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四级下册轴对称教学设计4篇
四级下册轴对称教学设计4篇【导读】这篇文档“四级下册轴对称教学设计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四级下册轴对称教学设计1《轴对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82页的内容及第84页练习二十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的性质。2.会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线。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重难点: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对称、引入新课今天上课之前我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教师表演剪纸。这是什么?(蝴蝶)观察这只蝴蝶外形,有什么特点?(左右一样,折起来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在数学上叫做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轴对称。(板书课题)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过轴对称图形,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什么特点?(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对折后,完全重合,能找到一条或多条对称轴)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图片: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找到它们的对称轴,并画出来。(强调:对称轴用虚线画)师: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师:我们以虎头剪纸为例,谁再来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演示后说明: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它的对称轴。二、充分感知、探究新知。(一)、出示书上例1图。1、师:这个松树图是轴对称图形吗?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师:仔细观察,看一看,数一数,你能有什么发现?(提示:先看一看再数一数这个图有几个重要的点?这些点也就是这幅图的关键点)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师说明:将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点称为一组对应点,如A是A’的对应点,也可以反过来说A’是A的对应点,不能单一的说哪个点是对应点。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填空:(1)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个小格。(2)点B和点()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个小格。(3)点C和点()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个小格。(4)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5)每一组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2、出示脸谱图。师:这是四个不同的脸谱,你们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学生汇报:师: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找的又快又准确的吗?3、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3(二)、出示课件例2。师:你能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吗?画之前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请先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画得又快又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同排两个同学议一议,再用铅笔在书上试着画一画。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画的?汇报,引导讲解:第一步:找关键点。第二步:标对应点。第三步:顺次连线。小结:我们在补全对称图形时要先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然后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再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最后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这样就能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4、(出示做一做练习题)师:学习了方法,现在就来试一试,画出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先想想补全后是什么?然后按照刚才同学们总结的经验,自己动手画出来吧!展示画法,谁再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根据板书总结方法。三、知识运用、巩固新知。1、练习二十第1题。师:下面这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画出它们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通过这几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有的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有多条对称轴。)2、练习二十第5题。师:观察一下,下面的这些图形各是从那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3、刚才老师剪这只蝴蝶是把长方形纸对折了几次,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会是什么图案?如果用一张圆形纸对折若干次,剪出的图形会怎样?4、欣赏图片。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就是对称的,我们去看一看。(课件展示)漂亮吗?四、全课总结。欣赏完这些美丽的建筑,这节课也将接近尾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都有哪些收获?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去留心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的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我相信你们就是未来的设计师,设计出更加美丽的对称图片。板书设计:轴对称对折后完全重合1、找关键点2、标对应点3、顺次连线四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2.感知课题。(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14+12+11+15)÷4=13(个)。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三)知识应用1.判断。(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2.选择。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A.(16+24+36+27)÷365B.(16+24+36+27)÷12C.(16+24+36+27)÷4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2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小猫老鼠大象乌龟寿命/年6251152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板书:统计)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呈现套圈情境。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谈话: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两张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2.引入平均数。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①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为比较总数预设)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谁来介绍女生没人套中的个数。②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有什么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想法一: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套中的最多的是吴燕。追问:那套中的个数最少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③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因为参与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哪个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多,哪个队就套得准。(比平均数)。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4.理解平均数。④操作:你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数。⑤引入:男生中谁套中得最多?谁套中得最少?根据这个信息,你有什么好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可以把张明套中的一个移给李小刚,另一个移给陈晓燕。——移多补少反馈时,学生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⑥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引导列式:6+9+7+6=28(个)⑦28表示什么?28÷4=7(个)⑧7表示什么意思?(图中的红色线条就表示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数)⑨你能看出,7比谁套中的个数多?比谁套中的个数少?小结: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⑩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在5~9之间)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⑾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请你独立完成在书上。10+4+7+5+4=30(个)30÷5=6(个)⑿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女生有5人,要用5人的总数平均分成5份)⒀现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
本文标题:四级下册轴对称教学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57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