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金庸家族【实用4篇】
金庸家族【实用4篇】【导读】这篇文档“金庸家族【实用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第一篇】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儒、道、佛的参渗朱正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金庸小说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是因为其中不仅有惊险曲折的武侠故事,而且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其中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成熟宗教,儒、释、道由此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成为中国人的意义世界。”金庸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飘逸出浓郁的儒道佛文化气息。一金庸小说中侠的形象很丰富,主要有儒侠、道侠和民间侠,但金庸对侠的认识,是从儒开始的,在他的心目中,也只有那些儒侠才担当得起“侠之大者”的真正称号。金庸善于把原始儒侠的思想据为自己笔下的英雄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金庸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文化立场。在儒家的文化视域内,家与国是同构同质的,没有天然的鸿沟。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儒家不仅要求人们把对家的伦理情感施用于国,而且强调要真正地献身于国。也就是说,如何取舍个人在“国家”与“家庭”间的正确位置,是儒家文化传统判断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郭靖是金庸早期用心塑造的一位成熟的英雄,也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者。通过郭靖的形象金庸着力传达出一种敦厚的儒家风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死而后己的道义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甚至郭靖独特的言行性格也能在儒家学说典籍中找到相对应之处:诚信,刚毅,讷于言,敏于行,微言大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郭靖简直就是儒家理想人格在金庸小说中的翻版。在小说中,郭靖屡屡道出“侠”的意义:“我辈练功习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为国为民,方为‘侠’之大者”,“但想人之在世,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有为国为民之心,那便是真好汉,真豪杰了。”(《神雕侠侣》)在这里,小说中的“大侠”实际上成了儒家文化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者。郭靖不仅是儒侠中的大者,而且也是一切侠中的侠之大者,因为他彻底地实现了“为国为民”这一目标,有着“铁肩担道义”的巨大人格力量。“铁肩担道义”是中国老百姓最崇尚的英雄品格,也是金庸最心仪的人格理想。他把这种英雄品质和人格理想,尽情倾注在郭靖身上。郭靖坎坷的经历,勤朴敦厚的个性,高超卓绝的武功,忧国忧民的心怀,大仁大勇的胸襟,无不让读者产生共鸣。他的身世经历契合孔孟思想,他的言行和结局更有着楷模的作用。对父母孝、对国家忠、对爱情真、对朋友义、对子女爱,是典型的“侠之大者”,是君子,甚至可以说是“圣人”,是儒家文化精髓的理想人物形象。郭靖身上显示出的这种“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风范,也体现了金庸对儒家的内求张扬主体、外求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精神的肯定。在作品中,郭靖获得“大侠”的名份,不只是源于武功的高强,更源于他保卫襄阳的民族壮举,源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天下苍生为念,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孔子反复强调的人生价值取向,也是传统儒家大侠的至高思想境界。金庸小说从多视角、多层面反复渲染了这一点。以郭靖为代表的儒侠之所以能达到值得称道的至高境界,是因为他们具有可贵的精神品质:“仁者爱人”的高尚境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精神,诚实守信、宽厚待人的侠肠义骨。而这些都在郭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也不愧为“侠之大者”。也许,把郭靖写成儒家之大侠,似乎有点令人费解:一个连字也不识几个的“呆子”,怎能成为儒侠?这也是金庸的独特之处。