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岗位分类与岗位评价(三)工作岗位分类的几个基本概念•职系•职组•职门•岗级•岗等工作岗位分类内涵•岗位分类分级、岗位归级、职位分类•--区别岗位的类别和等级•--横向(职系、职组)与纵向(岗级、岗等)两个维度•--结果是把所有岗位纳入职系、职组、岗级、岗等构成的体系中•--岗位评价是岗位分级、分类的一个组成部分•岗位分类与职业分类标准•岗位分级与岗位分类•岗位分级与品位分类工作岗位横向分类与纵向分级•见书2-297生产与管理岗位统一岗等的基本要求•见书2-300工作岗位分类的主要步骤•1、横向分类•2、纵向分级•3、制定各类岗位的规范•4、建立企业岗位分类图表什么是岗位评价•岗位评价是对企业所设岗位难易程度、责任大小等相对价值的多少进行评价。•目的是明确每个岗位的相对价值•是制定薪酬制度的前提与依据•评价对象是岗位,不考虑个人工作能力和表现;是评价“事”或“物”,而不是“人”。岗位评价的原则(一)•1、系统原则•2、实用性原则•3、标准化原则•4、能级对应原则•5、优化原则岗位评价的原则(二)•1、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员工•2、让员工参与到岗位评价中,认同岗位评价结果•3、评价结果应该公开岗位评价的基本功能•1、为实现新酬管理的公平与公正提供依据•2、以量化数值表现岗位的综合特征•3、有利于岗位间的比较•4、为单位岗位归级奠定了基础岗位评价的信息来源•1、直接的信息来源•--岗位调查•2、间接的信息来源•--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文件岗位评价结果与新酬等级的关系岗位评价的主要步骤•1、岗位分类•2、收集岗位的各种信息•3、建立评价小组、培训•4、制定评价计划、步骤、细则•5、确定评价要素和指标•6、构建指标体系、标准,开发工具•7、试点评价•8、组织实施•9、评价报告书•10、评价总结岗位评价要素与指标•1、要素与指标类型•岗位评价要素是指影响岗位工作任务的最主要因素•影响因素:主要因素、一般因素、次要因素、极次要因素。•评价因素与指标•5因素、24个指标•评定指标: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心理•测定指标: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因素工作责任工作技能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工作心理指标1、质量责任:生产岗位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承担的责任大小。2、产量责任:生产岗位对最终产品的产量承担的责任大小。3、管理责任:生产岗位在指导、协调、分配、考核等管理工作上的责任大小。4、安全责任:生产岗位对整个生产过程安全承担的责任。5、消耗责任:生产岗位的物质消耗对生产成本影响程度和承担的责任。6、看管责任:生产岗位对看管生产设备承担的责任与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影响程度。7、技术知识要求:生产岗位对知识文化水平和技术等级的要求。8、操作复杂和谐:生产岗位作业复杂程度和掌握操作所需的时间长短。9、看管设备复杂程度:生产岗位生产的产品设备的复杂程度及看管设备所需经验和技术知识。10、品种质量难易程度:生产岗位生产的产品品种规格的多少和质量要求的水平,体现对技能水平的要求。11、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生产岗位能迅速处理和预防其容易出事故所具备的能力水平。12、体力劳动强度:生产岗位劳动者体力消耗的多少。13、工时利用率:生产岗位净工作时间的多少。14、劳动姿势:劳动者在生产岗位的劳动姿势对身体疲劳的影响程度。15、劳动紧张程度: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生理器官的紧张程度。16、工作班制:生产岗位轮班作业制度。17、接触粉尘危害程度18、接角高温危害程度19、接触毒物危害程度20、接触噪声危害程度21、其他有害因素危害程度22、择业心理:岗位对劳动者择业心理的影响程度。23、择岗心理:岗位对劳动者择岗的心理影响程度。24、岗位位置:岗位位置对劳动者的心理影响程工作岗位分析五大指标体系•2、确定要素与指标的基本原则•--少而精•--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综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要素与指标的权重•1、权重系数的类型•--自重权数(绝对权数)、加重权数(相对权数)•--小数、百分数、整数•--总体加权、局部加权(结构加权)、要素指标加权•2、权重系数的作用•--反映岗位的性质特点、突出岗位的主要特征•--便于评价结果汇总•--使同类岗位的不同要素的得分可以比较•--使不同岗位的同一要素的得分可以比较•--使不同岗位的不同要素的得分可以比较•3、评价指标权重标准的制定•概率加权法工作岗位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指标衡量尺度、岗位测量和评比的方法等所做的统一规定•包括•--指标分级标准•--指标的量化标准•--评价的方法标准•1、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根据对象及其任务的特点制定•--按照一定阶梯排列•2、评价指标的记分标准•单一指标记分标准制定•--自然数法•--系数法•多种要素综合记分标准制定•--简单相加•--系数相乘•--连乘积法•--百分比系数法评价信度与效度评价技术方法•排序法(排列法)、归类法(分类法)、要素计点法(评分法)、要素比较法岗位评价方法间的比较比较的基础比较的范围综合整体评价因素分解比较职务对职务排序法(排列法)要素比较法职务对预设标尺归类法(分类法)要素计点法(评分法)排序法(排列法)•以岗位分析\工作描述为基础、把所有职务逐一配对比较,按各职务对企业相对价值或重要性,排出顺序以确定职务的高低。