中国人的实力政策与《孙子兵法》。中国文化难寻源头这是作者阐述的一个观点。刚看到这个观点时,我还纠结了一会,”我想怎么会难寻源头捏?心里想到了黄河流域、炎黄子孙、孔子等等。但当我接着阅读时,我惊讶的发现,就如孔夫子也说他的思想并不是他自己创造的,而在他之前已经存在,他只是重新将这些观念表达。另外一位欧洲的传教士也曾有过相识的论述。这些思想就决定的古人认为历史的衰弱复兴都是循环的,即如三国开头所述说的一样: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西方人的观点与我们却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近代的一些悲剧一部分也是由这些思想所造成。所以当马嘎尔尼带着先进的设备访问中国时,中国领导阶层表现出的毫无兴趣的表现。再当我们回顾那一段历史,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理解,一个
本文标题:《论中国》读后感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55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