文化对世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而受儒家影响的是所有的中国人,包括识字和不识字的,绝不是饱读诗书的儒生而已。小说中就连不识字的妇人郭母也时刻教导儿子不忘雪国之耻。其实,“识字不多的下层人民是凭着本能和信念去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的,因而这种影响不仅是表现在思想上,而更多地表现在心理上和人格上。”所以,金庸小说呈现出的传统文化意蕴,很多时候是缘于民间的自觉。二郭靖等对政治社会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受儒家的影响。然而,儒家理论在被统治者所采用的同时,产生了禁锢人性、等级森严、宗法专制等诸多弊端。金庸对于这些弊端是持否定态度的。于是,他又向我们展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新境界。“大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和恣肆不羁的生命形态。金庸小说中描写了许多这样的“大侠”。他们行走江湖,自持正义,特立独行,孤傲叛逆,率性而为,不但反抗黑暗腐败的官府,也反抗一切陈规陋习,他们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精神。道家传统的思想精髓是个人本位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并且构建了逍遥游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正是冲破宗法专制和一切外在规范束缚,反抗现实,肯定自我,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独立的表现。另外,道家作为儒家社会的反抗者,它们的根本对立在于,儒家强调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道家则凸显个体价值的至上性,重视个体生命在宇宙间的存在意义,并不看重人的现世社会价值。道家思想对金庸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小说人物生活态度的旷达超脱,适性得意。张三丰是金庸小说中最突出的道士形象。他清虚自守,圆融无碍,慈悲为怀而又不是遗世傲立。他的个性宽容、随和、开朗、大度、幽默、机智,可以说是道家的理想人格。他游乎四海之外,齐物我,齐生死。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极易显示出一个人的人品高下。当死亡的威胁降临时,张三丰不仅视死如归,而且还能自我反省,继续思道。赵敏率蒙古武士侵扰武当,其时俞岱岩残废,其余人下落不明,他自己身负重伤,大敌当前,他却低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并且顿悟:“说来文丞相也不免有所拘囿,但求我自丹心一片,管他日后史书如何写!”(《倚天屠龙记》)这种精神实是俯仰天地,得道深矣。作为道家文化象征的老顽童周伯通晚年练成了“左右互搏术”和“空明拳法”。这与其说是武功,不如说是人的心灵情感的外向宣泄,是人的生命的外化形式。在这里,“武功与人的生命相互融透,武功也就因此升入了文化本体”。在道家之侠看来,人性归属自然,循自然之道,率性而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个性自由与人格自主。金庸小说虽然也写古代,思想倾向却与旧式武侠大不相同,根本告别了“威福、子女、玉帛”的封建价值观念,渗透着个体解放与人格独立的精神。杨过是金庸小说中一位典型的“大侠”。他至情至性,任性偏执,既认西毒欧阳锋为义父,又反出师门拜小龙女为师,将师父赵志敬视为仇人。这在儒家正统观念中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在杨过看来,只是“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尤其是他要娶身为自己的师父兼“姑姑”的小龙女为妻,这更是儒家眼中的“禽兽之行,乱伦之罪”。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杨过却意志坚定,毫不妥协,他大声说道:“姑姑教过我武功,可是我偏要她做我妻子。你们斩我一千刀、一万刀,我还是要她做妻子!”这是杨过向不合理的礼教、习俗挑战的宣言,体现了道家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如果说杨过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那么,令狐冲就是传统文化的彻底的背叛者。令狐冲虽然行走于人欲横流的江湖,却仍能保持一份率真的性情。率性而为,任意所之,游于江湖之中,行乎山水之间,追求着真与善。在“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口号声中,令狐冲却奏出了“笑傲江湖”的不和谐之音。在所有人都忙于争权夺位之时,令狐冲却表现出对政治斗争的厌恶与逃避。原因只在于他的自由的天性和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庄子生活在人人危如累卵,生命常遭不测的大**时代,虽然真切地盼望着身心的全面解放,却也深知这种自由解放不可能求之于现世,而只能求之于自己的心灵。确实,只有能够“游心于无穷”,才能够超脱现实的藩篱,打破闭锁狭隘的世界,在恬淡适意的自然境界中自由地飞翔。