•--简单排列法•--定限排列法•--配对(成对)排列法•简单、无须专家参加、成本低。•没有具体评价标准、主观性太强、反映不出职务间差异大小、不能用金额标定职务的相对价值•规模小、结构简单、职务类型少的企业工作岗位ABCDEF序号A0+++++B0++-+C0--+D0-+E0+F0合计某公司采用成对比较法对现有六种岗位进行评价,其结果如表所示。请先将表中的空白处添齐,并进行数据汇总,再对该六种岗位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归类法(分类法)•预先制订一套供参考用的等级标准(标尺),再将待定职务与之比较,从而确定该职务的相应级别。•程序:•确定岗位类别(如管理、工技、销售、文秘等)•确定每类岗位的级别(每类可不同)•级别的定义(职务说明与规格)•把待定职务与之比较,确定级别•以级别设定薪酬等级•整体评价、不做因素分解、评价不精确、相邻等级可能重叠、不能确定差异大小、无具体分值•小型、结构简单企业要素比较法•收集岗位评价信息•选择薪酬评价要素(付酬因素)•--技能智力体力责任工作条件•确定关键职务(岗位15-20个)•--盖涵面广,具有代表性,附工作说明•根据岗位说明书,按付酬因素对关键职务排序•为各关键职务按付酬因素分配酬薪值及排序•比较两种排序并调整•对照比较因素表对待评职务进行评价按因素排序例子付酬因素技能智力体力责任工作条件关键职务按因素排序按因素排序按因素排序按因素排序按因素排序模具工机修工装配工叉车工搬运工1234512345342511423553421月薪因素排序付酬因素技能智力体力责任工作条件关键职务现有月薪因素月薪按薪额排因素月薪按薪额排因素月薪按薪额排因素月薪按薪额排因素月薪按薪额排模具工机修工装配工叉车工搬运工368348323274210148136114814712345969269733412435363252295534251585455563414325303432364053421要素计点法(评分法)•不做职务间相互比较,开发一套供比较评价标准用的尺度。•不做总体评价,按照付酬要素评价•程序:•确定岗位系列•收集岗位信息•选择付酬要素•--应是职务对企业价值中重要的。如学历、体力、工作经验、工作难度、责任、风险、劳动条件…..等。•--岗位职务不同,要素可能不同•确定要素等级•--等级可能不同,因素越重要、权重越大、等级越易界定、相互间容易区分,级数可能越多。•界定薪酬要素和等级•确定要素的相对价值•--要素的权重•确定各要素及要素等级的值点•--等级差、几何级数•评分与工资额转换•--转换表、转换线评分数-工资率转换表工资级别分数范围月薪(元)1101—150160—2102151—200200—2503201—250240—2904251—300280—3305301—350320—3706351—400360—4107401—450400—4508451--500440--490•某类型职务确定的主要付酬因素包括4大类、9种,经人力资源专家制订其标准和各因素权重与等级,请根据下面的数据划分等级值点(按等级差)付酬因素(权重)等级所需技能(40%)专业知识(40)5工作经验(40)5主动性与独创性(20)5所付努力(30%)体力要求(50)3智力要求(50)3责任(15%)对设备(50)5对别人(50)5工作条件(15%)工作环境(50)3危险性(50)3工作岗位评价方法比较工资结构设计与工资分级(四)什么是工资结构设计•根据岗位评价、薪酬调查等结果,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本企业各级员工的薪酬结构,规划各个职级的薪酬幅度、起薪点、顶薪点等关键指标。•工资结构线是一个企业的工资结构的直观表现形式,显示企业内各职务的相对价值与其对应的实付工资之间的关系。•两维—职务评价分数、实付工资值•可以是任何一种曲线形式,直线多数(内在公平性)工资结构设计用途1、开发企业工资系统•--工资对应职务价值的关系•--体现企业的薪酬政策与价值观•2、检查已有工资制度的合理性,供作改进依据。•3、兼顾对外竞争性•--劳动力市场•--行业工资情况•--法律法规•--付酬实力•--竞争策略工资分级•把众多类型的工资归并组合成若干等级,形成一个工资等级系列。•等级多少与结构线斜率、职务总数、工资管理政策以及晋升政策等有关。(一般10-15级)•--分层式薪酬等级类型(薪酬等级多,在成熟的等级型企业中多见)•--宽泛式薪酬等级类型(薪酬等级少,平行形。不成熟的、业务灵活性强的企业中多见)•确定薪幅•--工资范围变化•--工资范围重叠工资级别分数范围月薪(元)1101—150160—2102151—200200—2503201—250240—2904251—300280—3305301—350320—3706351—400360—4107401—450400—4508451--500440--490
本文标题:岗位评价与薪酬等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7808 .html