令狐冲真正地领悟道家文化的精义是在练成绝顶武功独孤九剑之时。独孤九剑的要诀在于“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如行云流水,任意所之”,不论行或止都合于自然之气,如行云与流水,行到何处,流向何方全凭气韵驱使。这等高妙的境界,是武学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令狐冲就是一个自由之魂,他的精神昭示着人类对于自由的永恒向往。三金庸在用传统的儒和道来阐述和言说武侠小说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向佛家文化的汲取。他在小说中试用佛教的透彻智慧正面观照大千世界,以大慈大悲、大法力来化解人世的无穷冤孽。在佛家眼中,人生无常,无常即苦,众生世界苦海无边。进而能够“斩无明,断执着,起智慧,证真如”,才能超脱人欲苦海,回头是岸,找到心中的“净土”,用之为苦海慈航。小说中人物凭借着他们的慧眼与意志,置苦海却能自我超渡,甚至自救而救人。《倚天屠龙记》就是一部佛光普照的作品,主人公张无忌天生怀有一副慈悲心肠。张无忌的“无为”看似与道家的精神暗合,但骨子里却藏着佛眼与慈悲心。他行医又行侠,堪称“江湖医佛”,出于慈悲与可怜之心答应娶相貌丑陋且性格古怪的殷离,又出于天性的慈悲心肠,劝阻武林各派纷争。除了主人公张无忌的慈悲心怀在小说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外,杀人如麻、双手沾满无辜人的鲜血的刽子手谢逊,在历经世事沧桑后“立地成佛”,顿悟人生而毅然皈依佛门,其最后归宿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紧随其后的下一部小说《天龙八部》也是这种主题的延伸。《天龙八部》这部书的名字就取自佛经,小说以情孽、复仇、争权为三条线索来展开故事。段正淳处处留情,结果使众情人互相嫉恨,相互追杀,自己也苦不堪言,使其子段誉也成为他情孽的直接受害者。再说复仇,萧峰与中原好汉的悲剧冲突正是因为复仇而起。还有争权的斗争,更是造成江湖混乱,人生悲苦的缘由。不仅江山王位的争夺如此,江湖门派的掌门之位的争夺也如此。于是,每个人都可能在他们织成的网中承担几种角色。其实,这张网正是“人世间”的深刻象征。网中既是受害者,又是织网者,作者揭示了“命运”的成因:不在天,不在地,而恰恰在于人本身,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承担者,同时又是命运的制造者。叶二娘为恶是因儿子被别人偷去,游坦之则是因萧峰杀死了他的父亲,而萧峰本人也由别人带给他无法脱逃的悲剧命运。书中的人物就是这样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环环相扣,因果交错。那么,如何才能化解掉这满眼的刀光剑影、充耳的杀伐之声和盈心的痴情仇怨?只有佛门的大悲大悯,才能破孽化痴。既然人生无不悲苦,执着于恩怨、执着于权势、执着于胜负,只会给人生带来永远的遗憾和追悔,那还不如“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因此,萧远山与慕容博的深仇夙怨便在无名老僧的一片说道声中化解,而无丝毫勉强之态。而在老僧身上,体现了佛学的智慧:知识丰富而又不骄矜,洞察世情而又不傲慢,指点迷津而又不故作高深,看破红尘而又不脱离人世。这些都根植于深深的冥思,又来源于对往事的颖悟,更有对历史的超升。金庸将这种精神和理想灌注于他的小说中,使它们的文化品位得到了提升。四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一方面受儒家影响,关注现实人生,积极进取;另一方面,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率真任性、想象丰富、情调浪漫,又与道家有关。在“侠”的理想失落后,道家的出世、避世便成了对其心灵的一种价值补偿,在金庸的小说世界中这又成为一种完美无缺的生活方式。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道家的人生哲学也只能是自然无为了,这是人生追求的极境。虽然这种孤寂清虚的人生很难被世人所接受,但在金庸小说中,入世与出世都作为一种理想的人生方式而占有独尊的艺术地位。儒、道、佛各自的思想体系中都具有强烈的仁爱精神。儒家讲求“仁者爱人”;道家虽无正面的主张,但主观个体的清心寡欲、自然无为,也达成了客观群体的友爱和谐;佛家的救世人于苦海、普渡众生的思想更显示出博爱。其实,真正的仁善可以是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与佛家的慈悲的一种有机结合,金庸小说就呈现出这种结合的和谐美。“儒、道、佛„„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犹如三条闪闪发光的思想的大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资源。”综上所述,金庸小说深受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既有儒家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理想,又有道家的随心任性、清净无为的思想以及佛门的救苦救难、
本文标题:金庸家族【实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67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